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边红印

 青牛一生 2024-04-13 发布于福建

        田源村溪边黄新才老屋砖墙上,一条“军阀拉伕,穷人受苦”的红军标语赫然在目。溪边,不是泛指,而是清流县田源村一个自然村名,因田源溪而得名,村中有一株530多年的大樟树,居民约百人。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曾以建立清流首支地方红色武装——田口游击队著称的田源乡,红色遗存竟如此少得可怜,以至让我一度怀疑,田源这个在清流苏区政权建设中,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但田源无论从它在闽西苏区建立初期的战略延伸,还是作为中央苏区东边的安全要道,乃至作为红军主要筹粮筹款地,都绝不应该只是这样平常的表现。

       直到前阵子,罗光林老师将他耗时两年编成的《田源村志》初稿拿来请我提出指导意见时,我猛然发现原来田源村真的还有些革命的遗迹的。这是一条写在溪边黄新才老屋外墙上的红军标语——“军阀拉伕,穷人受苦”。九十多年的风雨侵蚀,标语的字迹依然十分清晰可辨。

       起初,我还以为这极其可能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当年经行田源时所留下的宣传标语,还大胆地作出推论并向他人介绍。直到昨天,罗光林老师亲自带我到现场仔细察看,做进一步研究分析。县退休干部罗炳文,原县科协主席,他生于斯长于斯。他告诉我,他老家房子就在黄新才老屋附近,这房屋原来只是一层平房,20世纪70年代初这家人因为人口增加,便加建了一层木楼。他只依稀记得这墙上好像有字,但完全不知道这是一条红军标语。

       当年,黄新才家人在房屋加层时,幸好没有将这面砖墙拆除,而是充分利用了这堵墙。但他们还是在墙上开了一扇窗,将标语最后的一“苦”字挖掉了一部分。标语历久而弥新,八个字很容易辨识。这条标语的背后有何故事呢?经过仔细辨认,标语落款处有罗马数字“Ⅻ”。显然,这是一条红十二军标语。这是革命战争年代,田源村人民拥护红军、踊跃参军参战,帮助支持红军筹粮款、打击刀团匪的有力证明。当我第一眼看到墙上罗马数字“Ⅻ”的一瞬间,心底立即明白自己最初的推论是完全错误的,幸好没有公开发表,否则造成的影响会令后面工作难以弥补。经此事,也告诫自己,党史研究终究是一件极为专业严谨的事情,千万不可马虎草率,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红十二军,据有关资料显示,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将闽西红军第九军改称红军第十二军,编入红军第一军,邓毅刚任军长。10月,所辖三个纵队分别改称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1月,闽西红二十军与红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贺沉洋任代军长。新十二军担负起应对国民党军“围剿”,保卫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任务。1931年10月,新、老两支红十二军在长汀会师,合编为红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原新十二军部队编为第三十四师。1932年2月,闽西军区成立,红十二军转隶闽西军区,担负恢复闽西苏区、联系赣南和向闽北发展的任务。在这期间,红十二军攻克“铁上杭”,向北发展到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和武平西部闽赣边界,闽西苏维埃疆土已扩大到连城、宁化、清流各县。闽西党组织抽调大批有经验干部、积极分子到新区开展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和红色政权等工作。

       扒开历史的浮尘,让时光回到九十多年前。1931年1月,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团长杨遇春率部收复长汀四堡,随即派出工作团到清流的留坑、嶂下、江坊、长校等地开展工作,帮助建立荷坑、茜坑、下谢、江坊、长校、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以及河排、沙坪、黄坑、茜坑、留坑贫农团。

       1932年2月,中共宁清归中心县委在宁化城关成立,立即着手抓紧进行苏区政权建设。然而,以邹森成为首刀团匪武装却盘踞廖屋坪,四处袭扰邻近乡苏政权,杀害革命群众,劫掠财产,气焰十分嚣张。4月18日,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来到田源,他们统一身着灰布军装,头上戴的帽子上面都有一颗红五星。这支队伍正是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一连的战士。战士们住在溪边黄氏祠堂,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打算彻底拔掉这颗插入闽西清流苏区腹地的毒刺。清流解放之初,溪边黄氏祠堂曾开设田源小学,至1969年才搬迁至新建的校舍。在宁清归军分区独立五团和田口游击队的配合支持下,红军向廖屋坪团匪发起进攻。因地形复杂和奇险,进攻曾一度受阻,好在田口游击队员熟悉地形,在游击队员的引导下,红军抄近路如天降神兵,一举攻破敌人盘踞的“土围子”,活捉团匪局长邹森成及土豪25人,缴获步枪4支、马1匹等许多军用物资。这一时期,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一团频繁在田源、田口、廖屋坪一带活动,给予刀团匪有力打击,为促进闽西苏维埃疆土扩大和苏区政权稳固,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廖屋坪乡苏建立,管辖廖屋坪、田口、田源,隶属嵩口区苏维埃政府。

       显然,田源村溪边红军标语“军阀拉伕,穷人受苦”,应该就是这时期红十二军宣传战士所写。同一时期,红十二军在长校、里田等地,也大量写下了宣传标语,至今长校的江坊、留坑等村还留有落同款的红军标语。长校镇江坊村“柳恕娄谦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木结构,坐北朝南,由东南角的雨坪、门楼、门头房、围屋、内院坪、两侧厢房、下厅、回廊、上厅及东侧横屋一排、西侧横屋二排组成。占地面积14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此处为红军消费合作社旧址,现存8版32条红军标语,大多为红十二军独立团所写。前厅左外墙上用石灰刷写的“消灭保卫团”大字宣传标语,落款为“红军Ⅻ独立团”。长校镇留坑村赤土岗“南级星辉堂”,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建筑,一进二厅,左右各两厢,占地约2000平方米,据载有100多年历史。屋前有一宽坪,再往前是农田,视野开阔,屋后有小路可通往清流里田、长汀馆前和宁化安乐等地。屋内现存3版3条红军标语。厅右边墙上红土颜料刷写的“穷人不打穷人”大 字宣传标语,落款为“红军Ⅻ政卫连”。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曾在长校村南门外一幢民房内设立指挥部,在其间书写了大量宣传标语。

       此外,红十二军还在里田等地开展活动,罗炳辉军长曾率部驻兵里田罗氏家庙。罗炳辉担任红十二军军长是在1931年10月新、老两支红十二军合并之后,分析罗炳辉在长校、里田、田源等地开展军事行动,应该是这时以后的事。1932年10月初,红一方面军最高军事会议成员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决定:将活动在江西地区的红十二军军部和第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任命罗炳辉为军长,担负赣东、闽北的发展任务,作为有力的东方一翼;以仍在闽西的红十二军第三十四、三十五师另组成新的红十二军,仍担任发展闽西,联系闽北的任务,不再兼福建军区。军长萧克(一说张宗逊)。1933年6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取消红十二军的建制和番号,红十二军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一独立团。

       由于田源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苏区时期,这里始终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重点的区域。1932年10月后,瑞金游击支队和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在田源、田口开展筹粮筹款,在此期间,游击队员和县苏工作人员白天四处筹粮筹款,晚上回到田源公爷(九龙尊王)山下的民宅里宿营。然而,游击队在田源开展筹粮款的行动,早已引起地主豪绅反动势力极大恐慌和仇恨,他们伺机对游击队员和县苏工作人员进行报复。1933年1月25日夜(除夕),驻扎在田源公爷山下的瑞金游击队和部分田口游击队队员已经进入了梦乡,忽听哨所传来枪声,是卢兴邦乘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进攻之机,纠集各地的靖卫团、大刀会、童子兵等一千余人攻打这里的游击队,妄图一举剿灭游击队员。全体队员立即从驻地右侧登上山头,占领高地,并向敌人猛烈射击。这次突围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人20余人,缴获大刀、长矛10余把。游击队员牺牲1人,受伤4人。但是,田口游击队队长黄富才却在这次战斗后不久,因叛徒出卖被刀团匪抓获,关押至清流城关监狱中,在狱中被害。

       1933年3月21日,红一军团总指挥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表示完全同意毛泽东出击赣东北,打击福建敌人,迅速筹款,赤化建宁、泰宁、宁化、清流等县的建议,告知“本日已电要十二军出发到宁化北牵制敌人”,并决定三十六师以清流为中心,一〇八团驻高地,一〇七团驻芹溪,一〇六团驻泉上,二团[闽西军区独立二团]驻田源,军部驻宁化城,独立团驻中沙。七八月间,东方军入闽作战,红三十四师、独立七师归属东方军指挥,红三十四师负责在清流南面策应,独立七师担任防守泉上、清流、归化的任务。7月15日,红三十四师以安乐为指挥中心,派队向连城马罗围、雾阁急进,破坏安乐、长校一带堡垒,加紧在安乐、田源、长校一带征集器材、赤化领土,当清流城守敌弃城由田源方向逃往永安时,还奉命从安乐向秋口截击逃敌。红军独立七师与东南游击支队刚由清流城关跟踪追击,在门现塅与卢部负责断后的部队遭遇,激战后消灭敌人一部,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东方军入闽作战时,红三十四师和独立七师归属东方军指挥。东方军入闽作战,解放了清流南面大片区域,恢复并新建了一批苏区政权,清流苏区政权在此期间建设达到鼎盛,田源村的土地革命斗争也迎来了高潮。

       此后不久,中央苏区便进入了最为艰难的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田源也为此成为主力红军往来的安全通道和后勤补给要地,为反第五次“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却以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央及中革军委为了调动牵制敌人,并准备实施战略大转移,决定派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从而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7月5日,中央、中革军委发布《政治训令》和《作战任务的训令》,红七军团在瑞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即高举抗日爱国旗帜,由赣南进入闽西,准备向闽浙皖赣边出击。

       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是长征的先锋队,是抗日的先遣队和宣传队,为主力长征后,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北上抗日先遣队沿途经过各地村舍,绝不随意进入民房,在宿营地也不轻易占用民宅,宁可露宿村头、田畈、路旁。红军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米、买菜、买柴、吃饭、喝茶全部付钱。在清流的田源、田口村也不例外,他们进行抗日宣传,并打击刀团匪,以巩固苏区政权。据有关方面资料显示,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途经清流,不只是图安全便利,还有进一步稳固中央革命根据地“东方堡垒”的打算。先遣队出发之际,中央要求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路上尽可能与各地苏区、游击区的地方党组织和地方红色武装取得联系,以利北上抗日行动。为此,先遣队一部途经清流田口、秋口、沙芜塘、赖坊、官坊、罗坑、吴家、塘前等村时,都加强了与沿线苏区政权和游击队联系,沿途打击刀团匪和地主反动武装,并向群众散发油印的捷报及其他宣传品。据田源村的老人回忆,当时有不少的村民都曾接到过红军散发的传单。

       由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之时,武器、弹药很不足,全军团仅有长短枪1200支,一部分轻重机枪和6门迫击炮,许多战士背的是梭镖,可是其他物资却不少,单是中央交付部队随带的宣传品就有380担,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有500多担。为此,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西后,决定分兵一部途经清流境域,是有其深刻考量的。

       据党史专家研究,面对十分繁重的宣传品挑运任务,先遣队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才能更加安全、更加有效地将这些宣传品运往目的地。为此,选择途经清流境域,完全在苏区政权所控制下的“安乐—田口—秋口—沙芜塘—安砂”红色交通线上行军,沿途还有苏区红色武装力量协助和老百姓的支持,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和刀团匪的干扰,相较直接走宁化——长汀——连城一线,沿途或有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的干扰更加合理安全。

       由于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清流田源等地的主要意图是继续补充兵员、招募挑伕因此就如黄新才老屋墙上的这条标语所写,田源人民主动地帮助红军。红军不仅给付挑伕酬劳,对待挑伕也十分客气,根本不存在打骂虐待的现象。此时,还有一批田源青年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与此同时,先遣队还沿途打土豪征集粮秣。由于中央和中革军委作出由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时情况非常紧急,作出决定非常突然,七军团是在未进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即行出征的,粮秣准备十分仓促,只能在行军途中加强征集。因为清流田源、田口等地向来是苏区的重要粮食产区,可以较容易征集到军粮。

       此外,由于永安紧邻清流,是中央苏区东边挨得最近的国民党军控制城市,抗日战争时期永安城还曾作为国民党福建省省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按照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要求,北上抗日先遣队此番东征必然要乘机对其进行扰动,以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所以,抗日先遣队进抵永安城并虚晃一枪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

       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行田源,开展抗日宣传、打击刀团匪,意义重大而深远。虽然,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途经闽浙晥沿线各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力地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并调动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既减轻了中央苏区的压力,又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彪炳功勋,必将永载史册。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是一部英雄壮丽的史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缕红飘带”,它途经清流田源村时所留下的光辉足迹,历史永远铭记。

       此后,又有大批的主力红军进入清流,途经田源村等地。8月25日,中革军委命令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约3万人,在完成小陶阻敌战后,由小陶、四堡分两路向西转移,分别经清流罗坊、田源和溪源、里田等地抵达宁化曹坊,随即前往南山坝、大田地域,抗击李延年纵队。红一军团一部在田源村受到了贫苦群众的热烈欢迎。相传,红军曾在田源山下黄流民家的厅堂设置临时指挥处。随后,这支部队驻扎于进出清流、石城、长汀等战略要地的里田、曹坊、滑石等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决战。9月中旬后,红一军团又有万余人再次集中于朋口、馆前、滑石、里田等处,其中一部经行李家、灵地、邓家、田源境域,准备开始长征。由此看来,清流包括田源村在内是当之无愧的红军长征出发地!(王宜峻 2024年4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