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有水平的工作方式:人事分离

 rwm1110 2024-04-10 发布于新疆


图片

人不复杂,事不复杂,

人事太复杂。

作者:每晚·姜榆木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图片

董宇辉刚参加工作时,同事嘲笑他的口音,客户对他百般刁难。

交上去的材料,领导没看两眼就丢还给他。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觉得周围人不喜欢自己。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请同事吃饭,给领导跑腿,想尽办法讨好大家,结果却是收效甚微。

无奈的他只好一下课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备课、刷卷子、练习普通话。

渐渐地,他的讲课广受家长好评,他的发音得到同事认可,制作的课件还被领导当众表扬。

这时他才发现,以前大家不是对他这个人有意见,只是对他做的事不满意。

他后来做客央视《青春大课》,有句话让我感同身受:

“我们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在人与事之间琢磨错了方向。”

其实工作中,事有解决的方式,人有相处的模式。

偏偏事情穿插着人情,合作混杂着世故,最让人心烦焦躁。

所以一个人要是不想被人事所累,就得学会人事分离。

1


作家张琉珍在《工作喜与悲》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曾在开会时,就项目节点问题和采购经理激烈争论。

几天后,她要处理一份供应商的评定资料。

同事们建议她去咨询采购部门的陈老师,因为他对整套评定流程都很熟悉。

然而得知陈老师就是那天和自己吵架的采购经理后,张琉珍宁可独自处理从未接触过的资料。

本来两小时就能搞定的资料,她因为不熟悉业务,愣是忙了半个礼拜。

好不容易做完材料,结果不是缺了签字,就是格式错了,最后还被领导点名批评。

这样的同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你指出他材料里的纰漏,他觉得你是在针对他;

你跟他在一个问题上意见不同,他就拒绝在所有事情上跟你合作;

简单的一次人员调动,他能在心里演上一出宫斗大戏……

他们本身不缺能力,却总用臆想中的人事纠纷给自己徒增压力。

心理学中有个“整体谬误”。

意思是说,人们对于局部的判断,总是囿于对整体的印象。

当我们觉得一个人不行时,就会认为他做的每件事也不行。

但其实,每份工作都一定会有与你意见不合的人。

一有分歧就否定对方,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变得难以开展。

豆瓣上曾有个讨论:哪个瞬间你觉得别人的水平远远超过自己?

网友@度度是这么回答的:

“我前脚否掉对方的报销,后脚发现自己也有个提案要对方签字。

我以为对方要给我穿小鞋而焦虑得不行,对方却主动到我工位上帮忙签字,还说方案很好,要尽早申报。”

真正有水平的人,心中没有对别人的成见,只有对事情的看法。

将事情的结果扩大于人,到头来耽搁的是工作,消耗的是自己。

图片

2


有家科技公司推广过一种语音认证系统。

按照设计初衷,员工不用输入密码,只需说一段语音指令就能快速完成认证。

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家才发现,设备根本不能在嘈杂的办公室准确识别使用者的语音指令。

技术团队到现场了解情况时,一些人请他们帮忙改回密码认证;另一些人则大发脾气,质问他们怎么会设计出如此糟糕的系统。

一天下来,前者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工作,后者几乎什么事情也没做。

美国作家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到这个案例时说:

意外是别人造成的,但尽量不让工作受意外影响却是自己的事。

人事不分的本质,其实是情绪的失控。

当我们对别人满腹牢骚,就很难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判断。

企业家戴维曾告诫下属,不要在办公室里吃东西。

没想到下属反过来说他:你上个礼拜不也在吃饼干吗! 

两人大吵一架,下属摔门而出。

接下来的合作中,他们摩擦不断,最终戴维调岗,下属辞职,项目草草收场。

事后戴维反省了一番——把对人的情绪上升到事的层面,不仅于事无补,还只会让工作怨怼丛生。

后来他做到谷歌的分区总监,有次让员工打电话时控制声音,不要影响周围同事。

同样有员工反驳,说他前两天开电话会议时,声音也很响。

大家屏住呼吸,感觉下一秒就会爆发争吵。

这回他却平静地说:

“如果我当时说话声音很响,我向你道歉,今后也欢迎你指出我的问题。

但你今天打电话的声音确实太大,这是你的事,与其他人无关。”

剑拔弩张的场面得以缓和,戴维避免了争吵,也处理了问题。

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情绪,就是你扛在背上的吸铁石。

它将许多本来很小的事情吸在一起,最终压得你不堪重负。

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左手是人,右手是事,每个左右为难的人,都是在为情绪买单。

放下情绪这块吸铁石,很多问题拆开来看,就不再是问题。

图片

3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抛出一个问题: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无非是,一是收获成长,二是收获价值。

而想做到这两点,就要把人与事区分开来,然后各自下苦功。

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于己对人不对事,向外对事不对人。

1. 于己对人不对事

1955年出版的《禅海蠡测》,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南怀瑾的集大成之作。

一片赞誉声中,文学批评家许慎指出书中某个章节,存在多处笔误和引用上的纰漏。

南怀瑾立刻联系出版社修正,还专门写信给小一辈的许慎表示感谢。

朋友们都劝他,这些错误无伤大雅,完全可以等到再版的时候修订。

而且各方对《禅海蠡测》一致叫好,这时返修只会让广大读者质疑他的专业性。

南怀瑾却坦然笑道:“日成一事,不如日改一过。”

别人能看见一件事的好坏,只有你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按照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到的“事我分离”:

将“我”和“我做的事”分离开来,然后专注“我”的那部分。

如此,我们才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迷失自己,也不会因一时的挫败而低迷焦虑。

2. 向外对事不对人

最近重温经典日剧《白色巨塔》,对主角财前的印象很深。

他是外科门诊的主治医生,同事里见则是内科医生。

由于专业不同,两人的治疗理念也大相径庭。

财前的风格偏激进,主张通过外科手术,迅速摘除病灶;里见的风格偏保守,倾向于通过药物调理,尽可能避免开刀。

一次激烈的争吵后,里见主动调去其他医院,不再和财前往来。

但后来财前负责筹建国家癌症研究所,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拜访里见,邀请他进入科研团队。

面对里见的困惑,他解释道:“你看不惯我做的很多事,我也一样,但这些不妨碍你在内科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观,把对人的看法带入对事的处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倒不如就事论事,求同存异,尝试着开启合作模式。

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说,工作不是用来交朋友的,你要找对的人,而不是和你一样的人。

人事分离,其实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分别对待工作中的人与事。

你做的每件事,都能让你有所成长;你遇到的每个人,也都能为你创造价值。

始终记得何其芳的一句话:

人不复杂,事不复杂,合在一起便有无数人世纷争。

红尘即道场,工作是修行。

做人时不被事所困,做事时不为人所累。

事归事,人归人,便是真正的高人。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