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的一个方子堪称太阴病的调胃承气汤,专治脾胃虚寒,腹部胀满!

 并不hy 2024-04-12 发布于黑龙江

经方小六和本草小七 我的养生我做主!

图片


经方小六:无论治什么病,都要分清表里。但表与里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界限分明,而是互相夹杂。

本草小七:你是说表证可以夹杂里证,里证也可以牵涉表证?

小六:你看麻黄汤证的喘,桂枝汤证的自汗,大青龙汤证的烦躁,小青龙汤证的咳,都是病在表,却夹杂里证。所以,麻黄汤用杏仁治喘,桂枝汤用芍药止汗,大青龙石膏除烦,小青龙五味子和干姜治咳,都是在表剂中加入治里证的药。太阴病也存在这种情况。

小七:你是说太阴证也有表里夹杂的情况?

小六:太阴里证的表现是下利而腹部胀满,如果这个时候还兼有身体疼痛,就是太阴里证夹杂表证。张仲景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先用理中汤温其里,再解决表证的问题;但如果是下利清谷,兼有脉浮表实之证,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四逆辈急治其里,不宜再发汗攻表。这两条都是处理太阴病表里夹杂的情形的。

小七: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汗代表阳气,人体腰以上为阳,发汗只能宣散上焦营卫的寒气,却不能治疗下焦脏腑的寒湿。太阴病是脾胃寒湿,并不在上焦营卫,所以发汗不好使。如果胡乱发汗,脾胃的寒湿就会进入经络,留在腹中。所以太阴病表里夹杂的时候,不能发汗,否则就会腹部胀满。

小六:你分析得太对了。

小七:这时候该怎么治疗?

小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24克,生姜24克,半夏24克,甘草6克,人参3克。这个方子我们做了那么多的铺垫,其实《伤寒论》里只用了一句话,“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小七:他说的是一种太阴误发汗的情况。

小六:太阴病误汗会导致两种变证,第一种是阳实于里,向阳明病的热实转化;第二种是寒实于里,邪实则正虚,因此才会发生腹胀。

小七:所以此方用厚朴、生姜和半夏散邪除满,用甘草和人参补中益气,这也是张仲景理中的一种思路,堪称太阴病的调胃承气汤。

小六:我还得提醒你一下,“发汗后”是张仲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表面上是讲的是误治,其实是在说明一种特定的情形,素来体虚、泄后、吐后、术后、产后等,都是“发汗后”的引申,都有机会用这个方子。

小七:具体辨证上,这个“腹胀满”该如何辨别?

小六:“腹”的话,指的是现代医学的全腹范围。“满”的话,其实指的是腹内的气机,原因不外乎两点,一个是邪实,另一个是正虚。邪实主要是指废气比较多。正虚就是阳气虚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打嗝、嗳气或者是放屁之后比较舒服,就是实证;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依然还是不舒服,那么就是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就是典型的正虚。“胀”的话,可以通过腹诊去辨别。手按在腹部,如果感到腹壁有所抵抗,但不痛,也不硬实,就是虚胀;相反,按着又痛又硬,就是实胀。

小七:这个方子能够调理哪些疾病?

小六:汉方名家山田光胤对这个方子的应用有过精辟的总结。用于胃的蠕动和胃液分泌极度低下、腹中气与水停滞、心下腹部胀痛,饮食即吐,大便不通之证;用于发汗、下利、中风、腹部手术之后易引起的胃下垂、胃扩张、肠胀气、急性胃肠炎、急性吐泻等;本方可转用于脑溢血或胃切除术后的食物在消化道通行障碍等。

小七:这个方子很特别,用药是行气药和补气药并用,可见方证不但是表里夹杂,还是虚实夹杂。而且方子里面,厚朴和人参的比例是8:1,估计这就是此方治疗虚胀效如桴鼓的奥秘所在。

小六:好多人认为这个方子,重用厚朴、生姜、半夏,轻施甘草、人参,是“七消三补”,以为这就是定式,其实不是,不要把问题看死了,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来确定补消的比例,可以是“七消三补”,也可以是“消补各半”,甚至“三消七补”。用方要灵活。而且一定要记住,所有消食宽胀的药,只有在脾胃功能还不算太虚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脾胃已经很虚弱了,应该先健脾健胃,否则不但不能消食宽胀,反而会更加损害脾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