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课议课要研究和针对教师差异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4-04-09 发布于四川

受邀参加2024新教育“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研讨会暨第九次中小学课共体集训营活动,来到成都,了解了理想课堂“课共体”的组织、运作和成就,观察和学习了以宜宾凉水井实验学校为样例的课堂教学,并对课改工坊的运作有所学习和观察,和老师们畅叙和新朋友结识。不亦乐乎!谢谢邀请的邱华国校长,谢谢献课和参与的老师。

给我30分钟发言时间,基于“以学论教”的主题,重点选择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策略”交流,做“以学为中心的观课议课”发言。因为时间不足,在PPT上放了二维码拓展交流资源。

上午,听取报告期间,收到《教育导报》夏应霞老师的微信,写的

观课议课要研究和针对教师差异》在4月9日的《教育导报》以“观课议课的教师差异性原则”为题发表了。满心欢喜,感谢之余,发在这里

      我的交流结束,一位校长眼含热泪,说感谢观课议课对上课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她说到一个例子,当地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节课,一位专家口诛笔伐,将批评文章发来一份期刊上,导致这位特级教师抑郁半年。这是听课评课容易伤人的又一例子。放在这里以作提醒。

以下是《教育导报》的相关文字:

      20年前,《人民教育》进行了一场“评课,究竟谁说了算”的讨论,本意是讨论如何在评课中追求和实现参与者的平等主体地位,避免专家的话语霸权。20年后,我依然在思考:要讨论“谁说了算”,应明确“什么是'算’”“怎样才'算’”。

我以为,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观察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改进教学。也就是说,交流时所表达的意见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说得上“算了数”。显然,“算”与“不算”,“算”多少要取决于三个要素:首先是“说”的要素,就是说了什么——说的东西有没有用,怎么说——是否采用了别人愿意听的方式;其次是取决于“听”,参与者爱不爱听、想不想听、如何听必然影响“听”的效果;第三是“用”的问题,这要看交流时大家所表达的意见是否能用,参与者是否愿意用。追求课堂教学观察和研究的实效性,这是我提出日常教研从“听课评课”转向“观课议课”的原因之一。

这就像课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观课议课有一个转向,就是把追求精彩的表达转到让参与者更好地接受和改变上来。实现教学的转变,需要研究学生差异,针对学生差异;实现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转变,则需要研究教师的差异,针对教师的差异。

研究差异、针对差异,意味着因材施教。

就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是依据;根据、依据从何而来?从观察、研究和比较中来,正是孔子对“求也退”和“由也兼人”的观察和判断,对两人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才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理或“进之”、或“退之”。

德国哲学家恩特斯·卡西尔认为:“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人与人存在着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就观课议课而言,笔者以为需要注意这样一些差异:

一是不同的教师群体存在差异。以新教师、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为例。新教师面对多种教学选择方案的时候,他们可能缺乏选择能力,他们参与教研,最为需要的是比较成型的、可供模仿的教学方案,以便尽快上手。成熟教师有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他们的经验需要得到重视,他们的经验需要在彼此碰撞中反省、改造和完善,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对教学的可能性和效果做出选择与判断,他们不需要越俎代庖;优秀教师的经验有价值、有意义,他们有挖掘、提升经验,分享和传递经验的需要,从理论上解读经验、揭示有价值的实践策略可以成为观课议课的一个实践选项。

二是同一群体的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新教师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优秀教师彼此之间也有发展需求的不同选择。在笔者的观课议课实践中,有过这样一次经历:甲老师和乙老师同为某区的优秀教师,两人年龄相仿、教龄相同。甲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执教语文,在议课时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状态,不断询问笔者:“我的课堂教学还有哪些问题?”乙老师执教数学,在议课时则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每当议课涉及课堂教学不太理想的环节时,乙老师大多会解释:“这个问题是我考虑过的,只是……”两位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原来,甲老师一直在这所学校工作,长期的同事关系使得彼此信任,大家知根知底,不必忌讳,只求进步。而乙老师是新调入这所学校的,大家还不是特别熟悉,第一次亮相公开课,乙老师希望通过“首秀”留下好印象,在新学校赢得地位,这次的公开课对她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很显然,如果对乙老师的批评也是知无不言、一针见血,那她就可能对公开课留下阴影,对这次教研活动、对批评她教学的老师心生不快。

三是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老师在即将参加优质课比赛,需要精心磨课时,他更愿意接受其他老师的批评和指点,以呈现精彩课堂赢得肯定。在日常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心态未必能充分打开,他们可能更希望得到的是认可、鼓励的话语;有时会表现出拒绝批评、排斥有人听课的行为。

四是要看彼此的关系。一位眼光敏锐独到的教研员,总是很犀利地指出课堂教学问题。这样的评课方式给被点评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很大帮助。某高校培训小学高段教师,邀请这位教研员做专业指导教师,他风格依旧犀利。在一次指导活动后,学员们集体谢绝他继续做指导教师。由此可见,教研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交流,还要看彼此的关系:彼此熟悉,大家信任你、理解你,你可以大刀阔斧、知无不言;彼此不熟,就要斟酌别人对你的接受和理解情况。不同的沟通对象和沟通情境,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法。

可以说,观课议课本身是做人的修炼,其中一项修炼是人际交往的情商修炼。美国学者戈尔曼说:“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观课议课需要识别人、研究人。在识别研究的基础上,要有恰当的选择和表现,《论语》中对于交流表达有这样的提醒:“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是说“陪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毛病:不到该说话的时候自己却抢先说了,这是急躁的毛病;该自己说了却不说,这是故意隐瞒的毛病;不看别人脸色,不管该不该说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这样,如何根据参与者的的需要和心情,选择何时说、如何说、说到什么程度,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就成了我们要不断完成的修炼。

【作者系原成都大学教授,现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本文为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小学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与支持研究”(批准号:TER2022-017)成果之一】

住处成大花园外有青龙湖,徐州所住宾馆外有大龙湖,昨晚去逛了一逛。下午一为逛湖的夜景,一为宾馆阳台外拾景。略存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