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渊能“雀屏中选”,因何被说中庸?李世民为何被称作天可汗?

 雪忆柔 2024-04-14 发布于黑龙江

高祖本纪

       李渊(566—635年),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唐初政治家、军事统帅。死后庙号高祖。

最“中庸”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袭封唐国公的爵位,唐朝的国号便来源于此。

李渊是独孤皇后的外甥,从小练习骑射,功夫了得,深受姨父隋文帝的器重。长大之后,为人宽厚洒脱,喜欢结交朋友。北周时期,大臣窦毅有个女儿,才貌双全。为了给女儿选婿,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约定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便将爱女许配给谁。参与比试的有几十人,都不符合要求。李渊后到,连射两箭均中,一举夺得美人心。“雀屏中选”的典故就出于此。

隋炀帝即位后,对外频频征讨,对内骄奢淫逸,引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李渊也由文职转任武职,负责督运粮草、平定盗贼、防御突厥,忠心耿耿地为朝廷办事。

有一次,李渊来到龙门县,刚好遇到当地人聚众起义,李渊立即领兵出击,一人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发,发发命中。敌人见到如此神射,惊为天人,纷纷溃逃。

不管李渊如何努力镇压,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蔓延全国。隋炀帝生性多疑,此时更是因为猜忌而滥杀功臣。李渊不断立下功劳,官位也步步高升,但他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引起隋炀帝的疑心。

617年,李渊正式担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成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有一次,他的副将在抵御突厥的战斗中失败,隋炀帝下令抓捕李渊、斩杀副将,不久又下令赦免二人。李渊受此惊吓,加速了反隋的准备。

紧接着,李渊的部下刘武周发动叛乱,隋炀帝闻讯大怒,决定抓捕李渊治罪,李渊十分惊恐,但隋炀帝再次赦免了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早就嗅出了危机,极力劝谏他起兵。同时,他的心腹们也纷纷建言,李渊这才下定决心。

李渊以征讨刘武周为由,公开招兵买马。两位太原城副留守是隋炀帝的亲信,见此情形,认定李渊要谋反。两人借口天旱,定计邀请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准备趁机杀了他们。李渊提前知道了阴谋,先发制人,以勾结突厥的罪名将两人抓捕。两天后,突厥大军果然前来进攻,李渊便将两人斩首,正式起兵。

起兵后,李渊派使者联合突厥,得到了突厥可汗的支持,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远近百姓纷纷归附,实力再次扩充。

李渊率军南下,准备夺取关中之地,然后直取京城长安。隋军守将宋老生带领几万精锐,驻扎在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阻击李渊。而天公此时也不作美,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士卒疲劳,军队断粮。

李渊心生犹豫,准备撤军,李世民见父亲如此优柔寡断,力主进军,认为如果军心动摇,后果不堪设想。李渊醒悟,终于决定继续进军。后来雨过天晴,李渊指挥军队一鼓作气斩杀宋老生,拿下霍邑。

起兵仅仅五个月之后,唐军便攻占了长安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自任相国。又过了五个月,隋炀帝在南方被杀,李渊趁机迫使杨侑下诏禅位,在长安称帝,国号唐,史称唐高祖。

李渊虽然称帝,但全国仍然是群雄割据的形势。为尽早统一全国,他制定了稳固关中、扫荡北方、收取南方的战略方针,派遣三个儿子频频出征,逐步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力。

在此过程中,秦王李世民战功最大,声望不断提高,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感到危机重重。624年,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准备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提前获悉了阴谋,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将两人射杀。李渊见三个儿子仅存秦王,且秦王大势已成,于是下诏册立他为太子,自己退位当太上皇。

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于长安大安宫,享年七十岁。高祖的姨父是隋文帝,表弟是隋炀帝,儿子是唐太宗,基于前后几位帝王的大名鼎鼎,他作为唐朝的开国之君,不仅没什么知名度,就连他的能力和功业,都被大大低估而显得那么中庸,那么平凡。

太宗本纪

       李世民(598—649年),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二十三年。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死后庙号太宗。

千古一帝“天可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四岁那年,有人给他算命,说他有“龙凤之姿,将来一定可以济世安民”,所以高祖给他取名“世民”。

李世民少年勇武,聪明异常。当时,突厥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常常袭扰隋朝边地。615年,隋炀帝北巡,被闻机而动的突厥骑兵包围在雁门关,只好号令天下兵马前来救援。

十八岁的李世民也在救援队伍当中,他对主将说:“现在是敌众我寡,我们肯定不是突厥骑兵的对手。我们只能大张旗鼓,让军旗连绵数十里,令突厥人以为我们大军云集,才能吓走他们。”主将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可汗果然以为隋军的大队人马到了,便撤军逃跑。李世民一举成名。

隋炀帝大兴土木,兴建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挖掘运河,又屡次征伐高丽(lí)失败,导致民不聊生,起义军四起,隋王朝风雨飘摇。李世民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果断劝高祖起兵。

起兵之后,李世民亲自带兵,独当一面。他精选了三千五百名士兵,都穿黑衣黑甲,叫作“玄甲兵”。每次作战的时候,李世民都身先士卒,带领着玄甲兵像一阵黑色旋风冲进敌阵,把敌人冲得东倒西歪,身后的大军趁机掩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李世民先后带兵战胜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等割据势力,消灭了北方各地的军阀。618年,高祖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时,中原地区只剩下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割据势力,平定他们的重任又落在了李世民身上。李世民先是击败王世充,把他的部队团团包围在洛阳城中。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带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

唐军将领担心遭到这两股力量的夹击,都劝说李世民退兵。不料李世民轻松地说:“正好把这两股力量一起消灭,省得我还要劳军远征!”大家听完之后目瞪口呆。

李世民先是引兵回到虎牢关,等到窦建德的军队到来之后,高踞不出。直到窦建德的军队开始懈怠,李世民才带着玄甲兵开关出战,直扑敌营。在他的身后,唐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等人也都紧紧跟随。

很快,李世民突入窦建德军营的阵后,竖起了唐军的旗帜。窦建德的士兵纷纷投降,窦建德也被俘虏。洛阳城中的王世充看到这种情况,吓得心惊胆寒,只好献城投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

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李世民被唐高祖封为“天策上将”,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恨。他担心李世民会夺走自己的位子,于是联合三弟李元吉,准备一起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提前得知了消息,预先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没有办法,只好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到了第二年,干脆把帝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之后,重用人才。他有两个宰相,一个是房玄龄,谋略过人;一个是杜如晦,善于决断,这两个人被称为“房谋杜断”。还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就是魏征。

魏征向来铁骨铮铮,敢于当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先后有两百次之多。有时候,唐太宗被魏征给指责得非常恼火,恨不得马上杀死魏征。但到了第二天,他的恼火却又烟消云散,再次喜笑颜开地听从魏征的建议。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惋惜,说道:“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历代的兴衰;把人比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在治理国家上,唐太宗采用三省六部制,恢复均田制,沿用隋朝的科举制,轻徭薄赋,提倡节俭,鼓励生产。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家强大,百姓富庶。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guàn)”,后世把这个时期叫作“贞观之治”,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不过,草原霸主突厥还经常袭扰唐朝的边境。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带兵十万,分道进击。第二年,击破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煊(xuān)赫一时的东突厥灭亡。646年,太宗又派兵击败薛延陀部。

太宗认为“胡越中华是一家”,爱护这些少数民族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采用怀柔政策来治理他们。回纥、拔野古、同罗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都心悦诚服,自称为“唐民”,给太宗奉上了尊号“天可汗”,就是天下所有人至高无上的可汗。641年,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649年,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千古一帝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成为后世帝王的榜样。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