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被录取的虐猫学生,该被“发配”去哪里?

 一杯咖啡心理 2024-04-09 发布于上海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自我成长专

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

AC专栏

因为曾经发布过虐猫视频,核物理专业课第一名,本来是板上钉钉顺利升学的徐同学,能否如愿以偿成为悬念:

在巨大的反对声下,他第一志愿报考的南京大学,用他的道德品质不符合条件未录取他。于是压力给到了调剂学校兰州大学。面对更加巨大的反对声,兰州大学则选择在专业面试环节就未通过他,从而彻底断绝了他今年的考研之路。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对学校来说,这个虐猫学生寂寂无名,为何要为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大部分的网友也对这样的“惩罚”感到大快人心。事情既然告一段落,除了徐同学和他的亲属,大家也都顺了心意,为何还要继续谈论此事呢?

因为,这位未被录取的虐猫学生,还没有“发配”到该去的地方。


虐猫学生,即便成绩非常优秀,因为有这样的行为,不太适合读研究生,这既是一种惩罚,也是因为他虐猫行为的恐惧使然。

大众的这层心理,其实很好理解,也应该被共情到,我想这位徐同学应该也有基本的认识。

问题是,他又该去哪里?哪里又是他更合适的地方呢?

很多人说,我不管这些,只要他不能读研究生就可以,他总会有自己的出路,这个人那么聪明,怎么会找不到出路呢?

从惩罚层面来看,如果不让他待在大学是一种惩罚,就意味着他需要被“发配”到某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就是出路。

那么,这个地方可以是哪里?

从安全层面来看,如果让他待在大学里,会让其他人不安全,那么他去哪里,其他人就是安全,或者可以承受这种潜在风险?

如果想得深一点,我们会发现,出路其实并不好找,如果虐猫者可能给身边人带来潜在伤害成立,那么他去哪里工作和学习,恐怕都不太合适,都会引发这些人的恐惧。

但是他是活生生的人,总要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他有一个更明确的出路,总好过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出路。

所以他该被“发配”到哪里去,还真是一个值得大家关心的问题,让他隐藏在这个社会的某个角落,反而是更让人担忧的事情。

其实,我本来以为,至少他在入学环节中,能有那么一个时段,可以被“发配”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

一个人在学术上是否胜任研究生标准,有专业评估、考试来验证。

而一个人在人格层面上是否适合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不应当被泛化为道德问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有基本常识的人应该都能接受这个观点:

这个虐猫的学生,是有较大心理问题的。

在前几个月热播的电视剧《鸣龙少年》中,青年演员李明德饰演的沈耀,就是一个学业非常优秀,但是有虐待动物行为的高中生。

而他虐待行为背后,还有更加严重的自虐、自残、自杀等问题,究其根源与其原生家庭的高度窒息有关。

幸运的是,因为电视剧更全面地剖析了角色行为背后的成因,绝大多数观众对沈耀这个角色抱有高度的同情和怜悯。

电视剧中,沈耀这个角色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发自内心的关心,他的病态行为也得以纠正。

我不知道徐同学具体是什么原因,但是,他可以有的出路之一,其实就是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人格评估,接受心理矫正。

遗憾的是,我们没看到他虐猫事件之后,除了接受警方有关询问以外,有要求他去接受心理治疗的相关延续报道。

更遗憾的是,作为国内比较知名的两大学府,在如此汹涌的舆情之下,竟然都没有请出学校更有资格对此发表意见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对其进行评估。

事情的走向本来可以是:

由专业工作者对这位徐同学的人格状态进行验证,判断他虐猫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究竟为何,需要接受多大程度的矫正,他的心理状态会对其他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如果评估后发现,没啥大问题,只是需要进一步接受心理治疗,那录取他,也没啥不可以。

亦或者,发现以他的状态继续读研,恐怕会加重、刺激内在问题,那停在这一步,不继续下去,其实也是为了他好。

亦或者,他更需要的就是接受专业、及时的心理干预。

上述这些,既考虑到社会大众的顾虑,又给了这位徐同学以“出路”,而且可以极大减缓社会大众的恐惧,其实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在不少国外和港台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类似的情节,某个罪犯出狱或者刑期加重或者减轻,都需要经过专业心理工作者的评估。

徐同学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社会大众对他审判的力度,比许多罪犯要大得多,因此,完全可以仿照类似做法,由专业人士进行评定,这也是高等学府应该为社会大众做出的示范,很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的群情汹涌,半点不带专业视角。

咨询师等专业心理工作者,在涉及重大心理问题的社会事件中“失语”,没有话语权,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件令人十分痛惜的事。

有人肯定会说,难道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判断就一定准确吗?而且他们接下去又不和这个人朝夕相处,凭什么做决定!

是的,咨询师等人的评估,是专业判定,但也仅仅是一个专业判定,不应当取代当事人自决权。

最终是否要接受这个人成为自己的一员,还是应该由这个群体自身决定。

放在徐同学的语境下,其实是这个学校所在院系的老师、同学,由他们达成一个基本的意见。

然而,这也是本次事件中,同样失语的一方,至少他们的意见没有表达的管道,好像也没有人想要听他们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在巨大“民意”之下,学校管理一方强势的自我判断。

然而,这个“民意”,是由无数其实最终不会和徐同学相处的人组成的,他们的意见大多具有情绪性、一过性,很难说具有决策的参考价值。

学校管理一方真正需要做的是,在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评估通过后,由这些将来要和这个人相处的人来集体会商,应该是什么态度,以及有什么顾虑,顾虑又有可能解决的可能。

当然,可能的情况下,也要给这个徐同学,在这群人面前争取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徐同学被“发配”到何方,如果遵循上述两个决策步骤,即一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做出评估,二由所在团体做集体决定,他总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出路,而且这个出路,一定是既对这个团体负责,也对徐同学本人负责,最终也会对大众负责。

然而,在这一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有这样负责的态度,只是一味地“关门大吉”,其实隐患无穷。

经此事件之后,徐同学还有什么出路吗?

我看不到。因为,其他地方也可以如法炮制,反正一样“关门大吉”,好像省却很多麻烦。

那么,徐同学这个人,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那些“犯过错的人”,是会感谢大家对他的惩罚,让他幡然醒悟、痛定思痛呢,还是带着更大的敌意,给自己找一条复仇之路?

如果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那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事实上,让徐同学处于高度不确定,隐藏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某种角落,好似“过街蟑螂”,以为是惩罚到他,实际效果可能是让更多人都处于高度危险的环境中。

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社会的运行规则,以及人际关系相处,有时候需要像下棋一样,不能总是向前冲,总想着赶尽杀绝,也要适当学会退让,这盘棋才能“盘活”。

事实上,早20年前,类似的事情,还真有不一样的“结尾”。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2002年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5只熊,后被法院判为故意损坏财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学校则给予他留校察看处分。

他后来依然考入了中科院,后又去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现在已经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研究员,在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硕果累累。

当时也引发过争议,不过中科院是这样回复的:

他所有的录用程序都是合规的,另外,他之前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处罚。

令人失望的是,20年后,作为同样引领社会前行的高等学府,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水准却是低等的、简单粗暴的,他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加周全一些,更让这个社会看到,到底什么才是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

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的社会可能正被一种“敌意螺旋”裹挟。

有相当多的人,并不关心社会进步、他人福祉,只关心自己所在圈子、自己在这个圈子的地位,而这种关心也不是要看别人过得好,而是期待看别人的笑话,看别人是怎么跌跟头的。

徐同学事件中,他虐猫有错在先不假,但是如此汹涌敌意,有多少是真的针对他虐猫的行为,又有多少是希望看到一个研究生专业排名第一的人最终颗粒无收的惨状?

如果徐同学虐猫是希望从猫的惨状中寻找自己的快感,那么又有多少人是从徐同学,或者其他人的惨状中寻找自己的快感呢?

我不希望你好,你也不希望我好,其结果是,大家都不要过好。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敌意正在对冲,形成一种“敌意螺旋”,所谓“共沉沦”。

如果这样的人多起来,会导致整个社会基调下沉,其结果是所有人都成为那只被虐的“”,而我们找不到可以谴责的“徐同学”,因为遍地都是。

因此,如何正确“发配”徐同学,还真不是他个人命运的小事,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大事。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