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六年(1)- 寔来

 网上资料_收藏 2024-04-08 发布于山东
图片图片
六年春,正月,寔来。

桓公五年的最后一篇“州公如曹”,结尾时引用杜预的说法:“为下'寔来’书也。” 这一篇咱们就来说说“寔来”。

先来认字。

图片

“寔”字出现较晚,尚未在青铜器中发现,该篆书字形选自《启母阙铭》

图片

启母阙铭为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刻,此本系清乾隆、嘉庆年间拓本,拓片高86厘米,宽220厘米。

图片

启母阙,又名开母阙,中岳汉三阙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的万岁峰下。原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阙顶雕作四阿式,阙顶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基本仿木结构建筑。西阙的北面有两方阙铭,其中一方为“启母阙铭”。图片摘自《河南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1.12

寔(shí ),《说文解字》:“止也。”  

而《说文解字注》认为这个解释不对,可能是传写错误,应该是“正也”。“正”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是”。与《尔雅·释诂》中“寔,是也”的解释一致

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解释:“是者,语词也。”

 这里所谓“语词”,指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词性的词语。古汉语中的“是、此、斯、兹”,在现代汉语中有个名字,叫做近指代词,意为“这个”。

图片
图文无关

《公羊传》关于“寔来”的解释,就是基于这个义项展开:
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孰谓?谓州公也。曷为谓之寔来?慢之也。曷为慢之?我也。
-“寔来”是什么意思?
-如同说“这人来了”。

-这人说的是谁呢?

-说的是州公。

-为什么用“寔来”说这件事情(而不是用“州公来”等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因为有意要简慢他。
-为什么要简慢他?

-因为州公无礼于我。

上述的“”字,何休注解为:“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按照礼制,诸侯经过他国,必先假道,若经过他国都城,必先要朝见其君。按照《公羊传》的理解,州公去年如曹途经鲁国时遵守诸侯过境之礼,所以按照正常流程书“州公如曹”。归国时却没有按照礼仪,因此《春秋》书“来”以恶之。

《榖梁传》也是认为州公无礼,但与《公羊传》视角不同:
其谓之是来何也?以其画我,故简言之也。诸侯不以过相朝也。
-为什么用“寔来”记述这件事?

-因为他借道鲁国没有按照礼仪,所以简要地记载一下。诸侯之间不能借路境的机会进行访问。(应该按照朝聘礼仪专程前来。)

”与“”音近,所以历来注释都将此处“画”亦解释为“行过无礼”。《榖梁传》对于“无礼”之处给予了说明,即“以过相朝”,借出访曹国途经鲁国之际,顺便对鲁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廖平的《谷梁古义疏》进一步解释:“凡书来,皆行朝礼。不言'朝’,简之不许朝也。……朝于庙,以考礼修德……不因过境朝也。”这段话意译一下,凡是《春秋》中记载“某某来”,这位某某来到鲁国是进行了朝聘之礼的。之所以不记载为“某某来朝”,是对他的朝聘表示不赞许。朝聘之所以祖庙中进行,是为了考校礼仪,完善德行,过境时候顺便朝聘是不严肃不应该的。

图片

对于过境而朝,《左传》倒是不置可否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

六年春,州公从曹国而来,进行朝聘。记载“寔来”,是因为他不再回到州国(而留在了鲁国)。

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此句本紧接上年经文,全文为“(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正月,寔来”。“寔来”的主语承前省略。“寔”即“确实”的实。“实来”一词在《左传》中较为常见。如《左传·二年》有“而巩伯实来”,十八年“知伯实来”,昭公三年有“今子皮实来”。

《左传》认为淳于公“度其国危,遂不复”,在回国路上借朝聘之机,向鲁国提出寻求避难,最终留在了鲁国。

尽管三传对于是否朝聘、如何失礼等有所争论,但对于“寔”即“是”、“寔来”的主语为“州公”则一致没有异议。如果从“是”的词义分析,也有“夫、彼”的含义,即那个。《经词衍释》中列举了几个例子,如《论语·微子》“是知津矣”、《孟子》“是亦走也”、《左传·襄公十年》“是实班师”,其含义“是皆夫义,彼也”。那么“寔来”也可以是“那人来了”,指代的并非前面出现的州公。如果另有其人的话,那么出现的人是谁呢?我们在桓公六年的年底再来揭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