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名医王洋收敛止汗汤

 仁和堂老军医 2024-04-14 发布于广东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山西名医王洋收敛止汗汤

山西名医王洋教授收敛止汗汤

组成:生黄芪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30g,白芍10g,桑叶30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敛阴,潜阳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等汗证。症见:动则汗出,倦怠乏力,或口渴或心悸易惊,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解:汗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责之于食积胃热(尤其小儿),或肝经湿热,症见头身汗出、不欲饮食、口中苦腻、大便不畅,不在本方治疗范围内。本方多用于肺系病伴见汗出之虚证,多与肺脾气虚、心气不足、气不摄阴等相关。生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生龙牡固涩潜阳、重镇安神,共为君药。山茱萸酸涩,敛汗固脱,尤其对于病危状态,突然大汗淋漓、正气欲脱时,可收敛汗固涩之功,如张锡纯《山萸肉解》谓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一可敛汗,二可滋养阴液,以防汗出过多,共为臣药。桑叶止汗,多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疏》所言“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朱震亨所云“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常用加减:(1)若气虚卫外不固,加防风、炒白术、桂枝等。(2)若气阴两伤,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3)若心悸易惊,加珍珠母、炒枣仁、麦冬等。(4)若身燥热、手足心热,加鳖甲、青蒿、地骨皮、知母等。(5)若失眠重,加百合、合欢花、夜交藤等。(6)若畏寒阳虚,加陈皮、肉桂。(7)若大便不畅,加当归、火麻仁等。

病案:张某,男,32岁,主因“发作性气喘5年,加重半月”于2021年6月5日就诊。既往有过敏性鼻炎8年。既往明确诊断“支气管哮喘”,长期不规律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发作时自行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现症见:形体肥胖,神清,精神萎靡,气喘明显,喉中痰鸣,咳痰无力,痰色白量多,伴汗出明显,乏力,饮食减少,舌淡胖,脉滑。诊断:哮病,辨证为本虚标实。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0g,炙甘草6g,白芍10g,五味子10g,生黄芪30g,山茱萸30g,桑叶30g,生龙牡各30g,谷麦芽各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药后气喘减轻,汗出减少,咳痰不利、质黏色白,汗出畏风,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处方: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白芥子10g,苏子10g,生黄芪30g,炒莱菔子10g,山茱萸30g,桑叶30g,防风10g,生龙牡各30g,炒白术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患者为哮喘重症,常年反复发作,控制不佳,气喘伴汗出等症状反复出现,气随汗出,气津两伤,为本虚;呼吸急促困难,痰浊壅肺,为标实。治疗应兼顾虚实,抓住病机,以止汗平喘为法。方中桑叶重用止汗,且桑叶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常用于肝经风热所致目赤流泪或风热表证等的治疗,但对于桑叶作为止汗药的应用,大多数医者却体会不深。《本草新编》提及桑叶功效优于桑皮,可治疗身中出汗。笔者体会需要重用,最少30g,收效较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