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黄帝与蚩尤形象的对等时期 在我国的官方文献记载和传统认知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与其相关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但是,蚩尤作为与黄帝同一时代的神话人物,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与黄帝对立的形象,被定义为反叛和邪恶的象征。事实上,在先秦以前,黄帝与蚩尤的形象并没有明显的正邪冲突和道德内涵,关于蚩尤的记载也有很多是积极正面的。比如:《管子》记载道:“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指出蚩尤部落的文明程度远比黄帝部落要高,尤其是在天文学和玄学等方面,黄帝部落是在蚩尤族人的指导下才明白“天道”,得以与神明沟通的。又比如,《尸子》中记载道:“造冶者,蚩尤也”,提到蚩尤的另一大贡献——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火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制造业发达,在与黄帝的作战过程中,蚩尤正是凭借先进的兵器,才七十二次战胜了黄帝。 纵观对蚩尤的评判和描述,蚩尤的负面形象实际上大多源自其与黄帝的一系列战争。但是在先秦文献记载中,对二者之间的战争并未作出道德评判和正义划分。比如《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停,遂杀蚩尤。”《山海经》中的这段文字记载仅仅客观地描述了战争的大致过程和最终结果,并未赋予黄帝与蚩尤正义或者非正义的色彩。所以说这一时期,黄帝和蚩尤的形象关系还是大致对等的。 第二、黄帝与蚩尤形象的对立时期 汉朝建立了以后,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重新调整。司马迁对古史传说的重新考辨和书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史记》记载道:“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在诸多传说帝王中,司马迁挑选黄帝作为其记述的第一个天子,使之成为帝国文明的开创者,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光辉形象和政治含义。《史记》开篇的这段文字较为具体地介绍了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蚩尤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以黄帝的敌人身份作为黄帝伟大形象的陪衬。可以发现,司马迁对《史记》的书写潜藏着一位史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意识的再加工。 “胜者书写历史”是黄帝与蚩尤形象之所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的直接原因。客观上来说,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仅仅是两个平等的部落之间对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正常争夺,只不过,最后蚩尤部落失败了。黄帝作为胜利者,出于维护王权和稳固国家的需要,把自己的对手妖魔化,这是必然的选择。历朝历代为了维护自身炎黄子孙的正统地位,都选择延续这一书写。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空前的亡国危机。这时候,一种新的种族观、血统观开始取代旧有的伦理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潮开始流行起来。而后,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观念、“炎黄子孙”的口号逐渐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苗族作为汉族曾经的“敌对”民族,其奉为始祖的蚩尤与汉族始祖黄帝的历史渊源,使得蚩尤的形象再一次被妖魔化。 第三、黄帝与蚩尤形象的反思时期 近现代学术研究与民族问题的结合,使黄帝与蚩尤二者的关系迎来重大的转折。所以,黄帝与蚩尤形象的变化,蚩尤从黄帝的手下败将一跃而为苗族始祖、中华始祖,绝不仅仅代表苗族学者和苗族人民的自我觉醒,还应代表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进程,代表多民族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积极应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系列民族政策相继出台,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少数民族身份重新得到重视,使苗族知识分子和民众认识到“苗族”这一身份的重要性。接受了国家确定的“苗族”命名之后,他们需要更为明确而统一的文化事象来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蚩尤成为祖先,为分散于各地且文化各异的苗族提供了一个向心的符号。这个符号具有与炎黄一样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可以突出苗族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民间许多与蚩尤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文本被发掘出来。一些苗族学者通过官方历史古籍和苗族地区的文献,追溯蚩尤的族源、历史定位和贡献等问题,为蚩尤正名,肯定了蚩尤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提出了“蚩尤和黄帝、炎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观点。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中国史一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