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益:归有光科考之路寻踪

 黑龙江波涛 2024-04-14 发布于云南
陈益:归有光科考之路寻踪归有光像
归有光的科考之路,历尽艰辛。他自嘉靖四年(1525年)秋开始,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35岁时才考中了应天乡试第二名。此后,三年一次的会试竟“八上公车不遇”。自壮年至暮年,一次次“下第南还”,又一次次“计偕北行”,终于考取进士时,已是六十花甲,随后开始短暂的仕宦生涯。
归家在昆山是有名的大族。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即使不当官,也是颇受敬重的读书人。当地民间历来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归家在昆山有着足够的影响力。明代中叶后归家渐渐走向衰落。归有光的曾祖父归凤算是一个佼佼者,成化十年(1474年)中举人,曾做过成武县知县,但不久就以病免归。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从小都刻苦读书,很想经由科举走上仕途,但没有取得什么功名,以布衣终老。
作为普通的读书人家,还有些田产,归家人不至于为温饱所担忧。归家家道衰落的一个标志,是归氏的祖茔被衙门的老役盘踞。曾经颇有气势的归家墓地,树木被砍伐殆尽,桓表碑亭也被拆毁,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归家人走进衙门,向昆山县令哀请帮助。在县令的关照下,将祖茔收回,但他们的窘境已不难想象。
归氏家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归有光身上,只愿他真的“有光”。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而归时,在途中写了一篇《己未会试杂记》,记述自己五味杂陈、悲愤苦楚的复杂心情。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梦想却再次破灭。落第的原因,历来有多种剖析。或书法不佳,试卷晦暗;或不合时套,难获青睐;甚至还有主考官偏见的揣测。有人透露,考试不中也许是乡人出于嫉妒,将他的试卷阻挡在帘外,没有送给内帘官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归有光,则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内心巨大的痛苦难以言表。
《己未会试杂记》说,这天归有光与铅山(今江西铅山县)费茂文从济宁城南石佛闸步行到城外时,遇到泉州的几个举人,一起在市肆中休息。互通姓名后,那几个举人听到归有光的名字不由肃然起敬。他们低声耳语,景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归有光科考接连失利,古文家的名声却早已传播开来。他的文章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诵读。不幸,归有光这次依然落第,愈加抑郁不平。他给友人写信说:“盖一时有不能平,亦余之褊也。”又用不少事例,对科举取士的文章作了尖锐批判。“盖今举子剽窃坊间熟烂之语,而'五经’'二十一史’不知为何物矣。岂非屈子所谓'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欤?”
陈益:归有光科考之路寻踪归震川先生全集书影
科举之路,山重水复。心宇浩茫,文星何在?
每次进京会试,出吴淞江,沿运河北上,来回至少行走四五个月,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如果随行结伴,总不免要迁就别人,委屈自己,这是他很不乐意的。幸好还有梦境。这次北上赶考,出门那天是腊月二十四日,恰是他的生日。在安亭世美堂告别继室费氏和幼子,路途中的梦,都显得稀奇古怪,于是在文章中作了特别记叙。比如一次梦见自己身在皇宫,被考官严学士送下台阶。他感觉到考官对自己的器重,表示辞谢,谁知并没有应验。又一次,梦见一卷书被狗吞了。有人说,这预示着中进士是在狗年,而不是羊年。二月间,收到儿子的家书,说梦见他考中了进士。《易经》的试题是“离”卦的句子。奇怪的是今年的试题果真出自“离”卦。讲给别人听,别人都为他高兴。另一个考生说,做梦时看到归有光在朝廷宫殿的台阶间,走过一根木头,跨到了他的肩膀上。说这次考试的名次归有光必然在他之前。孰料,那人考中了,归有光则名落孙山。童仆任慎,从小就跟随归有光,这次一起进京,也做了不少奇异的梦。归有光知道,这些梦不像是任慎编造的。是否灵验,则让人疑虑重重。
这些五花八门的梦兆,无非是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摆脱“世俗咫尺之羞”,却又因屡遭挫折,担忧再次失败,受人讥笑损毁,精神高度紧张的反映。作为散文家,他用自己细腻而真切的文字,描写了自己(当然也包括无数考生)在科举制度沉重压迫下的痛苦经历和复杂的精神世界。
所有的梦境中,最动人的还是要数梦见了早逝的前妻。
浒墅关,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水陆码头,大运河征收水运税收的“钞关”,船只沿水路去往苏州的必经之途。四月初五,返程中船儿夜泊浒墅关,归有光梦见亡妻魏氏独居一处,忙前去见她,两人相见甚欢,觉得是世上没有过的幸福。归有光与她相约,仍然像以前那样做夫妻。“方踌躇间,岸上鼓冬冬,梦觉矣”,一场好梦顿时被惊醒。自从妻子死后30年,从来没有梦见过。“今始一梦,惨然。甚感!”随即想起第二任妻子王氏,也没有在梦里出现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归有光第五次“计偕北行”时,夜宿句曲(今句容东南),不经意间梦见了王氏。两位夫人的德才容貌常常浮现在脑海。这次从数千里外回来,离家越近,心里越是“怆然有隔世之悲”。我们由此不难领悟,归有光之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世美堂后记》这样读来催人泪下的名篇,关键在于其内心充满了清纯细腻、丰富深重的情感。
四月初六,船儿离开浒墅关,风雨中抵达苏州娄门,夜晚栖宿于跨塘桥下。半夜时分风雨大作,归有光无法入睡。默默想着,这次赴考得失皆是命中注定,心里不应有什么芥蒂。可惜经过三四千里路跋涉,在这里又为风雨所阻,不能立即与家人见面。想起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试后南还,见到祖父,祖父说:考不中没关系,你回到家里,我就高兴啊。如今祖父已辞别人世,再也见不到他,听不到他这样的话,我归有光满腹的悲痛又该怎么表达?与此同时,他做好了迎接乡里绅士讥讽诋毁的心理准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归有光落第回乡,写下了一篇《壬戌纪行》,其中记述同行好友周孺亨,竟病丧于半途,令他“伤惋殊甚”,夜不能寐。当然,归有光笔下不全是久困场屋的忧伤,也有欢乐时刻。“昨自瓜州(洲)渡江,四顾无人,独览江山之胜,殊为快适。”从瓜洲渡过长江,壮美江山尽收眼底,畅快至极。瓜洲渡口是江北运河的入江口,往来运河上的必经之处,自古诗人对它有许多吟诵。“过浒墅,风雨萧飒如高秋。西山屏列,远近掩映;凭阑眺望,亦是奇游。山不必陟乃佳也。”沿着运河行走,过浒墅关,尽管风雨萧飒凄凉,犹如深秋,却凭栏饱览太湖山色,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归有光还记载沿途天气的变化。“自丹阳无一日不遇风,是日冒风雨仅至娄门,宿跨塘桥下。中夜,风雨势益恶。”跨塘桥位于苏州娄门外,南北向横跨娄江之上。“明日,过沙河,风雨微止,将到家矣。”快到家了,家庭的温馨,一时取代了追求功名在他心中的位置。对于此次赴京参加会试,归有光“念此行得失有命,略无芥蒂于心”,“独以三四千里至此,又阻风雨,不得亟见老亲”。历经磨难,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
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上元节,在安亭世美堂中,归有光以皇庆旧材作几,特意镌刻了一段铭文,以表明心志:“惟九经诸史,先圣贤所传,少而习焉,老而弥专,皆吾心之固然,是以乐之不知其岁年。”他明白,自己为科举消耗了太多的精力,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前程依旧难卜。然而他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以“吾心之固然”,勉励自己锲而不舍。
四年后,归有光再次进京赶考。这一科的主考官是高拱,同考官是余有丁。据说,余有丁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份“古色黯淡”的考卷,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判定,这样的文章只有归有光才能写得出来,便郑重地推荐给了主考官高拱。高拱读过后,十分欣赏这篇文章。当时,余有丁和翰林学士们都认为归有光该是这科进士中的第一人,除此之外没有谁有这样的功力。可是,命运再次与花甲之年的归有光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
不管怎么样,归有光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从政资格,被派任浙江长兴县令。
《明清科考墨卷集》(林祖藻主编,兰台出版社,2014年)收录了归有光当年的试卷抄本,以及与之有关的评语。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四百余年,阅读那些如今显得颇为陌生的文言,仍能体味震川先生的精虑巧想,感受明代科考的取舍之要。
陈益:归有光科考之路寻踪归有光科考试卷抄本
《明清科考墨卷集》收录了归有光的六篇制义文(包括他参加乡试的试卷),无不从“四书”“五经”引发阐述。下引两小节。
《苟不固聪(中庸)》的评语:“只是极言至诚之妙。不到得此地,不能真知,便悬空揣合也。只是影响,不见里面许多滋味……此文之妙亦如是。”这是讲文章的技巧之妙。认真品咂,方可领悟。
《居天下之三句(上孟)》评语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古未有不能研穷辨析而能堂堂正正者也……如震川真可称堂堂正正,唯其精于义理精微,古今同异也。”震川先生“精于义理精微”,且从文字中透显其堂堂正正,这已经从文章延伸至作者的精神了。
甚至,《明清科考墨卷集》的一些优秀试卷,撰写评语者特意与古文家归有光作比较。比如汤显祖试卷篇末评语说:“说理精又极隽永,直突过震川先生。”认为文章直逼归有光。方苞的试卷篇末评语说:“无廓门面语,堪与震川先生文并辔而驰。”这是说他的文章足以与归有光的文章媲美。从另一个侧面显现了归有光的功力。不被录取,已是情理不容。
原载《寻根》2024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