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经养年——赵之谦友朋及文献作品

 耕夫的图书馆 2024-04-1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 餐经养年·

赵之谦一生颠沛流离,从绍兴、杭州到温州、福州、黄岩、进京赶考,三次会试不第。在他的一生中,结识了一批友朋同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既有患难之交,如缪梓、丁文蔚、江湜、陈宝善、胡澍、魏锡曾等,他们倾囊互助,共渡时艰;又有金石之交,如沈树镛、温元长、刘喜海、刘铨福、王懿荣、李文田、潘祖荫等,他们一起寻碑访帖,稽考辨难;还有文字之交,如胡培系、谭献、曹籀、戴望、刘焞、方鼎锐、郭钟岳、钱国珍、鲍康、许增、董沛、张鸣珂、程秉钊、唐仁寿等,他们同气相求,上下议论。在赵之谦避难温闽、任职赣中期间,傅以礼、邵燮元、孙憙、宗源瀚、刘坤一等,援手施济,帮助赵之谦排难解忧。此外,赵之谦还收钱式、朱志复、魏本存、韩佛生等为弟子,奖掖后学,不遗余力。赵之谦与这些师友之间,皆有文字往还,悲哀愁苦之衷,愤激放浪之态,析疑赏奇之乐,悉留存于尺牍之中,一百多年后,读来仍令人动容不已。

赵之谦虽以艺名传世,但他一生却醉心于学术,苦求于仕途,著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悲盦居士诗賸》《悲盦居士文存》《补寰宇访碑录》《勇卢閒诘》《六朝别字记》《章安杂说》《悲盦賸墨》《二金蜨堂印存》《张忠烈公年谱》。编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等。这次展览展出有关赵之谦的一些生平文献,旨在让大家了解其在艺术之外,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01

胡澍

胡澍(1825—1872),字荄甫、甘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胡澍以古学受知于督学季芝昌,补诸生。咸丰九年(1859)登举人第,与赵之谦一同从学缪梓,二人在其幕府中结下深厚友谊。咸丰十年(1860),胡澍携眷逃到绍兴,与赵之谦比邻而居,两人“乱离得欢喜,团聚从患难。寄居于我室,谈笑恒彻旦。僦屋更比邻,酒食互相唤”。同年八月,太平军兵临杭城,胡澍携眷准备返家时与赵氏失去联系。直至次年夏天,赵之谦在温州收到了胡澍的来信,喜出望外,马上作诗成六百字向胡澍报告近况以及对他的思念与牵挂。同治元年(1862)底,赵由温州北上,与胡澍、沈树镛、魏锡曾相聚于北京,旦夕相从,其乐融融。两人会试均落第,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图片

篆书 悌堂横幅 西泠印社

02

李文田

李文田(1834-1895年),字仲约,号芍农,广东广州府顺德人,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书法家和藏书家。李文田于咸丰九年(1859)殿试中得探花,最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同治九年(1870)任江西学政。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南昌觅得《西岳华山庙碑》本(一说宋拓,一说元拓),请赵之谦“补摹阙叶九十六字”,“越一年重治成”,又请赵之谦题记,此即为“顺德本”,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目前“顺德本”前有赵、李题记各一,从书迹上看,李文田在运笔上似受到赵氏的不少影响。

图片

楷书 澄波炼石联 浙江省博物馆藏

03

潘祖荫

潘祖荫(1830—1890年),字伯寅,号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作为晚清重臣,其政绩素来不被人道及,唯其庋藏之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宋椠元版,称甲士林,闻名古今。赵之谦约于同治三年(1864)在北京参加会试时结识潘祖荫。潘氏很赏识赵之谦的才华,他在给《悲盫居士诗剩》题词中曰:“大集捧读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觉二百年来无此手也。”此话恐非一般应酬之语。在刻书方面,潘祖荫也常常帮助赵之谦,使他在京城得以完成两部著作,二人同气相求,成为金石挚友。此外,潘氏所用印章,几乎都出自赵氏之手,前后计有12方,皆与藏书有关。始自同治三年(1864)二月,终于光绪八年(1882)。潘祖荫曾在赵之谦最困难时,数次慷慨解囊,资助赵氏解燃眉之急,对他有知遇之恩。赵之谦自赴江西任职后,封刀不刻印十余年,破例为潘祖荫刻“赐兰堂”朱文印,款识“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为潘大司寇纪皇太后特颁天藻,以志殊荣,敬勒斯石。之谦。”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方印章,可见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交情与友谊。

图片

行书 宠梅剪水联 西泠印社

04

丁文蔚

丁文蔚(1827-1890年),字豹卿,号韵琴,又号蓝叔。浙江萧山人,清代书画家。官福建长乐知县。工诗,善书,画花卉师白阳(陈淳)、南田(恽寿平)两家,秀雅古逸。篆、隶深得汉人古拙之趣。又善刻竹,亦工诗,家有大碧山馆,一时名士常与往还。赵之谦于温州府学与丁文蔚相识,二人都倾心金石,很快成为挚友,两位老友在乱世之中,相聚于东海之滨,一起探讨书画文字,后来二人还合制“三生石上赠答之墨”,交情定是匪浅。光绪十六年(1890)丁文蔚逝世,终年64岁。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左右滑动)

梅花图横幅 同治四年(1865) 浙江省博物馆

05

江湜

江湜(1818-1866年),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中国近代诗人。先后入济南、福建学政幕。咸丰七年(1857),官从九品候补浙江县丞。江湜酷爱读书,甚至因读书而放弃“举业”,赵之谦早在缪梓幕府就闻其大名,但直到他避乱永嘉,二人才第一次碰面。两人一见如故,旦夕相见,成为了莫逆之交《章安杂说》的成书即有赖于二人的“上下议论,互有弃取”。赵之谦的《瓯中物产卷》即赠予江湜,可见其情投意合,颇为相得。江湜、赵之谦、丁文蔚三人都以金石书画擅名江浙,同聚温州,诗文唱酬,交往密切,以兄弟相称,时称“东瓯三叔”,传为佳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左右滑动)

行书 节录董其昌《跋徐浩注巨川告身》手卷 同治三年(1864)

浙江省博物馆

06

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善书画,尤精篆刻。印作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有评:“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赵之谦虽然与吴让之素未谋面,但对其评价非常高:“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而他与吴让之的论辩,也让《赵之谦印稿序》和《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成为清代篆刻史的名篇。

图片

隶书 惩忿窒慾横批 浙江省博物馆

07

沈景修

沈景修 (1835-1899年),字蒙叔,一作梦粟,号蒙庐、汲民,又号蒲寮子,晚号寒柯,别署颇罗居士、阿蒙、蒙老等。秀水(今嘉兴)人,居闻湖(今嘉兴王江泾),兵乱后卜居江苏盛泽。顾佩英夫。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乡闱屡荐不售,援例为教谕,历署宁波、萧山、分水、寿昌等地。善诗词杂文,尤工书,俯仰古法,从衡正曹,真行入古,得杨少师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悲盦。有声于时,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合作较多。

图片

花卉纨扇册页 同治七年(1868) 浙江省博物馆

08

沈树镛

沈树镛(1832—1873年),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清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咸丰九年(1859)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同治二年(1863)获得宋拓《熹平石经》,有尚书盘庚篇五行,论语为政篇八行,尧曰篇四行共127字。名流翁方纲、毕秋帆、王念孙等均有跋语。沈树镛得后不久,又获孙承泽研山斋藏《熹平石刻》残字。遂将其书斋命名曰“汉石经室”(即今黄炎培故居)。沈树镛著有《汉石经室丛刻目录》《汉石经室跋尾》,与赵之谦合编《续寰宇访碑记》。

图片

沈树镛手札册页 浙江省博物馆

09

汪亮钧

生卒年不详,曾任镇江府训导。但让他得以扬名的并非官职或政绩,而是凭借其膝下四子。四子皆出任知府,故也被后世誉为“汪府四子”。

图片

楷书扇面 浙江省博物馆

10

魏锡曾

魏锡曾(1828—1881年),字稼孙,斋号有鉴古堂、绩语堂、非见斋等。魏锡曾仕途失意,一生倾心笔砚,借金石典籍自娱。魏氏印章收藏甚富,经眼更是不知其数,可见他于印学倾心之深。魏锡曾对赵之谦早就慕名已久,一直很想拜会,直到避乱闽中,赵之谦与魏锡曾才相识,而后成了知己。两人志趣相投,结为挚友。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互为知音,始终不渝。尤其是当赵之谦处于流离艰难的岁月,魏锡曾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 与物质资助。在京时,赵之谦致信沈树镛,提及魏锡曾,认为:“其人纯挚而固执不能劝。”亦曾言:“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巧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赵之谦前后给魏锡曾作了不少书画作品,诗作酬唱六首,刻印 30 来方,皆为精品,与其自用印数量相当。自结识赵氏后,魏锡曾即开始为赵汇集印稿钞诗,辑成《二金蝶堂印谱》,赵之谦题端曰:稼孙多事。稼孙竭半载心力,为我集印稿、钞诗,搜散弃文字,比于掩骼埋胔,意则厚矣。魏锡曾为赵之谦辑集印谱、诗文,赵之谦则为其作书画、刻印等,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赵之谦的艺术生涯而言,魏锡曾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但是学术上的知己,在生活上也给赵之谦提供了很大帮助。

图片

魏锡曾致延年札册页故宫博物院

11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年),名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击庐、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等。吴昌硕少时喜刻印,得其父指点;青年时曾四处避战乱,在务农的同时,读书习印,钻研书法;往来于江浙、上海等地,结交文人、画家,临摹书法名画。后定居上海,与叶为铭、丁仁、王提等人发起西冷印社,被推为社长。吴昌硕工诗词,善书法、绘画,精篆刻,其画擅花卉,间作山水,曾得任颐指点,并师法赵之谦、徐渭、朱套、扬州八怪诸家,以篆书和草书笔法画梅、藤、竹、菊、石等,笔墨老辣,苍劲深厚,富有金石气,设色浓艳鲜丽,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对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其书法、篆刻亦有很高成就。

图片

花卉扇面 1920年 浙江省博物馆

12

张鸣珂

张鸣珂(1829-1908年),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又号寒松老人。浙江嘉兴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新建知县,任满告归养。复出为德化、德兴知县。官至义宁知州。以事罢官。晚以鬻文鬻书为生。其文华而不诡,质而弥文。张鸣珂是赵之谦在江西为数不多的挚友,无论是生活还是编修通志上都给予了赵氏很大的帮助。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人言撝叔盛气难近,其实遇名实相副者,亦虚怀相接。”将赵之谦对好友平易近人的一面展现给世人。赵之谦下世后,张鸣珂为其挽一联:“西汉文章,北朝书法;南城仙吏,东浙通人。”对赵之谦甚为赞誉。赵之谦曾为张鸣珂作“寒松阁”隶书额,款题“公束五兄年大人属书。弟赵之谦。”以及作《梅花芜菁图》团扇,款题“戏用冬心画意成二种,为公之束仁兄同年。以沰墨点花,盖取黄鹤山樵法也。㧑叔记。”可见二人亲密无间。

图片

行书一生百家联 光绪三十四年(1908)浙江省博物馆藏

13

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 ,字正孺,一字廉生、莲生,晚署直庐花衣、养泉居士、养潜先生。登州府福山县( 今烟台市福山区) 人。光绪六年(1880) 考中庚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授国子监祭酒,官至侍读。自幼酷嗜金石文字,收藏金石碑刻,精于铭文考订,光绪十五年(1899),他从龙骨中发现有字龟甲,鉴定为古代文物,大量购藏并加以研究。赵之谦长王懿荣16岁,二人皆酷嗜金石,因科举考试的机缘相识于京师,并以寻访金石、收藏古籍、互通信札等方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氏在《南北朝存石目·叙例》也谈及赵之谦和他共同关注《杨举祠碑》。后王懿荣将著作寄与赵之谦,赵氏略事修改并题写书名。可见二人因金石收藏的共同志趣从而相互引为知己。

图片

王懿荣致黄绍箕札 温州博物馆

供稿:朱超恒

责编:公共拓展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