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好了59岁中风患者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24-04-08 发布于内蒙古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885天。

患者 男,59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5天2023年11月1日就诊。


现病史:15天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在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高血压3级,双侧颈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 

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左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口角流涎,咳嗽,头晕头痛,口干无口苦,大便正常,舌红,水滑舌,苔中腻,脉沉细。


处方:黄芪12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 生地黄20g,炙甘草15g,僵蚕10g,土鳖虫10g  


2023.11.18二诊:


刻诊:左侧肢体无力明显好转,说话清,无口角流涎,无咳嗽,无头晕头痛,口干无口苦,大便正常,舌红,水滑舌,苔中腻,脉沉细。


黄芪12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 生地黄20g,炙甘草15g,僵蚕10g,土鳖虫10g ,茯苓75g,白术30g,全蝎6g,蜈蚣6g


2023.11.20三诊:


刻诊:自觉身体无明显异常,左侧肢体无力明显好转,说话清,无口角流涎,无咳嗽,无头晕头痛,无口干口苦,大便正常,嘴唇暗,舌红,水滑舌,苔中腻,脉沉细。


处方:黄芪15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 生地黄20g,炙甘草15g,僵蚕10g,土鳖虫10g,茯苓75g,白术30g,全蝎6g,蜈蚣6g,干姜15g,桂枝30g,牡丹皮10g
按语:

一诊:患者15天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患者现自觉左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口角流涎,咳嗽,头晕头痛,口干,六经辨证为太阴病,气虚血瘀。

选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患者肢体无力症状明显,使用大剂量120g的黄芪来补益元气。

患者没有麻木感,气血通畅,使用桃仁、红花、赤芍来活血化瘀,因活血化瘀药过多恐耗气伤血。

患者舌中有裂纹,口干故加用生地黄滋阴润燥,同时生地黄可以清热养血。

去当归尾、地龙,加土鳖虫破血逐瘀通络。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化痰散结,既可以解决患者口角流涎、说话不清的问题,又可以化痰止咳。

加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使气血生化有源,且与僵蚕合用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二诊时患者肢体无力症状好转,说话不清好转,仍有口角流涎,且水滑舌,水湿重,故加用茯苓、白术利湿健脾,且茯苓用量宜大,才见利尿之功,实践中观察到30-60克收效最佳,使用75克虽然起效稍缓,但是药力得以持续发挥。


三诊时患者自觉身体无明显异常,恢复良好,诸症好转,嘴唇暗,苔中腻,加用干姜温中焦,调动人体中轴的运转。

加入桂枝、牡丹皮就构成了桂枝茯苓丸来加强活血化瘀之效。

这里桂枝用到了30克还有强壮心阳的作用,有桂枝甘草汤的含义。


补阳还五汤来源于王清任《医林改错》:

原方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去土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

用于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义分析:本方所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濡养,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气虚血滞,舌体失养,故语言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失于固摄,则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苔白,脉缓,亦为气虚佐证。综上诸症,皆由气虚血瘀所致,原书称为“因虚致瘀”。

治当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邓铁涛教授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

一重辨气虚血瘀之证。

邓老认为脑出血而以虚证为主的,尤其是气虚血瘀者(有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脉象细或虚大无力等气虚之象),则可大胆使用,早期使用补阳还五汤;

假如脑出血而属实证、热证,尤其是肝阳上亢化热化火动血致出血者,则不宜使用,以免有动血之虞。

如伴有昏迷者,则可用安宫牛黄丸及时抢救,可用温开水化开,用点舌法。


二取效关键在于药量。

邓老运用此方心得是重用黄芪60~120克,甚至120克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其它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有实验证实黄芪在15克以下,有升压作用,对于高血压者不宜;30克以上,则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属气虚者有效。

因此中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只要重用黄芪、辨证得当可放心使用。

邓老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都有获效。


邓老说黄芪虽好,但用之不当则害人。

曾治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一剂额部发热,两剂全面发热,三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

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退热,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

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好转。

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林佳明,来自钦州,默默的努力及传讲中医,传承经方。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8期全国基层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

图片

算是对自己学习经方6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