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作,刻意,不真诚,这是记者的良心?

 抽屉电影 2024-04-14 发布于陕西

自媒体兴起之后,传统媒体开始以日渐衰落的方式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视线,随之一同淡出的还有记者这个职业,不是说自媒体时代没有记者,而是说原本加载着光环的记者开始逐渐的变成了普通人。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记者本着一种崇高的敬畏,因为记者本身代表着一种舆论权力,这种权力如果运用得当,对于社会是有着促进意义的,但并非是所有的舆论监督权力的使用者都能秉公办事,于是,记者这个团体就日渐衰落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个群体,那就是记者。《不止不休》是一部将故事核心瞄准到记者这个特殊人群的电影,初来北京的青年韩东本着一腔热血闯进了记者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韩东从原来的懵懂到后来的老练,渐渐的,韩东在面对自己的采访的时候,开始动摇了作为记者的初心,究竟是为了公正而采访,还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弱势群体的怜悯而采访,韩东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本片旨在讨论这样的话题,并为之画上一种符号。

《不止不休》是一部故事片,但是却也是一部非常做作的故事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业就必须给自己准备一个标签贴上之后,才能代表这个行业。似乎没有任何标签的行业不会引发任何的关注。记者这个曾经给别人分门归类的人,在本片中也需要被贴上标签才能正常的展开自己的工作。这是让人疑惑的点。

然而这个标签并不是为了追求心中的初心所设定,反倒是像一种仪式感一样的拙劣的模仿。我们迄今为止所有的标准都是被制定的,而是不是根据自己本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脉络而设定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业所依仗的标准究竟是不是适合我们的标准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跟国际接轨。然而国际的就是中国的吗?不一定。

就好比一个南方人掌握了北方的餐饮界之后,定下了一个标准,以后吃饭就只能代表吃米饭,吃面不能算是吃饭,这不是瞎胡闹吗?北方人是不会买账的,反之亦然。但是在很多行业,我们却将这种被制定的标准奉为上宾,且认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本片当中,我们对于记者本身是带有一种神话色彩的,而这种神话色彩之下,就很容易让参与着产生一种错觉,一种自己站在道德的高点审判别人的错觉。韩东就有这种错觉,而记者这个行业也有这个错觉。韩东的上司黄江本身就对于记者下了一个定义,首先是公正客观。而韩东并没有尊准这个基本的准则,他认为自己的怜悯也是一种必须要遵守的准则。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记者是一线的报道者,既然是报道,就需要对于客观事实进行起码的尊重,有了这个作为前提,才能将个人的情感因素进行渲染。记者首先需要报道事实,而且是客观的事实,然后才能从个人的情感出发对于事实给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个顺序被颠倒了,那么本质上也就不会有事实出现了。因为这个时候,事实已经被记者个人所影响了。

而本片的平庸之处并不在于故事,也不在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而是在于本片所遵从的某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完全是不必要的,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仪式感,但是仪式感并不是这个行业的logo。行业本身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来维持这个行业的人,相反,过度的将行业与某种仪式干相互绑定,最终看到的不过是形式主义的文艺复兴,形式主义是会被任何一个人所唾弃的,在这里也不会有特殊待遇。

但是《不止不休》带给观众的依旧是形式主义的泛滥问题,创作者似乎对于记者这个行业有着很深的刻板偏见,因此,他将自己能想到的标签全部集中在了韩东一个人身上,并努力的想要潜心打造这样一个人设,然而真实的记者本身是不会具备这样的标签的,用标签打造的人设,看上去真实,实际上不过是金玉其外。展示的多了之后,反倒是让人觉得太假了。

这是很多国产影片的通病,我们不需要完美的人设,我们也不需要让一个人集中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所有的观点,一个一个来,让人物都缺一点,我们的作品距离真实也就更近一点。然而这个期待,或许是一种奢求。

因为在现阶段,我们没有焦点,只有热点,没有深度只有热度,似乎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是被炒作出来就行了,至于这个话题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没人关心的,但记者不该关心吗?仅仅《不止不休》可不行。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