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基础知识—书法术语(四)

 cocosyl 2018-09-19

                         七画


  形势
  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折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笔法之一。在横画收笔处停顿回峰转至直笔时,有方笔和圆笔两种转折法。转角处露峰,有棱有角的转折法,称为方笔。转角处藏锋,按转折出呈圆转之势,称圆笔。还有所谓内方外圆的转折,即外轮廓呈圆转而内轮廓呈方折的笔法。横画收笔停顿回峰笔锋转过弯以后进入竖画,笔锋不离纸面,这是一笔转折法;横画收笔后转入竖笔前,笔锋暗中离开纸面再起笔写竖画,实际上是分两笔写出折,是两笔转折法。
  折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峻利之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护尾
  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即回锋逆收,藏锋画中。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见“九势”。
  
  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清代蒋和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抡笔
    笔锋不落纸而作折势。
    杨淮表记
    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为《石门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康有为评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

  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行书。《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额题篆书“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4行12字。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上半部字迹较清晰。现存陕西蒲城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李超墓志
    全称《魏故怀令李君墓志铭》。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立于河南偃师县,清嘉庆时偃师县乔家村出土。26行,行26字。书法清隽醇雅,为世所重。康有为将其列为“精品上”,认为是“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驎》辅之。”
    李阳冰三坟记
    三坟记碑文两面刻,篆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字。原石早佚,宋时重刻。此碑承秦李斯《峄山碑》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用笔粗细圆匀,稳健自然,结体均衡对称,雍容婉曲。
  
苏慈墓志
  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84cm,横83.5cm。有界格,楷书37行,行37字。书、刻均极为精美。此墓志于清道光十四年(1888年)在陕西蒲城出土,一字不损。同年夏,知县张荣升在志文第31行“文曰”之下空处刻跋二行,后又被人凿去。未刻跋时,原石“曰”字下有3个芝麻大的小坑横列,在拓本上显示为3个小白点。凿跋时,此小坑被连带凿去。故“曰”下无跋而有三点之拓本为出土后初拓。

    苏太简参政帖
    纸本,行书,19.6×6.8 cm。是米芾为苏太简参政家鉴定书画的记录,仅有三行,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
    花鸟字
    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组合书法。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早期的花鸟字大多写的是一些吉祥话语,祈求吉利,现在在庙会见到的鸟字画则以书写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渐转变为猎奇。

    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董其昌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
    孝经
    纸本,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本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百余字。无署款。卷尾有小楷题“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表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此卷另有刻本传世。全卷有晋人法度,含章草隶意,气势磅礴,落笔精绝,笔法遒健,风尚高远,为鉴赏家所重视。

  却好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指字各部分笔画结构,结体方法,讲求规矩,避免失势,使之恰到好处。
  
运笔
  1.书法用语。指运腕用笔。南朝梁武帝《答陶弘景书》:“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
  2.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3.书写或写作。宋苏轼《观子玉郎中草圣》诗:“柳侯运笔如电闪, 子云寒悴羊欣俭。”
  4.指诗文的风格。
    运指
    用笔的一种技法。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运腕
    用笔的一种技法。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运肘
    用笔的一种技法。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连史纸
    又叫“连四纸”、“连泗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写、图画均宜。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过去的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围抱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指类似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向左围抱,如:曷、丐、易、菊等字;有向右围抱,如:鬼、包、它、旭等字。围抱笔画要适宜,婉转勾环,不可太宽大,宽大则散;不可太狭窄,狭窄则不能容物,围抱内笔画就会拥挤不舒服。
    具款
    见“款书”
    余墨
    1.残留的墨汁。唐刘言史《右军墨池》诗:“永嘉人事尽归空,逸少 遗居蔓草中。至今池水涵餘墨,犹共诸泉色不同。”
    2.遗留下来的或残存的书画。宋欧阳修《哭曼卿》诗:“遗踪处处在,餘墨润不枯。”宋黄庭坚《题绛本法帖》:“观唐人断纸餘墨,皆有妙处,故知翰墨之胜,不独在欧、虞、褚、薛也。”
    3. 诗书之馀,指不费主要精力而写成的文字。

    谷朗碑
    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隶书,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立。纵176厘米,横72厘米,文18行,行24字。字虽称隶书,实则体势已非常接近楷书,故亦有定为楷书者。当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还带有较浓的隶味。其结体方整,笔画圆劲,书风浑朴古雅,与曹魏诸刻风格稍异,但同为开后世楷书法门的重要碑刻。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
    条幅
    是悬挂在书房、客厅、卧室墙上的竖写的一种书法形式,篇幅较小。
    条屏
    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秃毫
    脱毛的笔。宋范成大《朋元见寄二绝次其韵》之二:“不惜狂言棖忌讳,秃毫冰砚竟无奇。”
  
肘腕法
  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伯远帖
    是东晋王珣(350-401年)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疏朗,飘逸。
  
肚痛帖
  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传唐张旭书,一说为宋僧彦修书,但历来多沿承张旭说。内容为琐事书牍。高41厘米,宽34厘米。此石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
  
佐书
  指隶书。王莽时所称“六书”之一。见“隶书”、“秦隶”。
  
佐隶
  即隶书。《晋书·卫恒传》:“鸟跡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参见“ 佐书 ”。
  
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
  
识篆
  就是对篆书字体的形、音、义准确地辨认和识别。识篆是学习篆书的前提和基础,是学习篆书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书药石论
    作者张怀瓘,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十二和《佩文斋书画谱》卷六。此文专论怎样医治书病,故称药石论。
  应接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字的笔画间要作到互相应接,上下左右的笔画要相承,以使笔势富有意趣。
  
应副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有两个意思,一是主副双体间要呼应,两者应相互辅助成整体;二是主副笔画间的呼应映带,以求联系生动。
  穷款
  题款字数少的叫作穷款。参“款书”。
  
快雪时晴帖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补空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指有空有实之处,有使实处笔画去弥补空处。如:我、哉、辟、餐等字。我、哉等字左实右虚,则右边笔画写得紧密,以和左边相宜;辟、餐要使笔画左右上下呼应,充满四方,使神气贯通,四面调匀,整体相称。

    祀三公山碑
    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结体介于篆、隶之间,亦称“缪篆”。清杨守敬评:“非篆非隶,盖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临写此碑时,要防止横、竖笔画起笔处锋毫的侧露,仍应取藏锋逆入起笔。碑字结体方整,不似秦篆取长形,也不类汉隶左右逸纵取势,带有扁形。
    闲章
    印文不是姓名、字号,而是格言、成语、诗文句之类的图章。

    灵飞经

    1.《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

    2.《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人。《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努法

    隶书竖画圆笔如同篆书的竖直笔,方笔则如同写楷书的竖笔的笔法。
    妙笔
    1.神妙之笔。宋仲殊《减字木兰花》词:“谁将妙笔,写就素縑三百匹?”
   2.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宋梅尧臣《观杨之美盘车图》诗:“子虔与贤皆妙笔,观玩磨灭穷岁年。”
    3.犹佳作。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氏图画》:“卿所进墨蹟并古画,復遍看览,俱是妙笔。”
  纸镇
  即镇纸,也称书镇。压纸的文具。宋杜绾《云林石谱》卷下:“ 韶州桃花石,出土中,其色粉红斑斕,稍润,扣之无声,可琢器皿,成为纸镇。” 参“镇纸”。
    鸡毛笔
    笔头用鸡毛制成的毛笔。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鸡毛笔:岭外亦有兔,然极少。俗不能为兔毫笔,率用鸡毛,其锋踉蹡不听使。”
    附丽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双体以上结体的字,有主有附,有正有副,主体为正,偏旁为副,要主附相扶持,正副相依附,以达到平正稳重,生动活泼。

    张寿碑
    汉隶名碑。全称《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立,隶书。存180字。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额凡五百四十二字,另阙十四字。碑主张寿,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此碑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清翁方纲谓:“碑字淳古。与《孔彪碑》相类。牛氏拟以《白石神君碑》谓开魏隶之法,然是碑隶法实在《白石神君碑》之上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跋此碑云:“字体遒紧方整,起笔作势皆可法,与《武荣碑》额相似,汉隶中妙品也。”
    张景碑
    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张迁碑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张猛龙碑
  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张黑女墓志

    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为魏墓志代表作。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间何绍基觅得原石原拓本。书风骏利疏朗,何绍基评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

 

                          八画


  画沙印泥
  锥画沙,印印泥合称“画沙印泥”。 宋黄庭坚《论书》云:“王氏 (王羲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画禅室随笔
    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
    武荣碑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立石。书体洒脱飘逸,是隶书定型化的范例。此碑碑文均镌于右侧,左侧无字,其布局如此实为罕见。该碑已残为两截,底部文字漫漶难识,上部保存尚可。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直法

    比喻书法运用竖画的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在“直法”一则中称:“垂露,首抢上,尾抢上,分四停各半之。悬针,首抢上,尾抢下,空出分五停,上二下一。向,首抢左上右,右上左,昆抢左上左,右上右,偏蹲偏驻,侧抢侧过,分五停,上二下二。背,与向反。努,首抢右筑锋,尾抢上,左衄讫趯出,分七停,上一下一,藏趯亦可。”故称。认为直法的运用要“首抢中心,上出,字分尽处空中落下,画分尽处蹲之。尾抢上出空中,力尽止,垂露、悬针、向、背、努等笔皆有之,肥瘠以字分为称,长短随偏傍所宜用。”
  
奇字
  1.汉王莽时六体书之一,大抵根据古文加以改变而成。《汉书·扬雄传下》:“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 颜师古注:“古文之异者。”
  2.泛指古文字。
  
奇怪
  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奇险
    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
    表纸
  裱禙书画用的衬纸。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宋景文公脩《唐书》稾,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
  
丧乱帖
    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苦笋帖
  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
    范式碑
    亦称《范氏卿碑》,全称《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三国曹魏隶书碑刻。久佚。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出土,仅存上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三尺,宽三尺一寸,文共十二行,行约十五六字。可辨者仅三百三十字。隶法劲健淳朴,结体在《衡方碑》、《韩仁碑》之间,素有“中朗遗矩”之称。《汉隶字源》亦以为蔡邕书。

  欧书
  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体。
  欧体
  以唐代欧阳询、欧阳通的书法作品为范本的一种字体,其主要特点为笔划刚劲有力,结构谨严。
  枕腕

    书法术语。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松烟墨
    过去讲究采用黄山的松木烧成烟灰,配以皮胶、药材和香料制成。松烟墨的缺点是因胶轻质松,缺少光泽,且入水易化。
    板桥体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见“六分半书”。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拙笔
    1.劣等的毛笔。《南齐书·王僧虔传》:“ 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跡。大明 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
    2.质朴的诗文。清金人瑞《牛叟阎子游元墓有怀故园梅花》诗之三:“ 束晳 《补亡》真拙笔,华光画影便留痕。”
    3.称自己所作诗文书画的谦词。唐尹程《观秋水赋》:“遂有感於《庄》篇,託微言於拙笔。”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芜词拙笔,徒污仙眼耳。”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拨镫序
    即拨镫四字法,是唐代书法家林蕴所著。
  
担夫争道
  书法典故。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拈毫弄管
    拿笔。借指写作或绘画。亦省作“ 拈毫 ”。
  
    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势尽
  笔势终尽。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转折
    运笔回转波折,又称“转摺”。宋米芾《海岳名言》:“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摺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
  
转笔
  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见“九势”。
  转锋
    指在运笔时根据笔法的要求,转换笔锋的方向及笔锋在运笔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笔法中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偏锋等,也指方、圆,转、折、提、按,驻、行,徐、疾、挫、衄、叠、啄等用笔技法。这些笔法、用笔技法都需要转锋来完成。
    软毫笔
    性柔软,弹性较差。材料主要是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刺鼎

    西周中期青铜饪食器。高19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18厘米,重2千克。内壁有铭文五十二字,金文笔画显得随便潦草,起、运、收笔漫不经心。
    顶戴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指字的上部笔画多而下部笔画少,如同人头上戴物件,如:声、警、薬、壨、曡、礨、药、鸾、鹭、鬐、医之类。结体安排不能有头重脚轻现象,上下调匀一致,重心才能稳定,要稳重而不浮漂,笔画的长短疏密要生动有致。

    述书赋
    中国唐代书法理论著作。窦臮撰于大历四年(769),窦蒙注于大历十年(一说窦臮自注,窦蒙校定)。共2卷,综论历代书家,起自上古,终于兄窦蒙及其刘秦之妹,凡13代,198人(上卷注列207人)。署证徐僧权等8人,印记太平公主等11家。述作虞龢等10家。征求宝玩韦述等26人,利通货易穆聿等8人,其品题叙述,皆极精赅,书评而下,亦或有议。所注全凭史传,典切精当,颇为扼要。其印记一章,同时画印模于句下,不但为后来记书画者并载印章所取法,实开鉴识印谱之先河。窦蒙等称此赋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闻。窦臮卒后,窦蒙以《述书赋》注有未尽,意有未穷,另作《语例字格》附于文末。《语例字格》120字,并注240句。今只存100字,注110句。
    非草书
    东汉灵帝时辞赋家赵壹所作的一篇赋文,一般认为它是最早论及书法的对草书进行非议的一篇赋文,文中对草书产生的渊源作了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也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对这一流行时风予以了尖锐的批评,阐述了他对草书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对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以非议居多,或认为赵壹缺乏书法艺术的素养,根本不理解草书,更不应该对草书横加指责;或认为他是切实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否定了艺术的种种功用;或以是篇的生动描述为据,而作为书法艺术自觉化的重要标志。

    尚 韵
    指书法中的“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尚法
    指书法中的“唐人尚法”。即重视结构的完美和法度的严谨。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尚意
    指书法中的“宋人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
    尚态
    指书法中的“元明尚态”,指元明两代书家不满于宋人书法造意运笔放纵的倾向,而追慕较远的尚韵的晋人书法,两代书艺流风接力相承,表现出群体风格的主导倾向。态为姿态、意态,既指书法的结构造型,也指它的风标韵致。这是元明两代书家共同的审美情趣和理想的外现。

    尚博碑
    又称《甘陵相尚博碑》,“袁博碑”或“王博碑”。北魏时被纵凿为三段,第一、二段用作墓中门楣和门槛,第三段遗失。该碑为东汉时期刻立。碑文隶书。一段残高152厘米,宽22厘米,厚20厘米,隶书,5行,存143字;第二段残高180厘米,宽24厘米,厚20厘米,上部边额,额文篆书,残存“甘陵相尚府君之碑”8字(甘字仅存下部,“府”字缺上部1∕3),应为“汉故甘陵相尚书府(君)之碑”12字,额下胡穿,碑文残存6行,172字。全碑高约210厘米,宽为74厘米,文约18行,500字左右。该碑书体浑厚,书法精整,骨力雄强,笔法雄健,开狂放姿肆之魏书先河。

  峄山刻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败笔
    1.用坏了的笔。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君於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2.诗文或书画中有毛病的地方。见“八病”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
  
帖学
  1. 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跡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復覩,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2. 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明昙憘墓志
    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刻,楷书体,笔画凝重,顿挫分明。
    罗纹纸
    纸质较薄,有丝线与竹条纹。制法是在编纸帘时,将丝线或马尾纹间距缩小,捞纸时丝线纹与竹条纹纵横交错,在纸上印成罗纹。亦可在硬木板上刻成罗纹图案,再砑在纸上。

    采古来能书人名
    南朝宋羊欣录名,齐王僧虔纪事。建元元年(479),王僧虔根据羊欣所收集著录的书家(包括朝代、郡望、姓名),逐条进行陈述、记录。
  垂露 
  写竖画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至竖画的下端稍顿驻,然后回锋收笔,则竖画下端呈圆形,形似露珠垂挂,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锋,要写得圆润,浑厚,收笔处要燥湿适度。
    垂露书
    书体名。相传汉曹喜工篆隶,善悬针垂露之法,世称“垂露书”。《初学记》卷二一引南朝宋王愔《文字志》:“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鍼书,垂露书。”
  
垂曳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之一。指左右垂笔,左为垂,右为曳,右缩则左垂,左缩则右曳。如:都、卿、卯、夅等字。往左撇为垂笔;如:欠、更、走、之等字,右捺为曳笔。不论垂笔或曳笔都应以全字体势来安排,不宜过强,过强则喧宾夺主;也不可过弱,过弱则顿驻无力。
  

    “永”字八种笔画之一,点为侧,“侧”显然是一种笔势,并非用侧峰。侧即斜下笔,笔势如鸟翻身飞下,又像高峰坠石,区别于篆书的圆点和隶书的方平笔点。笔尖侧向左,笔肚子向右,用笔锋收笔,形成一种左顾右盼之势。
    侧法

    隶书的基本笔法。其运笔过程,先是落笔后逆峰而上,转笔回峰,顿笔后回笔收峰。并有方笔圆笔之别。
    侧笔
    书法上指用笔取侧势。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论书》:“又学书端正则窘於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论书·答熙载九问》:“有涨墨而篆意湮,有侧笔而分意漓。”
  侧锋
  又称“偏锋”。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晋人多用之。
  
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清乾隆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字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金文编
    金文字汇,容庚编著。容庚早年研习《说文解字》,1913年读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等书,立志补辑。1922年到天津,以《金文编》稿本向罗振玉请正。至1925年写定印行,为初版。1938年,补订重版,共收商周金文1804字,附录1165字。容庚另有《金文续编》一书,专收秦汉金文,于1935年印行。其体例与《金文编》大体相同,共收951字,附录34字,书后附采用秦汉器铭文,也有检字。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金石录
    宋代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金错刀
    1.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2.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帛书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称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卑唐
    卑唐观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一个重要观点,他的“卑唐”理由是唐人讲解结构“几若算子”,故“古意已漓”,“卑薄已甚”,他卑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提倡的六朝古法推出,以弘扬碑学。
    钩摹

    即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纸,如有光纸、雪梨纸、防潮纸、薄页纸、硫酸纸等,覆在范帖上,用毛笔或用铅笔沿着范本的字边,用极细的线条沿着字形的轮廓线(内外各占一半)勾出字的轮廓,称“双钩”,然后在钩好的轮廓内,按着字画用笔写出(如范本是墨迹本,则要按墨迹的墨色浓淡来写),称为“填廓”。
    受禅表
    亦称《受禅碑》。三国·魏 隶书 黄初元年(220)立。纵270厘米,横140厘米,22行,行49字。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

    兔毫
    1.兔毛。
  2. 用兔毛制成的笔。亦泛指毛笔。

    曶鼎
    西周周恭王时代青铜器物。制鼎人名舀,故又为舀鼎。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 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法书
    1.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名家的书法范本。亦以称美别人的书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序》:“彦远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河东公收藏珍祕。”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

    2.法书,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3.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汉焦赣《易林·乾之大畜》:“典策法书,藏在兰臺。”
  
法书考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盛熙明编著。《法书考》是盛熙明总结前人和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编辑而成。

    法书论
    唐代蔡希综撰写,自述家世及诸家授受渊源,杂采诸家论旨,而归本于用笔。是一本记录秦朝到唐朝年间书法的变化,这本书对于后代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书要录
  唐朝张彦远编撰,共十卷,是一部书法学论著总集。
    油烟墨
    是采用桐油、菜油、猪油等各种油料烧成烟灰,配以麝香、冰片和香料制成,油烟墨质地坚实、细腻、耐磨、色泽乌黑发亮,但用胶量较重,是一种普通用的墨,适合平时一般习字用。

    波磔

    1.书法指右下捺笔。一说左撇曰波,右捺曰磔。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类对》:“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冯,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汉末波磔纵肆极矣,久亦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

    2.泛指书法的笔画。清黄景仁《题可堂印谱》诗:“波磔必老苍,惨淡出平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那字刻得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

    3.借指书写。清昭槤《啸亭杂录·成王书法》:“﹝成亲王﹞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

    变法

    比喻书法个性及环境对书法的影响。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在“变法”一则中指出各种情、气、形、势对书法的影响。

    宗周钟

    西周晚期青铜器,高65.6公分,舞纵23.1公分,横30公分,两于相距26.2公分,两铣相距35.2公分,重34.9公斤。纪录厉王亲征南国,令南夷、东夷凡二十六邦来朝臣服,功烈彪炳。金文笔画显得随便潦草,起、运、收笔漫不经心。

    宝章待访录
    宋代米芾所撰,此书记录了其本人所见晋唐书法名帖的书迹、内容、材料、收藏者以及作品的真伪、题跋、流传,给后人研究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书法史上亦有较大的影响。
  刻印   

    1. 雕刻印章。

    2. 雕版印刷。

    3. 比喻印象极深,不易磨灭。

  刻符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净皮
    宣纸品种的一大类。一般来说,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宣纸。
  试笔
  1.谓练习书法。宋欧阳修《试笔》诗:“试笔消长日,躭书遣百忧。”
  2.指练习写文章。
  3.动笔;开始动笔。唐陆龟蒙《村夜》诗:“开瓶浮螘緑,试笔秋毫劲。”
    单款
    书画题款的一种形式,单款是只写下款的题款,内容也有简有繁。简单写法只写作者姓名或时间;如果是繁写,则把所写内容的说明,如诗词的作者(包括词牌),为什么作,写于何年何月、何地或什么斋室名称等。参“双款”。
  单钩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逆锋
  书法术语。“藏锋”讲笔锋处理,“逆锋”讲笔锋运行方向,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采用逆锋行笔,笔锋才能藏而不露。所谓逆锋即以反方向行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技法。如书写横画是自左向右运行,但落笔时,笔锋应落在稍离横画顶点的地方,先向左逆行,待笔锋到达横画左边顶点是,再折转向右运行。又如竖画是自上向下行笔,但笔锋应落在稍离竖画顶点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顶点后再转折向下行笔。用逆锋作字,可具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逆入平出
  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逆入回锋
    逆入见“逆锋”,回锋见“回锋”。米芾说的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笔画的起笔、收笔都要采取逆入回锋的笔法。
逆入回锋的作用:一是使笔画起止具有完整性和力度。相反,笔画则容易如同火柴头着火一样,突然而来突然而止,力量无从表现。起收笔藏锋运笔,可以充分表现出力度,也有浮雕感,写出的笔画厚重健实。逆入回锋笔法要求中锋用笔,如果是偏锋就缺少浮雕感和力度。二是逆入回锋使笔画具有姿态。抡笔逆锋而入,转笔而顿笔或蹲笔而锋回,一去一回一顿就产生多种多样的笔痕姿态,回转停顿的时间长短和笔锋所占面积的大小、露锋或藏锋等的不同,形态也就各异。一个字的重要笔画,如中心竖画、长的横画、长的撇、捺等,是最需要或最值得注意逆锋回锋笔法之处。因为这些笔画是一个字的重要部位,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姿态、力感和浮雕感影响着整个字的形态美。当然,有的书家写中心横画时也有用顺锋而入笔的,如欧字、赵字的横画往往都是顺锋而入,那也是笔画的一种姿态。
  郑文公碑
    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511年(永丰四年)。系崖刻,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此碑为郑道昭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郑羲下碑
    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是北魏晚期书法的代表作之一,既有北朝书法特有的博大气象,又有南朝士族书法的温雅之气,在一定程度上是融合南北的作品。代表了北魏士族书法的最高水平,是学习北魏书法的好范本。属《云峰刻石》之一。

    学书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2.学习写字。宋曾巩《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学古编
    篆刻论著。元代吾丘衍著。二卷。首列《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集品目》,未有《附录》。叙述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知识。明代何震有《续学古编》二卷。清代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再续三十五举》、《重定续三十五举》各一卷。姚晏有《再续三十五举》。

    房玄龄碑
    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碑额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信国太尉梁文昭公碑”十六字。诸遂良书。贞观二十口年七月立,碑高一丈二尺九寸,宽五尺,文共三十行,满行约八十一字。书法遒劲秀逸,与《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不同。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的努笔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便是以此碑为标志的。

    隶古
    谓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书序》:“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
    隶草
    1. 指章草。
    2. 指隶书和草书
    隶楷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明沉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隶释
    谓用楷书录写隶字并加以解释。清项絪《<隶辨·目录>识语》:“前人亦常用意於此,而无其通贯明确,隶释诸家,咸所不及也。”
    隶体
    书体的一种。即隶书。《魏书·术艺传·江式》:“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隶释
  碑帖考证汇编。宋洪适撰。正编成于乾道三年正月,续编成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卷。共收汉碑碑文、碑阴等258种,魏晋石刻17种,附收汉晋铜铁器铭及砖瓦文20余种。先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异体字保留原状。然后分别附加考释,涉及史事、人物、形制、所在地及文字释读等。前十九卷载隶书碑刻,以楷书录其全文,对假借通用之字亦一一疏证,其中碑文与史事有关者,并详辨异同。后八卷为汇录诸家碑目。

    隶行
    汉字隶变的一种。篆字结构移动后的隶定。
    隶写
    谓用隶书写定古文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文。”宋郭忠恕《佩觿》卷上:“造字之旨,始於象形,中则止戈反正,而省声生焉。至若《春秋》姓字地名,更见《尚书》,宋齐旧本,隶写古文,学者知之,不可具举。”清顾蔼吉《<隶辨>序》:“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
    隶篇
    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增本十五卷,清人翟云升编撰,这是一部隶字形义字典。字形选自汉魏吉金、石户。

    隶文
    即隶书。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今。故以李斯变大篆,以程邈作隶文,种种有不胜言者。”参见“ 隶书 ”。

    隶字
    1.即隶书。《晋书·卫恒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璽、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临淄人发古塚,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宣和书谱·隶书叙论》:“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餘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参见“ 隶书 ”。
    2.指楷书。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隶变
    指汉字从篆书演化为隶书而产生的变化。唐陈夷行等《新加九经字样·开成二年八月十二日牒》:“古今体异,隶变不同。”
    隶法
    谓隶书的笔法。清杨以增《<隶篇>序》:“夫隶法善变,似异而实同。”
    隶汉
    即汉隶。指汉代的隶书。明沉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尝见友人以隶汉自夸。余誚之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非隶汉也。’”参见“ 隶书 ”。
    隶韵
    隶书的韵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购碑》:“盖承汉分之餘,古意未变,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又下开唐人法度,草情隶韵,无所不有。”
    隶学
    谓隶书之学。《宣和书谱·韩择木》:“隶学之玅,唯蔡邕一人而已。”

  隶书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普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

    隶绝
    谓隶书之绝佳者。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启》:“伯英既称学圣,元常亦自隶绝,论旨所谓殆同一机神,实旷世莫继。”
    承晋斋积闻录
    是梁巘对于书法研究方面的著作。
   
    “永”字八种笔画之一,.竖为弩。古人解释为“如弩之发怒”,“弩弯环而势曲”等等。竖画如弩,其形和势都颇相似。起笔时笔锋逆上停顿后用劲往下运行,到收笔停顿回峰收笔。在笔锋自上而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然微倾向前而成涩笔。入笔、收笔都是上逆下逆如弩的两端成逆势。然而这只是指中心竖直笔,特别是带钩的竖直笔而言。不带钩的中心竖画有“悬针”、“垂露”两种笔法。
  
  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行,笔锋驻纸,停以取势。清代蒋和称:“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杜之堂称:“走而稍停谓之‘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孟法师碑
  全称《京师至德观主盂法师碑》。唐岑文本撰,褚遂良书。法师名静素,江夏安陆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隋文帝居之京师至德宫,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褚遂良书贞观十二年(638)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册共二十面,每面四行,满行九字,凡七百六十九字,有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澍、王文治、李宗瀚等人跋记。此碑书法质朴,与《雁塔圣敦》之空明飞动不类,运笔多隶法,与《伊阙佛龛》相近。为褚氏早年之作。
    孟府君墓志
    晋太元元年刻,共五块。精细的书风秀劲,点画顿挫具有姿态,略见当时行楷书的一些痕迹。

  经生书
  书法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劲挺
    指笔力刚健挺拔。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弇州山人四部稿》:“笔力劲挺,直可屈铁。”
    细楷
    即小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