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述风药在眼科疾病中的历代名家运用

 Kimtsai 2019-05-08
眼为肝之窍,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由于风、热、毒、痰、湿、瘀、虚等各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精血不能上注于目,均会影响视物辨色,影响眼的正常功能,导致各种眼部疾病。历史文献记载如羞明、流泪、眼胀、头痛、生眵、痒涩、白睛红赤、花翳白陷、暴风客热、胬肉攀睛、青风内障、风牵偏视、上胞下垂、视一为二、胞轮瞤动及暴盲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常以祛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退翳明目等为治疗大法。而眼位居高,易遭风邪侵袭,风在脏应肝,因此,运用风药治疗眼科疾病尤有特色,现就风药的历代名家运用论述如下:
   
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是以黑睛生翳,灰白混浊,四周高起,中间低陷,形如花瓣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多因外感风热毒邪,肺肝火炽于内,内外相搏,攻冲风轮所致。元代医家倪维德认为“风热不制”是引起角膜翳的主因,治以羌活胜风汤(白术、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荆芥、柴胡、黄芩、甘草)以调理脾胃,祛风清热。若因内伤脾胃、元气下陷、清气不升致角膜生翳陷下者,以柴胡复生汤(藁本、川芎、白芍、蔓荆子、羌活、独活、白芷、柴胡、薄荷、桔梗、五味子、苍术、茯苓、黄芩、甘草)以升阳发散,和血清热(《原机启微》)。清代医家黄庭镜对本病治以菊花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荷、麻黄、石膏、桔梗、黄芩、白术、栀子、荆芥、菊花、甘草)以清热祛风、表里双解之;继以治金煎(玄参、桑白皮、枳壳、黄连、杏仁、旋覆花、防风、黄芩、菊花、葶苈子)或三黄清热丸以清热泻肺,后以顺气疏肝、清热化痰法调理退翳(《目经大成》)。
    (二)暴风客热
    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银海精微》曰:“肺经受毒风不散,久则发热,攻入眼中,致令白睛浮肿,名曰暴风客热。”其发病多责之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治疗时应分清风热之偏重不同,以清热、疏风、解表治法为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治以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麻黄、薄荷、桔梗、川芎、大黄、黄芩、栀子、连翘、芒硝、石膏、滑石、当归、白芍、白术、甘草)以疏风解表,泻热通里。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滑石、甘草泻热通便;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清热泻火,解肺胃之热;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和血理脾,共奏解表、清里、宣上、通下之功,能开通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玄府郁闭,调畅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而却病防病,故云:“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也适用于表里郁热俱盛的各种外障眼病[1](《宣明论方》)。
    清代医家李正川认为“凡外障不论如何红肿,总是陈寒外束所致”,“目不伤真火则不病”,故暴风客热多非虚火,实为陈寒外束,主张用发散药,寒去则火自退,故治疗选用四味大发散(麻黄、蔓荆子、藁本、细辛、生姜);或用八味大发散(前方加羌活、防风、川芎、白芷)以祛风散寒止痛。方中集大队辛温发散药物,用量甚重,宣称发散陈寒。如遇里阳虚者还可加用附子,以温散表里之寒;内热较重者,宜酌加黄芩、栀子、蒲公英等清凉之品[2](《眼科奇书》)。
(三)胬肉攀睛
   本病为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主要表现为睑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渐渐变厚,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渐向黑睛攀侵。其病因病机往往由心肺风热壅盛;恣嗜五辛酒浆,脾胃壅滞湿热或过度劳欲,耗损心阴,暗夺肾精,导致脉络瘀滞,血壅于眼。治疗宜分清虚实,实者宜泻,虚者宜降。
唐代医家孙思邈用泻脾除热饮(黄芪、防风、茺蔚子、桔梗、大黄、黄芩、黄连、车前子、芒硝)以泻热通腑。方中大黄、芒硝、黄连、黄芩泻热通腑;车前子、茺蔚子泻热通滞;防风、桔梗疏风散邪,载药上行;在众多苦寒药中再加入黄芪甘温健脾,以达其效(《银海精微》)。
清代医家李正川认为本病由于眼露于外,易于外感,加之风尘刺激,邪客眼络瘀滞;若素体脾胃积热,邪热上攻,更致瘀滞加重,故胬肉高起赤瘀。治用八味大发散(麻黄、蔓荆子、藁本、细辛、生姜、羌活、防风、川芎、白芷)以祛散风邪,散瘀化滞(《眼科奇书》)。
(四)暴盲
    本病是指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患眼外观虽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发病常以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外感热邪或素体亏虚,以致脉络阻塞,上攻于目所致,常以活血通窍,涤痰开窍,平肝潜阳,滋阴凉血等为治疗大法。
    清代医家傅仁宇治疗由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目忽不见、头痛目涩、妇女经水不调、口干自汗者,以加味逍遥散(当归身、白术、白茯神、甘草稍、白芍、柴胡、栀子、丹皮)主之;若怒伤元阴元阳而致暴盲者,以柴胡参术汤(人参、白术、熟地、白芍、甘草、当归、青皮、柴胡、川芎)治之(《审视瑶函》)。
    清代医家陈善堂治疗由水亏火炎,风邪内作致眼目昏眩,忽不见人者,以滋阴消风散(生地、玄参、红花、白芍、粉丹皮、知母、黄柏、栀子、全蝎、秦艽、菊花、石决明)以滋阴清热,散火除风,以引神光[3](《眼科集成》)。
    (五)肝劳
    本病是指久视之后,出现头痛、头晕、眼眶胀痛、眼干燥、流泪、视物模糊不清等等症状的眼病。因肝开窍于目,故名肝劳,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疲劳”。一般认为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精血耗损而不能上荣:或脾虚气弱,目失所养;劳瞻竭视而暗耗精血,心血亏虚无以滋养眼目所致。治疗多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为主。
    明代医家陶华认为三阳经脉多气多血,循于头面,维系目窍,供养气血,若久视劳心伤神,耗气伤血,三阳经脉郁结闭阻,目中经脉失养,则见视久疲劳,头胀目胀。治用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石膏、生姜、大枣)通过调畅三阳经脉、解肌止痛而起效。其中柴胡入少阳解郁止痛;葛根、白芷入阳明,清利头目,解肌止痛;羌活走太阳祛风止痛;桔梗、黄芩宣泄郁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是方三阳并治,表里同治,寒温并用,辛温辛凉并用,对视疲劳有较好的疗效。也适用于外有风邪、内有郁热的多种外障及某些内障眼病[4](《伤寒六书》)。
   (六)青风内障
   本病是指起病无明显不适,逐渐眼珠变硬,瞳色微混如青山笼淡蛆之状,视野缩窄,终至失明的眼病。又名“青风”、“青风障症”[5],或谓之头风灌目,总以“风”为名。《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指出:“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宜令将息,便须服药,恐久结为内障。不宜针拨,皆因五脏虚劳所作。”相当于西医学青光眼。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系七情郁结及风、火、痰等导致气血失和,气机阻滞,目中玄府闭塞,神水滞积而致,亦可因气阴不足,目失濡养。治宜清热疏肝,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元代医家(佚名)认为青风内障的病机与“五脏风劳”、“肾虚劳”有关,治疗用还睛散(人参、车前子、地骨皮、茯苓、细辛、防风、川芎、羌活)以补肝散翳(《明目至宝》)。
   清代医家傅仁宇认为本病主要病机责之于肝胃虚寒,饮邪上犯,治疗用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法半夏、陈皮、川芎、白芷、人参、茯苓、甘草)以温肝暖胃,降逆止痛退翳(《审视瑶函》)。
   清代医家吴谦认为此病主要由肝胆火炽,风火攻目所致,故选用绿风羚羊饮(防风、细辛、桔梗、知母、黄芩、羚羊角、大黄、黑参、茯苓、车前子)以清泻肝火,凉肝熄风退翳(《医宗金鉴》)。
(七)风牵偏视
   本病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论述,《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认为本病是由于体虚邪中,精(睛)散不能集中视物所造成,病变主要在脑。《诸病源候论·目偏视候》说:“睛不正则偏视,……皆由目之精气虚,而受风邪所射故也……。”有多种原因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相当于西医学之麻痹性斜视。治疗主要以疏风通络为主。
   唐代医家孙思邈认为“目睛斜视倒目者,……肝经受风邪所牵,使其筋缓缩不利。”治法上提出“宜灸火发散风邪,以加全虫、白附子、南星、半夏,夜光流红丸(人参、川芎、荆芥、白芷、川乌、南星、石膏、石决明、草乌、藁本、雄黄、细辛、当归、蒲黄、苍术、防风、薄荷、藿香、全蝎、何首乌、羌活、甘松)。外用摩风膏,导引发散,目睛必转”(《银海精微》)。
   宋代医家王怀隐、陈昭遇认为本病是由脏腑虚而复受风邪所致,并列出方剂独活散(独活、桂心、防风、当归、赤芍、附子、甘草)用以治疗(《太平圣惠方》)。
    元代医家危亦林认为本病由风邪引起,宜内服消风散(荆芥、甘草、陈皮、人参、茯苓、僵蚕、防风、川芎、藿香、蝉蜕、厚朴、羌活)、荆芥汤调下,或给予蝉花无比散(蛇蜕、蝉蜕、羌活、当归、石决明、川芎、防风、茯苓、甘草、芍药、蒺藜、苍术)(《世医得效方》)。
(八)上胞下垂
   本病中医眼科称为“上胞下垂”、“睑废”,依据五轮学说本病病位在胞睑,属肉轮,内应于脾,与脾胃有关。由于脾虚气弱,清气下陷,筋脉失养,以致眼肌无力,不能提举。总的病机在于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亏虚,睑部失荣。在治疗上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治疗大法。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为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脾胃大家李东垣认为“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强调“脾胃为气机枢纽”这一观点,若脾虚中气不足,脾阳不升,睑肌无力则上胞下垂,故用风药升发清阳,如多用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并善用羌活、防风等,治疗本病选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以升阳益气。李东垣在治疗不同眼病,如聚星障、内障初起、天行赤眼、目昏、倒睫卷毛、疳眼等创立了不少有效方剂,其中9首被《原机启微》所引。如助阳活血汤中防风、柴胡;冲和养胃汤中柴胡、葛根、羌活、防风;泻热黄连汤中升麻、柴胡;益气聪明汤中升麻、葛根;滋阴地黄丸、益气肾气丸中柴胡;黄芪防风饮子中防风、细辛与葛根;升麻龙胆草饮子中羌活、麻黄和升麻;还阴救苦汤有升麻、防风、羌活、细辛[6](《脾胃论》)。
按语:风药除具有祛风、解表、熄风等作用以外,其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眼科疾病用之尤广,历代医家及著作对风药的认识和运用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淑霞,欧阳云.防风通圣散(汤丸)在眼科运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407
[2].蒋文逸.李正川眼科学术思想简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2(2):1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