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清朝学者刘熙载讲述书法的心得——《艺概》节录

 金镶玉石 2024-04-13 发布于辽宁

《艺概》是清朝学者刘熙载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作者的晚年,是他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全书共六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曲、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

刘熙载(1813年-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世称融斋先生,江苏兴化人,中国近代文学家。他是一位学冠当时的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精通声韵和算法,旁及子史、天文、填词谱曲、书法、仙释家言等,更擅长文学批评。他的著述丰富,包括《四音定切》、《说文新声》、《说文迭韵》、《持志塾言》、《昨非集》以及《艺概》等。

在《艺概》中,刘熙载以“概”名书,旨在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他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他对于文学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像”、或“凭虚构象”有深刻的理解,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此外,他在文艺思想上表现出超越前人的精到见解和开明立场,其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理论性比较强,具有美学的性质。

译文: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道:“篆书崇尚婉转而流畅。但我认为这婉转中更要有力度,流畅中更要有节制,这样才可以。否则,恐怕就陷入描摹字形的境地了。”

篆书应当如龙腾凤舞一般,观看韩愈的《石鼓歌》便可明了。如果篆书只追求整齐而无变化,那么刻字工人也能做得很好。篆书所崇尚的,莫过于筋力。然而,筋力也有其弊端,或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想要避免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运笔的技巧。

隶书的产生源于篆书,就像音乐中的徵调源于宫调。因此,篆书追求气韵悠长,而隶书则追求形势险峻而节奏短促,这便是运笔与奋笔之间的区别。

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反,但隶书的意趣却要与篆书相通。隶书应以峭劲蕴含舒缓,以倔强蕴含婉约,这才是隶书的品质。否则,就像抚剑怒视,只能显示出其无能。

其他书法多在于表现意趣,而草书则意趣多于法度。因此,不善谈草书者,往往意趣与法度相冲突;而善谈草书者,则意趣与法度相辅相成。草书的意趣与法度,与篆书、隶书、正书的意趣与法度,既有相互对立的地方,也有相通之处。行书,则属于草书的范畴。

在草书中,改变字的位置,增减笔画是常有的事。学习草书的人,改变位置容易理解,但增减笔画却往往不能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增减笔画不仅仅是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那么简单,还包括改变字的短长肥瘦等。

草书的结构贵在看似偏斜而实则中正。偏斜如上面部分偏高偏低,下面部分偏长偏短,两旁部分有偏争偏让等。

庸俗的行草字体结构容易犯的错误是,上面和左边的部分小而瘦,下面和右边的部分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的笔画,用笔的轻重也是如此。

古人的草书,空白少而意境深远,空白多而神韵密集。而庸俗的书法却恰恰相反。

怀素自述他学习草书的体会,说他观察夏天的云彩和奇特的山峰,并常常以此为师。那么,学习草书的人直接以奇特的山峰为师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奇特的山峰有固定的形态,而夏天的云彩中的山峰却没有固定的形态。

古人说书法的体势,必须进入其形态,如坐、行、飞、动、往、来、卧、起、愁、喜等状态,取其不齐。然而在这不齐之中,必须流通照应,其中必然存在大齐。因此,辨别草书的人,尤其要以书法的脉络为要点。

草书尤其重视笔力。因为草书的形势崇尚险峻,凡是险峻的东西容易倾倒,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怎么能够控制得住呢?

草书的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其他书体,而其他书体的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风水师相地,首先要辨别龙脉是否生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这与草书的用笔之法相似。然而,明师的所谓曲直与俗师的所谓曲直是不同的。

草书特别重视筋节。如果写字时笔锋没有转换,只是一味地顺畅直下,那么筋节就丧失了。虽然草书的气脉应该连贯流畅,但总需要使前一笔有结束,后一笔有开始,明处连续,暗处断开,这不是随意而为的。

草书中的渴笔,来源于飞白。使用渴笔要分明认真,这种效果的来源并不始于渴笔本身。必须从每次写字开始,每一笔都能中锋双钩得到。

楷书在静态中表现动态,而草书在动态中表现静态。

草书与楷书相比,要使笔画简约而意趣犹存,这可以在笔画的争让、向背之间领悟得到。

想要写草书,必须先摒弃智巧,忘却字形,达到超越尘世、与天地合一的境界,然后才能下笔。古人说“匆匆之间不及写草书”,就是这个道理。

写字时,每一笔都要有按有提。辨别按笔特别要在起笔处留意,辨别提笔特别要在止笔处留意。

书法中的提和按,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所以用笔重的地方,正需要轻提,用笔轻的地方,正需要重按,这样才能避免过于飘浮或僵硬的毛病。

书法有振和摄两种笔法。索靖的书法笔短意长,善于运用摄法;陆柬之的书法节节加劲,善于运用振法。

行笔不论快慢,关键在于方法完备。善于书法的人即使写得快,也能方法完备;不善于书法的人即使写得慢,也会遗漏方法。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方法的完备,那就错了。

古人论述用笔,不外乎疾和涩两个字。涩并非指慢,疾也并非指快。那些把快慢当作疾涩,并且能够真正做到疾涩的,是没有的。

用笔的人都熟悉涩笔的说法,但往往不知道怎样得到涩感。只有当笔即将行走时,好像有东西在阻挡它,竭力与它抗争,这样才能在不期望涩的情况下自然得到涩感。涩笔的方法与战掣的技巧有相同的机理,但战掣有形,如果强行模仿反而会出错,不如涩笔的隐晦,以神运笔。

字的结体疏密要彼此相互协调,所以疏不嫌疏,密不嫌密。然而这种协调不仅仅用于疏密的处理。

字的形状有内抱和外抱之分。比如上下两横,左右两竖,如果像弓的背面向外,弦向内的,就是内抱;如果背面向内,弦向外的,就是外抱。篆书并不全用内抱,但内抱的为多;隶书则全是外抱。辨别正书、行书、草书,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确定它们的特征,从而知道它们是从篆书还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字的形体有整齐和参差之分。整齐,是取正应;参差,是取反应。

书法要曲中有直体,直中有曲致。如果放纵而不严谨,轻率而不留连,那么所谓的曲直就错了。

写字如果一味地追求方形,那么圆形就显得模棱两可;如果一味地追求圆形,那么方形就显得生硬显露。这是因为方和圆就像地的规矩和天的法度,不能有所偏废。

书法应该平正,不应该欹侧。古人中有些人的字以欹侧取胜,那是因为他们在暗中掌握了拨转机关的技巧。《画诀》中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的说法,所以不能执着于一种理论来评价书法。

附原文: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遇。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遇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②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赲笔自有诀也。

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宫③。故篆取力¤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辨也。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傍通。若行,因草之属也。

移易位置,增减笔画,以草较真有之,以草较草亦有之。学草者移易易知,而增减每不尽解。盖变其短长肥瘦,皆是增减,非止多一笔少一笔之谓也。

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

庸俗行草结字之体尤易犯者,上与左小而瘦,下与右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用笔之轻重亦然。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

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谓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然则学草者径师奇峰可乎曰不可。盖奇峰有定质,不若夏云之奇峰无定质也。

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

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囿之

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地师相地,先辨龙④之动不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盖犹草书之用笔也。然明师之所谓曲直,与俗师之所谓曲直异矣。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草书渴笔⑤,本于飞白。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

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濛、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书有振、摄⑥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⑦之节节加劲,善振也。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然或遂贵速而践迟,则又误矣。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③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然乘除不惟于疏密用之。

字形有内抱,有外抱。如上下二横,左右二竖,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内抱也。背向内,弦向外者,外抱也。篆不全用内抱,而内抱为多;隶则无非外抱。辨正、行、草书者,以此定其消息,便知于篆隶孰为出身矣。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若弛而不严,剽而不留,则其所谓曲直者误矣。

书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盖思地矩天规,不容偏有取舍。

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位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后一木论之。

[评点]刘熙载(1813一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窹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一生以治经学为主,特别精通声韵和算术,子、史、诗、赋、词曲、书法无不通晓.著述甚富,有《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持志塾言》、《昨非集》和《艺概》等多种.《艺概》一书是他晚年的作品,共六卷,是他历年来在文、诗、赋、词曲、书法、经义方面言论的汇钞.②椠人:椠读qian.椠人,读书人.清代以八股取士,读书人写字一般追求工整.③如音之有徽,生于宫:宫、徵(音只)分别是古代乐律中五音之一。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宫的音高确定了,商、角、徵、羽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④龙,堪舆学术语.旧时风水术因山形地势逶迤象龙,所以把山势称作“龙”。⑤渴笔:书法线条上的一种形式,用含墨较少的笔写成,点画内丝丝露白。⑥振、摄:两种不同的运笔方法.振,指运笔时步步顿挫涩进;摄,指运笔时急促内敛.⑦陆柬之:唐代杰出书家.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虞世甫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书传其舅父笔法,与欧、褚齐名.③战掣:一种运笔方法.指笔锋微微向笔画两侧颤动着运行,以使线条遒劲.这种方法又叫“颤笔或“战笔.

【简评】《艺概》是刘熙载平日探究书艺的心得。言虽简短,每每一语中的。如论作篆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这就比孙过庭所论更进一步。论隶书指出其特点是“势险节短,并应以奋笔作书.其中论作草书如何增减笔画,移易位置,以及应该吸收其它字体的特点等见解尤有新意.

对于用笔的提按、疾涩他也有很精到的看法.如“重处正须飞提”,“轻处正须实按,“涩非迟也,疾非速也,均为度人金针.

他还强调作书要于变化中求得统一.“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说的是结构章法上的变化统一;“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说的是点画形态;“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讲的是圆笔、方笔的运用。只顾整齐划一则易死板,只求局部变化则易散乱,因此必须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真正的统一.能善于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则书艺可至妙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