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负朋友情——三下/我的植物朋友-四下/我的动物朋友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4-04-11 发布于浙江
孩子们从写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到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的过程中,我始终和孩子们强调“朋友”这个关键词。
这是因为,对于说清楚植物、动物,孩子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技巧:比如按顺序写、围绕关键句写,用修辞方式说清楚……
这些技巧都是课堂上可以教学,可以实施评价是否学会的,这些都是写作学习的“理趣”,是枯燥的。
而“朋友”,是引出孩子原生情感,迸发写作情趣的情趣,是产生写作动力的“兴趣”,是有积极写作动力的。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孩子在写作学习的经历磨砺下,长成了哪些思维上果实,如果抛开“教”写作,从“学”写作的课堂逻辑看,是不是应该把视野从“植物、动物”转向“朋友”?
此文,也是回答一些朋友,时常问我孩子作文不会写,要怎么办的回复。
(但是,我可以直白地告诉我的朋友:我并不喜欢靠教才会写作的孩子。教会孩子一篇、一类作文,其实都是容易的。只要花时间,下功夫,在写作技巧上,大多数孩子都是能够开窍的。)
而我认为的写作课堂,是指向怎么学写作的。
一是学写作时,你自然要运用到阅读经验。
阅读经验决定了写作质量的高度。
比如我的写作,为什么努力偏向“散”,这是我个人的喜好。
从初中开始,我总喜欢读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教材的阅读链接,写了一段一位手扶拖拉机司机,运着一车货,到一个上坡时,抛锚了,没多久,四周围来了乌泱泱的一群人,搬的搬,抬的抬,没多久只剩下车架子……
那篇文章很短,我反复反复地看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觉得“好莫名其妙”,却忍不住想再读一读。后来知道,那些民国大家的文章,确实在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上有绝招。所以,我喜欢看《民国大师教写作》。
而读书的单一性造成的阅读书籍“不全面”,导致了时常有朋友说“看不懂”我写了什么。
当然,有时候我也不懂,但是写些莫名其妙的文章(包括反思),带来思维系统性的训练是受益无穷的。
这又使我想到,最近有很多次用AI来写作,人工智能给我的文章里,大多数是框架式的。
如果把我自己比作一台人工智能机器,前面所有的写作都是在训练大脑的语言敏感性机制。
AI写作带来很多“阅读框架”,注重完整性,这也是小学生缺少的写作能力,时常可以看到孩子要么写不出,或者写得很多却过于“繁杂而不明所以”。
所以,从自己的经验上看,阅读的广泛性一定不是能立竿见影。喜欢立竿见影的朋友们,也别指望孩子能够在写作上有“太大的出息”。
当然,也是我片面、个人的经验。从目前的习作评价需求来看,我的看法难以适存,甚至似乎有种“误人子弟”的嫌疑,总不能说期末考试扣掉很多分,还承认你教写作能力。
那又要如何运用阅读经验来写作?
孩子们练就一招即可:运用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来完成单元习作。
统编教材编排了单独的“习作单元”,也有很多“单元习作”是可以做到单元阅读迁移单元写作的,至于孩子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读写转换经验”,一是教师课堂上的强调,二是家长指导。
孩子写作时,不要告诉孩子怎么怎么写,这样写那样写,让孩子翻一翻课文,问一问孩子,看到了那些“大家”是怎么写的即可,聪明的孩子会告诉你写作的答案。
而你,更多地做好一个倾听与判断者,引导孩子倾听作者、编者以及孩子内心深度的思维过程。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作文还是不会写。
我就问了其中一些朋友,孩子看的书都有哪些?
答案是漫画居多。
我觉得,看绘本要学会写作,离不开家长指导孩子看懂绘本的框架思维、细节思维、情感思维。
但是,如果要是靠看漫画能够学会写作,家长需要写作大智慧,不光是讲给孩子听,还要知其然、讲其所以然。
当我再问孩子几年级,得到的答案是二年级时,虽然我的职业素养告知我不能表现出任何诧异,不过,我的内心很想告诉朋友,孩子学习写作又不是天生的作家。
太多时候,是我们成人的“功利性”导致孩子失去了写作兴趣,表达的欲望。
当然,关于写作有说不完的,今天就戛然而止,权当是我的水平也不过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