分享

“蚩尤”究竟是何物?为何黄帝要赶尽杀绝?

 激扬文字 2024-04-08 发布于四川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

尤其他与黄帝之间的战争,更是广为流传。

然而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关于蚩尤的形象以及他与黄帝之间的关系和战争,都有着许多模糊、矛盾之处。

2021年“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惊人地指出:蚩尤或为黄帝之子。

胜者为王败者寇

在大约5000多年以前,长江以北黄河下游的平原上,生活着一支以蚩尤为首的大型部族。

而黄河中上游的炎帝、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壮大,也先后迁徙到了黄河下游。

三大部落汇聚于黄河下游和华北平原,冲突与战争不断。

最终黄帝联合炎帝,同蚩尤决战于涿鹿之野,致使蚩尤兵败战死。

这是我国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

而关于蚩尤这个人物,在过去的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但基本都非常简略模糊。

不仅如此,在大部分史书中,蚩尤都被描写成了神话故事中妖魔乱神的形象。

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很难意识到,战争是人类自身的产物。

所以通常会把战乱视作是如水灾、旱灾、蝗灾一般的自然现象。

人们认为战争的发生就与自然界的变化一样,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当面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时,往往会将其原因归咎于一种神秘的邪恶力量。

由于战争直接影响到政治、社会秩序等方面,这些邪恶力量就被称为“乱神”

比如说与天帝争神被砍掉脑袋的刑天、怒触不周山引来洪水的共工、共工最忠诚的臣属凶神相繇等,都被视为“乱神”

而这些“乱神”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败者”

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就是这样书写的。

因此有些时候,战败者会或多或少地被“妖魔化”,就被塑造成带来了战争与灾祸的“乱神”

蚩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广雅》说蚩尤是“乱”,《方言》说蚩尤是“悖”

蚩尤战败之后,恶名都加在了他的身上,因此许多典籍之中记录的,都是被妖魔化污名化后的形象。

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中载,蚩尤死后,他的兄弟部族发动了复仇战争。

于是,黄帝将蚩尤的图像张贴,用来震慑世人。

人们以为蚩尤没有死,于是“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由此可见,蚩尤的“战神”形象,在部落中的确是威名显赫。

同时也可以看到,蚩尤应该是被塑造成了一种凶神恶煞的鬼神形象,而非人相。

无论是《龙鱼河图》、《初学记》还是《述异记》,对蚩尤相貌的描述基本都是如此:

“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耳鬓如戟,头有角”……

乱神与祖先

在许多正史记载中,蚩尤基本就是这样一个破坏社会秩序、扰乱天下太平的“乱神”。

然而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却有着一个完全不同的蚩尤形象。

汉文献对明清以来的苗族历史有所记载,但对古代特别是远古的历史记载很少,并且常常带有浓厚的偏见。

苗族的历史确实缺乏文字记载,可是,其民间文化传承却异常丰富,包括神话、传说、祭祀、信仰、歌舞、服饰以及各种习俗等。

这些民间文化传承是历史的遗迹,对于研究苗族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有大量关于蚩尤的古歌、传说等口碑资料和民俗学资料发表。

随着《苗族简史》和《苗族史》等著作相继问世,国内报刊也陆续发表了一批关于蚩尤的专论。

这些研究突破了传统观念,揭示了一个过去鲜为人知的观念:

苗族世世代代都将蚩尤奉为英雄祖先和始祖神。

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说在太昊时期就有了远古苗民的生活痕迹。

在炎黄时期,苗族生活的部落被称作“九黎”,并与周边民族有着频繁的往来。

蚩尤为九黎部落首领,他开创了苗族史上的英雄史诗。

苗族关于蚩尤的传说,主要来源于口述和各种节日习俗。

比如苗族的枫木传说,就与蚩尤有关。

《山海经》中说:

“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轩辕本纪》载,蚩尤被打败后,黄帝用枷锁囚禁他,他身上血染的枷锁桎梏最终化为了宋山之上的一片枫木林。

苗族人认为枫树乃蚩尤鲜血所化,是图腾与圣物。因此苗人敬奉枫树,甚至将枫树比作母亲。

湘鄂川黔等地的苗语称枫木为 “道女密”,黔东南地区则称之为“道莽”,都是“妈妈树”的意思。

而在苗族的古歌中,祖先“格蚩尤老”的事迹,与汉语古籍中记载的炎黄蚩战争最为接近。

类似于汉语古籍中的“乱神”群体,苗族的古歌中也有一个英勇无畏的“祖先群体”

这些祖先在丰饶的平原上,带领族人建立家园,抵御外敌。

在《说文解字》中,“蚩”“虫”的意思,类似于“小爬虫”之类的意思。

很多学者指出,“蚩尤”这个名称只是汉字译音,虽然与苗语发音接近,却是一种恶意的贬称。

实际上在苗族很多地区的方言中,“蚩尤”这个称呼都有“公”的意思,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也有“祖父”“始祖”之意。

从这样一个饱含情感和崇敬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到苗族先民对于蚩尤的崇拜与爱戴。

而对于蚩尤的外貌,在苗族的历史与传说也有详细的描述。

与汉族典籍中狰狞的鬼神形象不同,在苗族古歌的歌词中,蚩尤是威武健壮的。

比如说他“胸脯发达如鸡胸”“横眉怒眼”,睡觉时睁着一只眼睛。

同时也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特点,比如“额头有两个包,黑毛披肩盖眉,无哭声”

各种生动的描绘,强调了蚩尤的力量与勇气,塑造了一个既威严又神秘的形象,与他军事领袖的身份相得益彰。

汉代纬书《龙鱼河图》曰: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关于“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这一点,在苗族《蚩尤神话》中的说法是:

蚩尤头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战袍,部落里的青壮年也都像他一样武装起来

至于蚩尤“食沙石”,这一点也有学者指出应是误传。

《说文》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

《世本》中载:“夙沙氏始煮海为盐,夙沙黄帝臣”。

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山东北部沿海的东夷部落宿沙氏,煮海为盐的事情。

元代梁益撰《诗传旁通》,其中《蚩尤》一卷曰:

“蚩尤封域有盐池之利,今河东解池是也。”

“河东解池”指的是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有一种说法称,这里就是黄帝炎帝和蚩尤逐鹿之战的地点。

因此,蚩尤“食沙石”很有可能是“夙沙石”的误传,所反映的是当时部落之间对于食盐资源的争夺。

总之,在苗族的历史与神话故事里,蚩尤的形象与汉族典籍中所载大相径庭。

蚩尤并非是凶狠残暴的乱神,而是一位智勇双全、大公无私、功高过人的领袖。

他的成长和最后悲剧性的命运,都围绕着“反抗”斗争,并与部族的发展密切相关。

蚩尤的贡献与形象演变

在传统认知中,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蚩尤则是一个邪恶残暴的反叛者,是与黄帝对立的形象。

因此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也被美化为对邪恶暴虐者的讨伐,是黄帝的伟大功绩。

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念,所带来的就是蚩尤及其后裔长期被边缘异化。

而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这样带有偏见与歧视的评价显然是背离历史实际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重新评价蚩尤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对蚩尤进行明显的贬低或丑化,也没有将他与黄帝进行对立。

在一些早期的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蚩尤积极正面的记载。

远古时期,苗族的文明是相当发达的。

他们发明的武器、刑法以及原始宗教等,其中精华在后来的中原王朝中也有不少借用和沿袭。

《尸子》中载,“造冶者,蚩尤也”;《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

从这样的描述中可知,蚩尤的部落发明了冶铁炼金技术,懂得如何制造金属兵器甲胄。

《志林》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有学者认为,“作大雾”指的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狼烟的武器,或是对于天气的利用。

也有人觉得,这应当是指某一种阵法。

总之这里所体现的,是蚩尤部落对于天文历法以及玄学等知识的了解。

据说蚩尤与黄帝大战三年,交锋七十二次黄帝都未能取胜,大概也是由于蚩尤部落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综观历代对蚩尤的评价与描写,蚩尤的反面形象,主要是由他与黄帝之间一连串的战争所衍生出来的。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却并未对他们之间的战争进行太多道德评判。

大多数文字只是对战争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夸张魔幻的情节处理,叙事的态度则是客观的。

而在秦汉之后,黄帝与蚩尤的形象就逐渐变成了一正一邪。

这样的对立,主要是从《史记》开始的。

世人评价太史公“不虚美,不隐善”,但在《史记》中,他对古史传说的再加工是带有很多政治目的的。

相比于客观公正贴合史实,更多是考虑到社会等级秩序以及国家的政治需求。

《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开篇,而蚩尤则是黄帝的敌对力量,是为衬托黄帝的光辉形象而存在的。

在这样的定位基础上,后来的官方叙事中,对蚩尤的态度主要也是敬畏其神勇、诟病其暴虐的模式。

而到了清末时期,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炎黄子孙”的口号广泛流传。

再加上当时列强入侵的背景,人们也借助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故事,来倡导抵抗异族侵略的精神。

因此,黄帝、炎帝再次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符号,蚩尤自然又被塑造成了“异族反派”

黄帝有子曰蚩尤

关于黄帝与蚩尤的关系,虽然史籍中记载的多是他们之间的战争,但两个部族之间并不是一直在打仗。

比如《管子·五行》中有言:

“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

所谓“当时”,应该就是指掌管历法的官职,可见黄帝与蚩尤之间是有过友好交流时期的。

关于黄帝与蚩尤的关系,历史上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

汉朝的《史记》《战国策》中说蚩尤是叛乱者,因而遭到了黄帝的讨伐。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蚩尤是黄帝的臣属。

《龙鱼河图》中称黄帝让蚩尤主兵,《越绝书》则说他是负责冶炼金属的官员。

《管子·五行》与《韩非子·十过篇》中更是直接指出,蚩尤是黄帝时的六相之一,是天官首相。

2021年,清华大学抢救的“清华简”又有了新的发现。

战国竹书《五纪》中有关于蚩尤身份的记载:

“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蚩尤是黄帝的儿子——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只是从传世文献记载中来看,并没有证据能支撑这一结论。

也有学者指出,这里的子并不是“儿子”的意思,而是“子爵”

可是在黄帝时期,是否已经出现了五等爵制的雏形,这一点也缺乏证据支持。

实际上,无论黄帝和蚩尤在中国古史中多么赫赫有名,也都是史前的历史人物,其真实形象比较模糊。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文本中有不同的记载甚至是矛盾之处,我们也很难判断哪一种说法更为真实。

但很明确的一点是,蚩尤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之一,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在今天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正视这一点。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蚩尤的形象和传说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云辉,唐靖.关于蚩尤其人及其历史地位研究综述[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00):189-195.

[2]魏宗禹.论蚩尤与黄帝之战的历史文化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2):76-83.

[3]吴晓东.苗族《蚩尤神话》与涿鹿之战[J].民族文学研究,1998(04):18-22.

[4]石朝江.“九黎”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7(01):82-8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