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基础学中医——《中药学》(五)

 经方践行基地 2024-04-11 发布于宁夏

解   表   药



基本信息


性  味

辛  温


归  经
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功  效

  味辛外可发散风寒、祛风解表止痒,性温内可
息风止痉醒脾
主治


通治诸风

1.外感之风:风邪袭表,出现发热、恶寒,可用平体虚之人可用荆防败毒散(方歌:温毒发斑,宜玄参升麻汤;重,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如若发热、身痛较重则用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如若头痛,则用《普济方》防风汤(组成防风2两(去芦头),芍药2两,羌活1两,熟地黄2两(切,焙),甘草(炙)半两。)。如若鼻炎较甚,则用《证治汇补》防风汤(组成:防风、川芎、黄芩、桔梗、甘草、牛蒡子)。如若感受风热,大便不通则用防风通圣散(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2.内伤之风:血虚、血燥生风,口唇发白,脉沉细无力,则用《血证论》防风芎归汤(组成:生地5钱,当归3钱,川芎1钱,甘草1钱,防风3钱。)。阴虚动风,汗、吐、下伤阴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肝血肾精不足,筋膜失养,则手足蠕动以及虚热内生所导致的证候,我们常常用大定风珠合防风治疗。肝阳化风、热极生风,常见于小儿惊风,风热痰壅,大便不通,可用《婴童百问》防风丹(组成:羌活,防风,枳实,川芎,甘草,大黄)

   此外,由于防风通治诸风,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常配伍防风以固表,亦或者口服玉屏风口服液,以此预防感冒。

治疗湿疹、湿疮等一切皮肤性疾病

归肺属皮毛,除了可以治疗感冒,当风寒湿等邪气在皮肤郁积日久,而出现各种皮肤病,包括湿疹、湿疮等疾病,均可用荆芥进行治疗,其中荆芥单味药即可治疗,如荆芥末以地黄自然汁熬成膏,和荆芥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茶、酒任下,可治身上一切疮(出自《普济方》卷二十七)。如果是兼顾湿邪的,则有消风散(方歌: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归地膏知蒡通草,风疹湿疹服之康)。兼有血虚的,有当归饮子(方歌:当归饮子芍芎芪,生地防风白蒺藜,甘草何首乌荆芥,诸风疮痒服相宜)。还有皮肤总是会莫名出现红斑红点,我们把这个叫做“痧”,痧因于气郁者,可以荆芥,陈皮,香附,枳壳,薄荷,红花,郁金进行治疗。

治疗风邪目系疾病

肝开窍于目,风热袭于肝脉,或湿热阻滞肝脉,均可应用祛风散热之法进行治疗。如风热所致的拳毛倒睫,白内障,可用《眼科全书》防风饮(组成:人参、当归、黄芪、防风、黄柏、蔓荆子、细辛、甘草)。在《医宗金鉴》诸多眼病中均有防风祛风。

治疗胃肠疾病带下

脾喜燥恶湿,但是脾胃疾病,往往易被湿邪困扰,防风其味辛,可通胃肠之气,去胃肠之邪,尤其是营卫不利之病,如脘腹胀满,《内经》云:“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防风便可通三焦,畅气机,如肠风胀之便血脱肛,可用槐角丸,最善于应用防风和脾胃的是李东垣,如方升阳散火汤(方歌:升阳散火葛升柴, 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四肢发热,按之肌热烙手,舌苔白,脉细数。此外本方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用量一定要大,不能低于15克,才能起到升阳散火的作用,还有升阳益胃汤(方歌:升阳益胃芪术参,黄连半夏草陈茯泽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枣姜生,注意

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胸满心烦,胃脘疼痛, 应用本方一要有脾虚的证候,二要有肝气部结的证候,三要有风湿的证候,效果甚佳







总结

经典支持:

1.《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2.《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肋痛、肋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辛,温,无毒。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

4.《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

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概用,今人类犯此弊。

5.《本草经解》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

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5.《长沙药解》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泻湿,达乙木而息风。

6.《得配本草》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制黄芪,杀附子毒。辛、甘,性温太阳经本药。又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入。治风去湿之要药,此为润剂。散风,治一身尽痛,目赤冷泪,肠风下血;去湿,除四肢瘫痪,遍体湿疮。能解诸药毒。

第五课

每一节课都要回顾和背诵奥,建议关注收藏随时回顾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