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李氏)

 心佛一如 2024-04-1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南宫碑简介
南宫碑全称《重修南宫县学碑》,也称《重修文庙碑记》,位于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院内(原南宫县县政府院内)。该碑原为南宫县文庙之物,坐落在文庙泮池之侧,故称南宫碑。因碑额题有篆文《重修文庙碑记》,故也叫重修文庙碑记。张裕钊撰文并书丹。南宫碑刻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优质青石刻成。碑额雕二龙戏珠,中间阳刻篆书“重修文庙碑记”6字。碑文楷书13行,共650字。

图片

此碑系清末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撰文并书丹,字体结构里圆外方,方中带圆,颇有风韵;圆中见方,内藏筋骨,使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堪称“柔峻相间,融而化之”,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的“南宫碑体”。被称为“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此碑颇得金石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其拓本解放前在京、津书肆就多有出售,风行海内外。

图片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南宫碑是他64岁时的作品,所以笔势劲健,比较娴熟地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此碑拓本仍风行于海内外。
南宫碑的内容,主要是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他从“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只有废除“其弊已极”的“八股之文”,倡导“明体达用之学”,才能使国家“志气所动,人蹶而兴”,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全文立论鲜明,结构严谨,文辞简洁,说服力强,在当时不失为一篇切中时弊的政论文章,故而被誉称为“文字双美”的书法珍品。



传承谱系
一百多年前,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的入室弟子王洪钧先生由天津来到大名,在这里开坛授徒,李鹤亭等一代俊才成为其高徒。1949年李鹤亭、李守诚父子由大名移居邯郸市邯山区。李鹤亭是南宫碑书法体形成的发轫者,他将诸体融于南宫碑之中,使南宫碑体线条的力度、颜体线条的厚度、何体线条的弹性熔铸一炉,李守诚大胆地将诸家之长融于南宫碑体之中,创出了既不失南宫碑之基本特点,又呈现出儒家“贵和尚中”思想的书风
南宫碑体(李氏)第一代
李鹤亭(1904—1976年),男,号松年,字鹤亭,河北省大名县人,为李氏南宫碑书体创始人,其国画作品也具有极高水平。李先生青年时代,在大名县城曾以卖书画为生,1949年定居邯郸市新华后街,遂在邯北摆摊设馆,专事刻印,代写书信。1956年在工商业改造时,加入邯郸刻字合作社。作为冀南书画名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鹤亭先生积极参与邯郸文化建设,先后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精心书写了几通碑文,如张衡宇、范熙同与頼懃夫妇的墓碑;为赵武灵王丛台遗址书写了赵武灵王题名碑——“武灵丛台”、为丛台顶层书写了门额——“夫妻南北 兄妹沾襟”,前者字迹朴茂厚重,雄浑高古,后者体势开阔,舒展洒脱,焕发出李氏南宫碑体的神韵,都是传世之作。在此期间,鹤亭先生在画画上也取得了若干成就,1957年至1961年,《河北画报》先后发表了他国画作品《山水》《云壑飞泉》《秋山叠翠》,笔法严谨、层次分明、显隐精巧、疏密有度,寓意深远,表现了先生超凡脱俗的胸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1966年“文革”开始,为了避祸趋安,先生被迫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字帖、图书、手稿、墨迹以及其他资料付之一炬。由此,先生身心遭受极大摧残,不久就卧床,长达10年之久,直到1976年辞世。
李鹤亭少年时天资聪颖、勤敏好学、博闻强记、悟性甚高,尤喜爱毛笔字。他的毛笔字习作像待琢的璞玉,先后被南宫碑体传人王洪钧和当时在大名府负有盛名的画家晋荫亭发现,并欣然收其为门生。在名师的调教下,加上李鹤亭尊师重道,很快技艺大进,只几年,李鹤亭对南宫碑就要义尽通,每挥笔便可以逼近祖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鹤亭先生取南宫碑的三大造型特征,吸取了颜体结构开阔和何体字体飘逸的优点,初步开创了南宫碑的变异写法——李氏南宫碑体。在这个过程中,他敢于创新,不懈追求,终自成一家。鹤亭先生所书之南宫碑体,笔有动感、字有动势,笔画奇粗奇细、奇肥奇瘦,字体内方外圆,突出长横大撇大捺的作用,得以形成整体结构的美感。

图片

李鹤亭作品——武灵丛台



南宫碑体(氏)第二代

李守诚,男,生于1924年2月,系李鹤亭之子,李氏南宫碑体第二代传人。他6岁开始学习书法,10岁达到笔墨自如的程度。26岁由大名县到邯郸,不久进入邯郸中学(邯郸四中的前身)做教务工作,后一直坚守在邯郸四中的教育战线,直至退休。他的书法人生大致分两个阶段,“文革”前是书法风格基本形成时期。在全家生活不宽裕的情况下,他身居斗室,努力读帖、临帖,研究不同字体之间的融合与背离规律,寻找结构的美感,探寻笔法的表现力,在继承其父李鹤亭先生南宫碑体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艺术思考,使南宫碑体发扬光大。至20世纪70—80年代,他的书法已驰誉冀南,波及山东、河南相邻地区,成为中原地区书法大家。“文革”结束后,他的书事活动进入活跃时期。这时他的笔法更加精进,先后书写了《重写回车巷碑记》《重修学步桥碑记》《重修温明殿碑记》《黄粱梦碑记》《丛台简介》,创作了众多的书法精品。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了《中国书画家李守诚书法选集》和《中国书法艺术家李守诚“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业内人士评价说:他的南宫碑体,虽源自张廉卿,但是已经与张体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因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堪称为新南宫碑体。

图片

李守诚作品——学步桥



南宫碑体(氏)第三代
李喜泰,字泰然,号醉古,河北大名县人。生于1963年1月,系李守诚之三子。李氏南宫碑体第三代传人。自六岁起在祖父李鹤亭、父亲李守诚指导下学习书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张裕钊书法流派展评委,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邯郸市南宫碑书法协会主席,邯郸市书法协会副主席,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曾荣获全国“五一文化奖”和河北省“五一文化奖”,邯郸市首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首届“四个一批”人才,邯郸市政协常委。
      其艺术特征:筋多于骨,阴阳协调,贵和尚中。笔法:筋丰气厚。顿挫行进,飞白穿插,使线条格外丰厚饱满,浮雕感很强。结体:雄浑端庄。弧形拱出,凝重外张,浑厚与雍容相协,颇具庙堂气象。墨法:飞白间出。墨法灵动,汲取了历史上的多种墨法,时有飞白,虚实相应,吐纳自然。行书:气韵流动,呼应超然。把南宫碑不擅长的品式,发展为蓬勃开阔、流水行云般的艺术样式。榜书:气象恢宏,苍茂沉雄。整体气韵上,宽博雄深,愈大愈壮。

图片

李喜泰作品



南宫碑体(李氏)传承谱系: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王洪钧——李鹤亭(卢相之、齐仰韶、王鸣岗)——李守诚(胡桂林、王乐同、梁泽、李志安、赵锡友、李守文)——李喜泰(封俊虎、闫世勋、程纳新、陈建民、王洪峰、王品、尹朝群、王万明、崔惠军)——赵富祥、魏朝江、王磊、李清娟、张海、王全兴、陈韬、戚富强、张超——李之航、李宏博、李天胤等。
 2013年9月,“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李氏)被河北省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是李喜泰。


参考资料:邯山区文史资料 第五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字编辑:王星

图片整理:刘凤英

审       核:郝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