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32篇:读文有思∣抓住细节进行文本解读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4-10 发布于广东

抓住细节进行文本解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研读期刊论文,我特别关注作者在文本解读方面的创见。因为我觉得文本解读是一项硬功夫,无法投机取巧。近日,我阅读了《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3年第12期,捕捉到了几个精彩的文本解读成果,本文将一一概述。

论文《立足语用,选点突破的<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一文中,作者关注到了文中两处标点符号。当然,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隐含着现代人对古人心理的揣摩与把握。一处是“先驱曰:'天子且至’”后的感叹号,一处是“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后的句号,这两处标点是否可以互换呢?感叹号代表着一种较为强烈的感情,将说话者的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等气焰表现出来了,而句号代表着一种肯定、冷静的情绪,隐藏着军门都尉的有礼有节、态度坚定从容,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周亚夫治军之严。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两处标点符号,并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从文本的细节处入手,透过说话者的神态与心理,进而把握周亚夫的形象,这就表现出教师教学的硬功夫。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持兵揖”中的“持”字,拿着兵器作揖,说明周亚夫兵不离手,人不卸甲,高度戒备,这就与霸上、棘门两处将领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叙述节奏”研究》是从叙述节奏的角度解读教材文本。叙述节奏是叙述学的概念,并非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但作为文本解读的角度与内容,我认为是比较新颖的。叙述节奏是叙述话语层面的概念,是叙述者在叙事时的速度、频率等表现,与诗词的节奏不是同一个概念。热奈特提出了四种节奏:省略、停顿、场景、概要,其他学者又补充“延缓”。省略是文本中没有相应的叙述,但事件已经发生,它与人物说话时的省略不太一样。停顿指的是故事时间停滞不前,叙述时间却无限延长,可分为描写性停顿、议论性停顿、抒情性停顿、说明性停顿等,这在叙述文本中是较为常见的,例如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一段景物描写,这就是停顿。场景与描写性停顿很相似,但涵盖的范围更广,尤其侧重人物活动的场景。概要是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例如“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等。延缓指的是“慢动作”,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较为典型的就是《木兰诗》中的木兰回家片段,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亲人们在看到木兰归来时的表现。在梳理了叙述节奏的不同类型后,作者还重点分析了叙述节奏的审美意蕴,例如造成文本的跳跃美、从容美、曲折美等。不过我觉得这篇论文对“叙述节奏”的内涵把握得不够精准,无意之中将不同层面的“节奏”混为一谈,例如人物说话的节奏、作家的情感节奏等,而且将叙述节奏的类型与审美意蕴分为两个部分来写,造成了节奏与审美意蕴之间的断裂,对应性的关系不强。当然,这篇论文对我也是很有启发的,可以以某一篇文本作为分析对象,从不同的节奏类型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与分析。

论文《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试析蒲松龄<狼>开篇之机杼》将分析焦点放在《狼》的第一段,既对第一段的每一句话进行分析,同时又从整体上进行了把握。这篇论文的优点是切入点很小,分析透彻。例如“一屠晚归”能够引发读者的共情,因为这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的行为经验。“担中肉尽”中的“担”是屠户卖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后文中屠户与狼对峙、杀狼的重要工具——刀的存放之处,与后文的“弛担持刀”形成了照应。“肉尽”与故事的展开有很大的关系,作者同时提供了《狼三则》中另一则“肉未尽”的故事。“止有剩骨”实际上是对“担中肉尽”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一种渲染,“止”即“只”,那就渲染出一种氛围。在我看来,如果将这几句话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更能发现文本的“空白”。因为这几句话都是屠户的动作,那么屠户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作者蒲松龄没有展开描述,这就是有意留下“空白”,读者需要根据文本已有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对文本进行“填空”。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以卖肉为赚钱营生的屠户,把所有的肉都卖完了,晚上回家,心情该是怎样的呢?当然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一块肉都没卖出去,那才会郁闷沮丧呢。我们还可以继续“脑补”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屠户卖完了所有的肉,轻松愉悦地挑着担子回家,说不定还边走边哼着小曲,结果突然出现两只狼,“途中两廊,缀行甚远”,那此时此刻屠户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呢?第二段开头便说“屠惧”,一个“惧”字就与第一段中屠户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我觉得一个“惧”字还不能完全展现屠户此时的心理。按照常理,此刻应该是十分焦虑慌张甚至方寸大乱。但屠户此时展现出了强大的心理定力,他没有慌张逃跑,没有莽撞地直接与狼发生冲突,而是采取了“投以骨”的策略,一来是拖延时间,二来是想满足狼的贪欲。屠户是怎样“投以骨”呢?这又是作者留下来的“空白”,需要读者继续“填空”。也就是说,对第一段的分析不能完全割裂后文,论文作者虽然注意到了第一段与全篇的关系,但没有从细节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进行了逐句分析后,作者强调了第一段和整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从句式方面进行了解读,开篇五句,四字一句,短而有力,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当然,如果从节奏和标点角度分析,更有意思。“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简洁明快的叙述,渲染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这本来就是一个屠户的日常生活。但“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下子就将氛围转变成了紧张、激烈,两个句群之间的句号,就是氛围转变的标志,同时也暗示出屠户与狼是“势不两立”的。如果和第二段的句式、节奏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还可以读出更多的意蕴来。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我个人比较认可,那就是抓住文本细节,沉潜于文本,从内容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