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论》:协作、分工、机器、工厂

 晴耕雨读爬格子 2024-04-13 发布于江西

《资本论》第四篇主要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为了分析资本家为了增加相对剩余价值,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家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办法即对协作、分工、机器、工厂等。

一、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而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整个工作日不变甚至还缩短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文章中我们分析到为了反对资本家无限制延长工作时间而做了很多斗争,最后使得资本家不得不通过法律来对工人的工作时间作出规定,因此资本家想继续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成为了不可能,但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不会改变,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既然绝对剩余价值有限,那么是不是可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量?答案是可以的。资本家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达到延长相对剩余劳动时间。比如,工人一天的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也就是说这4小时是工人为了维持生活必须要付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的工作时间是一天8小时,多出来的四小时就是为资本家创造绝对剩余价值的时间,而法律又规定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八小时,那么,资本家就会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是之前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降到两小时,这样虽然工人一天工作的时间仍然是8小时,但是剩余劳动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变成了现在的6小时,相对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了,资本家的利润就增加了。那么,资本家具体是如何延长相对劳动时间的呢?马克思分析到通过协作、分工、机械化大生产等手段可以达到目的。

二、协作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进行工作。协作能够产生靠工人单个劳动所达不到的效率。

三、分工

分工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工人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只重复做单一的工作,这种工作对年龄、性别、是否是熟练工要求不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对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

四、机器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机器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机器投入生产领域,使得生产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它使得劳动的门槛变得很低,工人全家都可以投入生产,工作的年龄限制被取消了,就是这一点对当时的妇女儿童的身心造出了很大的伤害。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对工人的伤害时引用了相当多的事例。资本家通过提高机器的转速、让一个工人照看几台机器等方式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就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当时的工人也展开了许多反抗资本家的运动,但是主要以破坏机器为主,马克思分析到当时的工人没有分清楚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的区别,机器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生产工具,工人的苦难的根源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就像匕首本身只是工具,但是有人有匕首来犯罪,问题不在于匕首,而在于匕首的运用方式。

五、工厂

在机器投入大生产的时候,工厂就出现了。工厂出现使得工人聚集在很小的空间进行集体生产,这一方面缩小了生产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工人的移动路程,节约了时间。工厂生产对工人的纪律要求很高,流水作业具有劳动的连续性、均匀度、规律性、有序性、劳动强化等特点,每个人的劳动取决于他人的劳动,因此对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规则有非常高的要求。

最后马克思提醒读者:资本家提高生产效率绝不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福利,而是提高利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