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章待访录 原文: 汉河间宪王购书必录古简,梁武元、隋唐文帝金题玉躞、锦质绣章、破纸断麻取而华国。天宝以后,或进书得官,亦知上笃好。 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译文 汉代的河间宪王购买书籍时,必定会收录古代的简牍。梁朝的武帝和隋朝的文帝,他们使用金题玉躞、锦质绣章来装饰书籍,即便是破旧的纸张和断裂的麻绳,他们也都会收集起来以丰富国家的文化。天宝年间以后,有人因为进献书籍而获得官职,这也显示出当时对书籍的热爱和重视。 到了本朝的太宗皇帝统一全国后,那些伪邦国家的书籍都聚集到了朝廷。然而,在士人和百姓之间,仍然有人收藏着一些书籍。这些书籍虽然不是珍贵的鉴赏品,但因为世代相传,听闻和见到的越来越多,我担心长时间后会被遗忘。因此,我创作了《宝章待访录》,以等待图书使者的访问和收录。这是元祐丙寅年八月九日的事情。 一、目睹 晋右军王羲之书《雪晴帖》 右真迹在承务郎吴郡苏激处,集贤校理舜钦子也。帖尾有古跋、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陈僧智永真草书《归田赋》 右真迹在襄阳魏泰处,故南昌人装题曰:“虞世南白麻纸。”有古跋曰:“开成五年,白马寺临一过潭记。”某官潭,泰游湖外,携行赏跋累日。 唐率更令欧阳询书《卫灵公天寒凿池帖》 右真迹麻纸,在魏泰处。 唐彭王傅徐浩书张九龄《司徒告》 右真迹用一尺高绢,书多渴笔。词云:“正大厦者,柱石之力;匡帝业者,辅相之功。生则保其雄名,没犹称其盛德。”今在其孙曲江人岭南县令张仲容处。某官于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纸覆裹,欲为重背,仲容惜其印缝古纸不许。九龄《神道碑》亦浩书。 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 右唐粉蜡纸拓书也,在承议郎合肥魏伦处,收以为真迹,魏氏刻石。某官杭过润,借观于甘露寺。 唐太师颜真卿书《送辛子序》 右真迹楮纸书,在宝文阁学士谢景温处。前后为好事者以笔描二大印,其文乱,仍书“铉”字,其中幸不合缝,鉴非铉笔,甚累墨宝。某佐宝文于潭,屡经赏阅。 译文 晋代的右军将军王羲之的《雪晴帖》 这幅真迹现在在承务郎吴郡的苏激处。苏激是集贤院的校理,也是苏舜钦的儿子。帖子的末尾有古人的跋文、君倩的字迹以及褚氏的字印。 陈朝的僧人智永的真草书法作品《归田赋》 这幅真迹现在在襄阳的魏泰处。原本的南昌人装裱时题写道:“虞世南白麻纸。”还有古人的跋文说:“开成五年,白马寺临一过潭记。”魏泰在游历湖外时,带着它欣赏并题跋了好几天。 唐代的率更令欧阳询的《卫灵公天寒凿池帖》 这幅真迹是用麻纸书写的,现在在魏泰处。 唐代的彭王傅徐浩书写的张九龄的《司徒告》 这幅真迹用了一尺高的绢布,书写时多处使用渴笔。文辞写道:“支撑大厦的,是柱石的力量;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是辅相的功劳。在世时保持其雄壮的名声,去世后仍然称赞其崇高的品德。”现在这幅作品在张九龄的孙子、曲江人岭南县令张仲容处。我在桂林做官时,曾借来观赏了半个月,还曾用纸张覆盖包裹,打算重新装裱,但张仲容因为珍惜其上的古印和古纸而不允许。张九龄的《神道碑》也是徐浩书写的。 唐代的中书令褚遂良的《枯木赋》 这是唐代的粉蜡纸拓本,现在在承议郎合肥的魏伦处。魏伦以为这是真迹,并据此刻石。我在杭州任职,经过润州时,在甘露寺借来观赏。 唐代的太师颜真卿的《送辛子序》 这幅真迹是用楮纸书写的,现在在宝文阁学士谢景温处。前后被好事者用笔画了两个大印,文字模糊不清,还写了个“铉”字。幸运的是,这两个印没有盖在接缝处,经过鉴定并非徐铉的笔迹,这实在是玷污了墨宝的声誉。我在潭州协助宝文阁学士时,曾多次观赏这幅作品。 原文 陈僧智永《千文》 右唐粉蜡纸拓书,有古跋云:“契阔艰难,不敢失坠,信好事也。”在前国子监直讲杨褒处,得于外舅王安国。某元丰五年过金陵见之。内二真字双钩填者,然人犹未信为拓焉。 陈僧智永《千文》 右楮纸书,唐人临写,在宣德郎陈幵处。恭公侄作梵夹册,虽非真迹,秀润圆活逼真,今已罕得。某尝三阅。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黄麻纸,唐人临书,在刑部尚书丹阳苏颂处。 王右军《兰亭燕集序》 右唐粉蜡纸双钩摹本,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舜钦父集贤校理耆购于蜀僧元霭。某与激友善,每过,公必一出,遂亲为背饰。 唐太师颜真卿《乞米帖》 右真迹楮纸在朝请郎苏澥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此卷古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某尝十余阅。 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 右真迹在杭州陆氏,大姓也。旧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发,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须。今所存四帖,“汝官”后有一古印文记,不可辨。“昨日”、“承须”二帖,襞纸也。陆氏子素从奉议郎关景仁学,关因借抚三大帖,余丱见石本于镇戎军。及冠,官桂林,朝奉大夫关杞为使者语及,始知石在关氏。二十五,官潭,杞通判邠州,以石本见寄。三十五,官杭,而景仁为钱塘令,陆氏子登进士第者来谒,与关谢而阅之。既见真迹,独“秋深”一帖诘之,良久,颦蹙而言:嘉祐中,太守沈文通借观,拆留不还,自此不复借出,因亦不复借阅。遣工抚得之即归,诘遘弟遬,时为郡从事,乃言在其侄延嗣处,后复得阅,今归余家。 译文 陈僧智永的《千文》 这幅作品是唐代的粉蜡纸拓本,上面有古人的跋文写道:“历经艰难,始终不敢丢失,这确实是好事。”这幅作品现在在国子监直讲杨褒处,是杨褒从他的岳父王安国那里得到的。我在元丰五年经过金陵时曾见过它。作品中有两个“真”字是双钩填写的,但人们仍然不相信这是拓本。 另一幅陈僧智永的《千文》 这幅作品是用楮纸书写的,是唐人的临写本,现在在宣德郎陈幵处。这部作品是由恭公的侄子以梵夹册的形式装裱的,虽然不是真迹,但笔法秀润圆活,非常逼真,现在已经很难得到了。我曾经三次观赏过这部作品。 智永的《千文》半卷 这部作品是用黄麻纸书写的,是唐人的临写本,现在在刑部尚书丹阳的苏颂处。 王羲之的《兰亭燕集序》 这是唐代的粉蜡纸双钩摹本,在苏激处。这部摹本的精神和笔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次于真迹。这可能是冯承素等人拓赐给大臣的。苏激的父亲,集贤校理苏耆,在蜀地僧人元霭处购得此摹本。我与苏激是好友,每次拜访他,他都会拿出这部作品,并亲自为我解说。 唐代的太师颜真卿的《乞米帖》 这是真迹,用楮纸书写,现在在朝请郎苏澥处。这部作品是度支郎中苏舜元在关中安氏处得到的。士人们多有临拓本。这部作品的卷轴上有古玉轴,缝有苏舜元的字印,范仲淹等人都有题跋。我曾经看过十多次。 唐代的率府长史张旭的四帖 这四帖的真迹在杭州的陆氏家族,这是一个大家族。原本有五帖:第一帖是“秋深”,第二帖是“前发”,第三帖是“汝官”,第四帖是“昨日”,第五帖是“承须”。现在所存的是四帖。“汝官”这一帖后面有一个古印文记,但已经无法辨认。“昨日”和“承须”这两帖是襞纸写的。陆家的子弟曾经跟随奉议郎关景仁学习,关景仁因此借走了三大帖的摹本。我在幼年时曾在镇戎军见过石本。等我成年后,在桂林做官时,朝奉大夫关杞作为使者告诉我,那些石本在关家。我二十五岁时,在潭州做官,关杞在邠州做通判,他把石本寄给我。我三十五岁时,在杭州做官,而关景仁是钱塘县令,陆家的进士登第者来拜访我,我向他表示感谢并观看了这些作品。当我看到真迹时,只有“秋深”这一帖我向他询问,他想了很久,皱着眉头说: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借走观赏,拆下后没有归还,从那以后就不再借出,因此他也不再借阅给别人了。我派工匠摹写后得到摹本立即返回。我询问他的弟弟关遬,他当时是郡中的从事,他说这部作品在他侄子延嗣处。后来我又得到了观看的机会,现在这部作品已经归我所有。 原文 王右军《来戏帖》 右麻纸,六朝人所临写,旁注小真字数枚,复以雌黄覆之。在苏州故相丁谓孙景处,后以一万质于郓州梁子志处,故相梁适孙也。又有《唐双钩抚帖》,亦在丁景处。某皆有题跋。 韩择木八分 右真迹楮纸,在丁景处。第二行书官位,以大字改为中字。 唐太师颜鲁公书名两字 右真迹书岭南刺史绫告,在朝奉郎临江许彦先处。 唐辩才弟子草书《千文》 右黄麻书,在龙图阁直学士吴郡滕元发处。滕以为智永书,某阅其前空两才字,全不书,固以疑之;后复空永字,遂定为辩才弟子所书,故特阙其祖师二名耳。 唐虞世南《枕卧帖》 右双钩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钱塘关杞处。上有储氏图书古印。关尝谓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于梁栋内龛藏一函古抚数十本,所可记者,王右军《十七帖》,世南《枕卧帖》、《十斗九帖》,褚遂良《奉书宁帖》,上皆有储氏图书字印,致功精绝,毫发干浓毕备。关与僧善购得《枕卧》、《十斗九》、《书宁》三帖。 唐秘书少监虞世南《积时帖》 右古双钩摹本,在承议郎洛阳李熙处。翰林学士维之孙亦缝有储氏印,某借抚石。 唐僧高闲草书《千文》 右楮纸真迹,在承议郎李熙处。 译文 王右军的《来戏帖》 这幅作品是用麻纸书写的,由六朝人临写而成,旁边注有小真字数枚,又被雌黄覆盖。它原本在苏州故相丁谓的孙子丁景处,后来以一万钱质押给了郓州的梁子志,他是故相梁适的孙子。另外,还有一幅《唐双钩抚帖》也在丁景处。我都为它们题写了跋文。 韩择木的八分书 这是真迹,用楮纸书写,也在丁景处。在第二行书中,原本的官位以大字书写,后来被改为中字。 唐太师颜鲁公的书名两字 这是真迹,写在岭南刺史的绫告上,现在在朝奉郎临江的许彦先处。 唐辩才弟子的草书《千文》 这部作品是用黄麻纸书写的,现在在龙图阁直学士吴郡的滕元发处。滕元发以为这是智永的作品,但我在阅读时发现前面空着的两个“才”字完全没有书写,这引起了我的怀疑;后来又发现“永”字也空了,于是我确定这是辩才的弟子所写,他特意省略了祖师的两个名字。 唐虞世南的《枕卧帖》 这是双钩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钱塘的关杞处。上面有储氏的图书古印。关杞曾经对我说:过去越州的一个寺庙在修佛殿时,在梁栋内龛藏有一函古抚本数十本,其中我记得的有王羲之的《十七帖》、虞世南的《枕卧帖》、《十斗九帖》,以及褚遂良的《奉书宁帖》,这些作品上都有储氏的图书字印,制作极为精巧,笔画的干湿浓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关杞与寺庙的僧人关系很好,购得了《枕卧》、《十斗九》、《书宁》三帖。 唐秘书少监虞世南的《积时帖》 这是古双钩摹本,在承议郎洛阳的李熙处。翰林学士李维的孙子也在上面缝有储氏印,我曾借来摹刻成石。 唐僧高闲的草书《千文》 这是真迹,用楮纸书写,也在承议郎李熙处。 原文 唐礼部尚书沈传师书《道林诗》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绝堂,以杉板薄,略布粉,不盖纹,故岁久不脱。裴休书杜甫诗,只存一甫字。某尝为杜板行以纪其事。沈牌,某官潭借留书斋半岁,拓得之石本为抚石。僧希白务于劲快,多改落笔端直,无复缥眇萦回飞动之势。 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荀氏汉书节 右楮册小楷,在潭州南楚门胡氏淳处。 唐欧阳询书道林之寺牌 右在潭州道林寺。笔力险劲,勾勒而成,有刻板本。又江南庐山,多裴休题寺塔诸额,虽乏笔力,皆种种可爱。 羲之《千文》 右楮纸书字,笔力圆熟。在宣州观察支使王仲诜处,故相圭之侄。谬题贺知章书四字于韵字下,非也。 颜鲁公顿首夫人 右真迹楮纸,破烂过半,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 孙过庭草书《千文》 右真迹黄麻纸书。缝有梁秀收阅字印、王氏图书四字,随圈四转,其异制也,在如上。 怀素诗一首 右真迹绢书,在王晋卿第。 张长史虎儿等三帖 右楮纸真迹,同上。 晋武帝、王浑、王戎、王衍、郗愔、陆统、桓温、陆云、谢安、谢万等十四帖 右真迹在驸马都尉李公炤第。武帝、王戎书字有篆籀气象,奇古,墨色如漆纸,皆磨破,上有开元二字,小印太平公主胡书,印美哉,不可得而加矣,世之奇书也。王涯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收阅古书记字印。内郗愔一帖即阁本法帖所录者。昔使王著取溥家书,与阁下书杂模,此卷中独取愔两行,余在所弃,哀哉。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子敬帖尾也。 译文 唐礼部尚书沈传师的《道林诗》 这部作品在潭州的道林寺四绝堂,以薄杉板书写,略施粉彩,没有覆盖木材的纹理,因此年代久远却仍不脱色。裴休书写的杜甫诗,现在只保存了一个“甫”字。我曾经为了这块木板写了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沈传师的书法牌匾,我在潭州为官时曾借住书斋半年,得以拓得石本并摹刻成石。但寺僧希白追求笔力劲快,多改动落笔,使得原本端直的笔画失去了缥眇萦回、飞动之势。 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写的荀氏汉书节 这是用小楷写在楮册上的,现在在潭州南楚门的胡淳处。 唐欧阳询书写的道林之寺牌匾 这个牌匾在潭州的道林寺。笔力险劲,由勾勒而成,有刻板本。另外,江南的庐山,有很多裴休题写的寺塔题额,虽然笔力稍显不足,但每种都各有可爱之处。 王羲之的《千文》 这是用楮纸书写的,笔力圆熟。在宣州观察支使王仲诜处,他是故相王圭的侄子。有人在“韵”字下误题了“贺知章书”四字,这是不对的。 颜鲁公的“顿首夫人” 这是真迹,用楮纸书写,破烂过半,现在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 孙过庭的草书《千文》 这是真迹,用黄麻纸书写。缝有梁秀收阅字印和“王氏图书”四字印,随圈四转,这是一种特殊的印制方式,现在如上文所述。 怀素的一首诗 这是真迹,用绢书写,现在在王晋卿的府第。 张长史的“虎儿”等三帖 这是楮纸真迹,同上。 晋武帝、王浑、王戎、王衍、郗愔、陆统、桓温、陆云、谢安、谢万等十四帖 这些真迹在驸马都尉李公炤的府第。晋武帝、王戎的书法有篆籀的气象,奇特古朴,墨色如漆,纸张都已磨破。上面有“开元”二字小印和“太平公主胡书”印,真是美极了,无与伦比,是世间的奇书。还有王涯的“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的“收阅古书”记字印。其中郗愔的一帖就是阁本法帖所收录的。以前派王著去取我家藏的书,与阁下的书混杂摹刻,这卷中只取了郗愔的两行,其余都被舍弃了,真是可惜。谢安的《慰问帖》字迹清古,在二王之上,难怪他会批在王子敬的帖尾。 原文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 右真迹,麻纸书,在李公炤家。上有钟绍京书印、窦蒙审定字印印。谢安一帖,为后人恐墨淡,复用深墨填过,使人惋怛,与前卷并有绢帖书爵号,自为名笔。 黄素《黄庭经》 右同上字札,古无褚薛体,殆六朝人所作。缝有钟绍京印,后有陶穀汉时跋云:“此《换鹅经》也。”甲戌九月十一日,百计取得此书,详观,诚无唐盛时,是銛锋笔行书,虽恐非右军,诚尔。界行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卷末,真写胎仙二字,用陈氏图书印印之。又有钱氏忠孝之家印纸,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逸少真书此经与《乐毅论》、《太史箴告誓文》累表也。《兰亭》、《洛神赋》皆行书,其他并草书也。草十行敌行书一字,行书十行敌真书一字耳。又续题云:“此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任,过浚郊,遗光禄朱卿。朱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予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晋都梁苑,因重背之。中书舍人陶穀记。”是日降麻,以京兆安彦威兼副都统。米某跋云:“印小字,乃唐越公钟绍京印也。”此书在李太师第,固是甲观。 颜鲁公、郭定襄《争坐位第一帖》 右楮纸,真迹,用先丰县先天广德中牒起草,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缝有颜氏守一图书字印。在宣教郎安师文处,长安大姓也,为解盐池句当官,携入京,欲背,予得见之。安自云:“季明《文鹿脯帖》在其家。” 晋王右军《稚恭进镇帖》 右麻纸书迹,后有太常卿萧祐题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处。 晋王羲之《官奴帖》 右双钩,麻纸本,亦在王仲修处。 唐张右史季明《贺八清鉴等帖》 右楮纸,真迹,笔法劲古,不类他书,世间季明第一书也。在承议郎苏液处,世多刻石。 怀素《千文》 右绢书,真迹,在苏液处,沈遘刻板本是也。 怀素书《任华草书歌》 右真迹,两幅,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在驸马都尉王晋卿第。尚方有三幅,乃其后幅,适完尝请出第,观复归尚方。 译文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 这是真迹,用麻纸书写,现在在李公炤家。上面有钟绍京的书印和窦蒙的审定字印。谢安的一帖,因为后人担心墨迹太淡,又用深墨重新填过,让人惋惜。与前卷一起,还有用绢书写的爵号,都是当时名家的作品。 黄素《黄庭经》 这同样与上文的字札相同,古代并没有褚遂良、薛稷的书法风格,这大概是六朝人所写。缝有钟绍京的印鉴,后面有陶穀的跋文:“这是《换鹅经》。”甲戌年九月十一日,我费尽心思得到了这本书,详细观看后,确实不是唐朝鼎盛时期的作品,而是用锋利的笔书写的行书。虽然可能不是王羲之的作品,但确实写得很好。界行上有钟绍京的书印,卷末有两个小字的印鉴,写着“真写胎仙”,用陈氏图书印印之。又有钱氏忠孝之家的印纸,跋文说:“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给右军,乞求书写《黄庭经》,这就是那部作品。”王羲之的真书《黄庭经》与《乐毅论》、《太史箴告誓文》等作品都是多次上表的。而《兰亭序》和《洛神赋》都是行书,其他的都是草书。十行草书的价值相当于一行行书的价值,十行行书的价值相当于一行真书的价值。后续的跋文又写道:“这是明州刺史李振在景福年间罢任后,路过浚郊,赠送给光禄大夫朱卿的。朱卿名叫友文,是梁祖的儿子,后来被封为博王,博王去世后,我在他的旧邸得到了这部作品,那时是贞明庚辰年的秋天。晋朝的都城设在梁苑,所以我重新装裱了它。中书舍人陶穀记。”那天朝廷颁布任命文书,任命京兆尹安彦威兼任副都统。米某跋文说:“印上的小字,是唐朝越国公钟绍京的印鉴。”这部作品在李太师的府第,确实是最好的藏品。 颜鲁公、郭定襄的《争坐位第一帖》 这是用楮纸书写的真迹,用的是先天广德年间的先丰县牒起草,秃笔书写,字意相连,飞动诡形异状,出乎意外。这是世间颜真卿行书中的第一书。缝有颜氏守一图书的字印。在宣教郎安师文处,他是长安的大姓,作为解盐池的官员,携此入京,打算重新装裱,我得以见到。安师文自己说:“季明的《文鹿脯帖》在他们家。” 晋王右军的《稚恭进镇帖》 这是用麻纸书写的真迹,后面有太常卿萧祐的题跋,现在在前著作郎丁仲修处。 晋王羲之的《官奴帖》 这是双钩摹本,用麻纸书写,也在王仲修处。 唐张右史的季明《贺八清鉴等帖》 这是用楮纸书写的真迹,笔法劲古,与他其他的作品不同,这是世间季明的第一书。在承议郎苏液处,世间多有其刻石。 怀素的《千文》 这是用绢书写的真迹,在苏液处,沈遘所刻的版本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怀素书写的《任华草书歌》 这是真迹,用两幅绢书写,字迹清逸,歌词奇伟,在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府第。尚方有三幅,是其后幅,我曾请求拿出来观赏,看完后又归还给了尚方。 原文 李邕《多热要葛粉帖》 右白麻纸,真迹,上有唐氏杂迹字印、陈氏图书字印、勾德元图书记字印,紫微舍人石扬休物,今在其孙前宿州支使夷庚处。前一帖与光八郎谢惠鹿帖真迹,余过甬上,于夷庚处购得之。 怀素草书《祝融高座帖》 右绢书,两行,此字入神,石紫微尝刻石,有六行在,不见前四行。问夷庚,云:“在王洙参政家。”此亦为其子弟购去矣。 陈贤《草书帖》 右六七纸,字奇逸难辨,如日本书。上亦有唐氏杂迹字印,在驸马都尉李公炤家。 颜真卿《祭叔濠州使君文》 右真迹,楮纸,书改抹多,在长安。安氏子师文携至京。 颜真卿《疏拙帖》 右麻纸书,真字,清劲秀发,亦与李大夫,时颜责硖州别驾,此颜第一帖也。 怀素三帖 右绢帖,云贫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见颜公,第三帖律公发,怀素不与,世之第一帖也,亦见于师文。 怀素自序 右在湖北运判承议郎苏泌处。前一帖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 庾翼帖 全福上有窦蒙审定印。 张芝、王翼二帖非真。 译文 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这是用白麻纸书写的真迹,上面有唐氏杂迹字印、陈氏图书字印、勾德元图书记字印。这是紫微舍人石扬休的藏品,现在在他孙子、前宿州支使石夷庚处。前一帖与光八郎的谢惠鹿帖真迹,我路过甬上时,在夷庚处购得。 怀素的草书《祝融高座帖》 这是用绢书写的,只有两行,字迹入神。石紫微曾经刻过这帖的石碑,有六行在,但前四行不见了。我问夷庚,他说:“在王洙参政家。”这帖也被他的子弟购去了。 陈贤的《草书帖》 这是六七张纸,字迹奇逸难辨,像日本书法。上面也有唐氏杂迹字印,现在在驸马都尉李公炤家。 颜真卿的《祭叔濠州使君文》 这是真迹,用楮纸书写,有很多修改涂抹的地方,现在在长安。安师文带到京城。 颜真卿的《疏拙帖》 这是用麻纸书写的真迹,字迹清劲秀发,也是给李大夫的。当时颜真卿被贬为硖州别驾,这是颜真卿的第一帖。 怀素的三帖 这是用绢书写的帖子,第一帖说“贫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是见到颜真卿的,第三帖是律公发的,怀素没有给,这是世间第一帖,也在师文处。 怀素的自序 现在在湖北运判承议郎苏泌处。前一帖已经破碎不存,他的父亲苏舜钦补全了它。 庾翼的帖 全福上面有窦蒙的审定印。 张芝、王翼的二帖不是真迹。 原文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欧阳询碧笺四帖,草圣 颜真卿与李大夫奏事张溆二帖 怀素草书三幅,杨凝式书三帖 皇象急就唐抚奇绝 右在故相张公齐贤孙、名直清、字汝钦处,今为楚州山阳主簿。 王右军《相温破羌帖》 有开元印,唐怀充跋。 右笔法入神奇绝,帖与王仲修学士家《稚恭帖》同是神物,有开元印,怀充跋。在苏澄道渊之子之纯处,今为歙州判官。 王献之《送梨帖》,有黎氏印,连柳公权跋。王右军《言叙帖》两行有贞观半印,徐僧权字。 右在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处,据柳公权跋,于唐太宗书前杂出献之书,乃将其父书却粘于献之帖后云。又一帖,柳误以父为子矣,况不知书者乎。 李邕四帖,内一幅碧笺,有唐氏杂迹印,勾德元图书记印、陈氏图书印,与石夷庚所藏《多热帖》同。 右在章子厚家。 王右军《笔阵图》,前有自写真,纸紧,薄如金叶,索索有声。 右同上,章公自云:借于赵竦。今为蔡河拨发。 王右军《纸妙笔精帖》,有贞观印。王太令《日寒帖》,有唐氏杂迹印。 右故相王曾家物,在其孙景融处,后为前龙图待制沈括存中取之。古跋,右军作,羊欣大令作,薄绍之仍将大中岁跋刮去数字,填为薛邕记之。而故相薛居正题曰:“和傅遗余。”此盖和凝为薛氏故物,归居正耳。唐太宗雅不喜子敬书,故时人以他名名之以应募。所谓绍之书,曰:乃于耳字不刮去,及不次献之顿首,字犹在,一分许可识。大中所跋,既不能辨,复为不鉴之人所收,遂使至宝永失其真,吁可痛也。 译文 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 欧阳询的碧笺四帖,草圣之作 颜真卿给李大夫的奏事和张溆的两帖 怀素的草书三幅,杨凝式的三帖书法 皇象的《急就章》唐摹本,极为奇妙 以上这些作品都在已故丞相张齐贤的孙子张直清处,他字汝钦,现在是楚州山阳县的主簿。 王羲之的《相温破羌帖》上有开元的印鉴,还有唐怀充的跋文。 右边这件作品的笔法神奇绝妙,与王仲修学士家的《稚恭帖》同样都是神品,上有开元的印鉴,还有怀充的跋文。这件作品在苏澄道渊之子苏之纯处,他现在担任歙州判官。 王献之的《送梨帖》上有黎氏的印鉴,还有柳公权的跋文。王羲之的《言叙帖》两行字上有贞观的半印,还有徐僧权的字样。 这些作品都在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处。根据柳公权的跋文,他在唐太宗的书前夹杂了王献之的作品,甚至将王羲之的作品粘贴在王献之的作品后面。另一帖中,柳公权误将王羲之的作品当作了王献之的作品。对于不懂书法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 李邕的四帖中,有一幅是碧笺,上面有唐代的杂迹印、勾德元的图书记印和陈氏的图书印,与石夷庚所藏的《多热帖》相同。 这些作品都在章子厚的家中。 王羲之的《笔阵图》,前面有他的自画像,纸张紧实,薄如金叶,摇动时发出索索的声响。 右边同上,章公自己说这是从赵竦那里借来的。现在归蔡河拨发所有。 王羲之的《纸妙笔精帖》上有贞观的印鉴。王献之的《日寒帖》上有唐代的杂迹印。 这些作品原本是已故丞相王曾家的藏品,后来传到了他的孙子王景融手中,再后来被前龙图待制沈括取走。古跋上有王羲之的作品,羊欣、王献之、薄绍之的作品,大中年间的跋文被刮去了几个字,填上了薛邕的题记。而已故丞相薛居正题写说:“和傅遗余。”这大概是因为和凝曾是薛家的藏品,后来归薛居正所有。唐太宗向来不喜欢王献之的书法,所以当时的人会以他人的名义来应募。所谓的绍之书,其中的“于耳”二字没有刮去,以及“不次献之顿首”的字样仍然可见,勉强可以辨认。大中年间的跋文已经无法辨认,再加上被不懂鉴赏的人收藏,使得这些至宝永远失去了它们的真面目,真是令人痛心啊。 二、的闻 唐僧怀素自序 右在朝奉郎苏液处,杭州沈氏尝刻板本。泌、激皆舜钦子。苏氏自参知政事易简之子耆,耆子舜钦,钦之子激,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已。上三事,并激云见之。 洪元慎集右军越州两碑 右真迹,在越州僧正子文处。尝通许借,未果。 褚遂良书《黄庭经》 右闻绿绫所书,丁谓孙倩处。质在无锡民家,士多因邑官借出。 王右军书家谱 右在山阴县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 虞世南书经 右同上,在越州上虞。 晋中令王献之《己复此节帖》 右在朝请大夫新昌石元之家,关景仁屡见之,尝抚石。某见两本,字札精妙。 虞世南书《汝南公主铭》起草 右在通直郎洛阳王护处,见抚本。给事中举元子云:真迹在洛阳好事家,有古跋。 欧阳询四帖 右同上。 颜鲁公书《韵海》 右闻大书朱字,鲁公书小字,他人作苏驹云。在其父刑部尚书处。 柳公权书《柳尊师墓志》 右真迹,在钱塘唐垌处。 张长史《千文》三帖 右同上,模石乃李师中也,洛阳人。 欧阳询《鄱阳帖》 右同上,模石在灵隐寺。 褚遂良临王右军二帖 右同上,并坰自云,未肯轻出。 《老子西升经》,褚遂良书,阎立本画 右在观文殿学士洛阳冯京处。 晋王惲《真草帖》,晋张翼帖,宋阮研帖,宋萧思话表文,帝批答 右在驸马都尉李玮处。某并见石本,后见李云:“在高桥杨氏。”未获见。 颜真卿《寒食帖》 右绫纸书,在中书舍人钱勰处,世多石本。 王右军《玉润帖》 右苏州教授闾丘吁云:在承议郎建安王实处。有古跋。令装书人背,久不还。及剪却半跋,皆唐名公也,付理不可得,匠人愿陪四十千,即知其切,真得金已多。 兰亭抚本 右正议大夫章惇跋,苏激所收兰亭云,此与吾家所收同。 褚遂良《奉书宁帖》 右在关杞,某见石本。 晋葛玄飞白天台字 右见石本,真迹闻在台州。 唐东宫长史陆柬之书《十八学士赞》 右西京留台王瓘云:在舍弟圭处。 唐高闲书令狐楚诗 右真迹,在户部尚书康季常家,某见石本在湖州。 欧阳询二帖 右在朝议大夫晁端彦处。其本与苏州进士周沔。 怀素书萧常侍日下三帖 右同上。 宋羊欣、宋翼二帖,并褚令模兰亭 右见中书舍人苏轼云:在故相王随之孙景昌处。抚石在湖州墨妙亭,屡见石本,今在沈存中括家。 柳公权《紫丝靸兰亭诗》二帖 右待制王广渊抚石,跋云:龙图大谏李公帅府暇日出书,请抚石。李师中也,洛阳人。 张长史全本《千文》 右见临淮令曾孝蕴云:在京师谢氏,亦宝文公远族也。 颜鲁公帖一轴五幅 右见湖州巡检供奉官石裔驸马之孙云:在其兄处。 译文 唐僧怀素的自序真迹,现在存放在朝奉郎苏液的家中。杭州的沈氏曾经刻印过此序的版本。泌、激都是苏舜钦的儿子。苏氏家族自参知政事苏易简开始,到其子苏耆,再到苏耆的儿子苏舜钦,以及苏舜钦的儿子苏激,四代人都是书画鉴赏的行家,他们的鉴赏水平可与张彦远相提并论。上述三件藏品,都是苏激告诉我的。 洪元慎所收藏的右军越州的两块碑文是真迹,存放在越州僧正子文处。我曾经向他请求借阅,但未能如愿。 褚遂良所书的《黄庭经》是用绿绫书写的,现在保存在丁谓的孙子丁倩那里。这件作品原本质押在无锡的一户民家,当地士人经常通过邑官借出来欣赏。 王羲之的家谱真迹现在保存在山阴县的王氏家族中。越州教授王涣之曾写信给我,详细描述了这件藏品。 虞世南所书的经书真迹,与上述藏品同样珍贵,现在存放在越州上虞。 晋中令王献之的《己复此节帖》真迹,现在归朝请大夫新昌的石元之所有。关景仁曾多次见到这件作品,并曾经抚摸过石刻。我也见过两个版本,字迹和布局都极为精妙。 虞世南所书的《汝南公主铭》的草稿,现在存放在通直郎洛阳的王护处。我曾见过石刻的摹本。给事中举元子说,真迹现藏于洛阳的某位收藏家手中,还附有古人的题跋。 欧阳询的四帖,与上述藏品一样,都是珍贵的文物。 颜鲁公所书的《韵海》真迹,听说是用大字书写的朱字,而颜鲁公则用小字书写,还有其他人书写的苏驹的跋文。这件作品现在保存在其父亲刑部尚书处。 柳公权所书的《柳尊师墓志》真迹,现在归钱塘的唐垌所有。 张长史的《千文》三帖真迹,与上述藏品一样,都是难得的珍品。石刻摹本是由李师中制作的,他是洛阳人。 欧阳询的《鄱阳帖》真迹,与上述藏品相同,其石刻摹本现在存放在灵隐寺。 褚遂良所临摹的王羲之的两帖真迹,同样与上述藏品一样珍贵。坰自称,他并不轻易展出这些藏品。 《老子西升经》是由褚遂良书写,阎立本绘图的,现在归观文殿学士洛阳的冯京所有。 晋王惲的《真草帖》、晋张翼的帖、宋阮研的帖、宋萧思话的表文以及皇帝的批复,这些真迹都保存在驸马都尉李玮处。我都见过石刻摹本,后来听李玮说:“这些真迹现在都在高桥的杨氏家族中。”但我还没有机会亲眼见到。 颜真卿的《寒食帖》是用绫纸书写的,现在归中书舍人钱勰所有。世间有很多石刻摹本流传。 王羲之的《玉润帖》真迹,据苏州教授闾丘吁说,现在归承议郎建安的王实所有,上面还有古人的题跋。王实曾请人装裱,但长久未归还。后来题跋被剪去了一半,都是唐代的名人题跋,王实想要索赔却未能如愿。装裱的工匠愿意赔偿四十千钱,王实这才知道这件作品的价值确实很高。 兰亭摹本的真迹,据正议大夫章惇的跋文说,苏激所收藏的兰亭摹本与他家所收藏的相同。 褚遂良的《奉书宁帖》真迹,现在归关杞所有,我曾见过石刻摹本。 晋葛玄的“飞白天台”四字真迹,据说在台州,我只见过石刻摹本。 唐东宫长史陆柬之所书的《十八学士赞》真迹,据西京留台王瓘说,现在归其弟王圭所有。 唐高闲所书的令狐楚的诗真迹,现在归户部尚书康季常所有。我曾在湖州见过石刻摹本。 欧阳询的二帖真迹,现在归朝议大夫晁端彦所有。这两帖原本属于苏州的进士周沔。 怀素所书的萧常侍日下的三帖真迹,与上述欧阳询的二帖相同。 宋羊欣、宋翼的两份字帖,以及褚遂良所摹写的兰亭序真迹,据中书舍人苏轼所说,现在保存在故相王随的孙子王景昌处。这些字帖的石刻摹本在湖州的墨妙亭,我多次见过石刻的拓本。现在这些摹本收藏在沈括家中。 柳公权所书的《紫丝靸兰亭诗》两份字帖,是由待制王广渊进行石刻摹写的。他在跋文中写道:龙图大谏李公在帅府闲暇时写出的作品,我请求进行石刻摹写。李师中是洛阳人。 张旭所书的全本《千文》真迹,据临淮令曾孝蕴所说,现在保存在京师的谢氏家族中,他们也是宝文公的远亲。 颜鲁公的一轴五幅字帖,据湖州巡检供奉官石裔(驸马之孙)所说,现在保存在他兄长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