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结构

 古建秦 2024-04-14 发布于重庆

外檐装修是指直接与室外接触的门、窗、楣子、坐凳和栏杆等,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在用材断面、雕镂、花饰、做工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较为坚固、粗壮。其中的门和窗又是房屋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兼可采光、通风,门还用来交通内外。

一、门

1.宋《营造法式》时期的门《营造法式》所列门有外门与内门之分:外门含乌头门、版门4(板门)、软门三种;内门则仅有格子门一种。这几类门从构造上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版门,以实心木板拼合而成;另一类是格子门,门扇上部为镂空花格,下部为木板;还有一类为乌头门,这种门虽然门扇上部也为空格,下部为木板,但均为双扇,两旁带有挟门柱。从功能上看,版门使用范围最广,最大的可作城门,中等可作为建筑群入口的门殿及大殿之门,小型的可作为厅、堂之门。格子门只限于作为殿、堂或厅堂之门。乌头门只作为建筑群之门,安装在建筑群的围墙上。

(1)乌头门 乌头门又名乌头绰楔门,俗称棂星门,位于住宅、祠庙正门之前,是一种安置于围墙上的门,高8~22 尺,广与高尺寸相等。若高15 尺以上则广可减少1/5。门的形式简单,两旁有两根木柱,称挟门柱,柱断面为方形,柱高为门高的1.8 倍,下部栽入地下,上部套瓦筒用以防雨水腐蚀,用墨染黑,故称“乌头”。两柱间装两扇门,每扇上下有一腰串分中,腰串以上做空棂,腰串以下有腰华版、障水版、镯脚版,其间也有横向的“串”作分割。腰华版及镯脚版表面常常雕有花纹,障水版多用牙头护缝(压障水版接缝处的板条)装饰。空棂做直棂式,中间加一条或两条承棂串,直棂背后有“左右结角,当心绞口”的罗文楅(bī),以防止门的变形。门上有额枋联系两柱,门限(地栿版)为活动式,必要时可抽去,以通车马。地栿版由立柣(zhì)与卧柣夹持定位。同时为防止门在整体上前后歪闪,于两挟门柱前后各施戗柱两根。

乌头门构造详见图7-1。

图片

图7-1。

(2)版门 版门是一种用木板实拼而成的门,高在7~24 尺之间,分为单扇版门、双扇版门和多扇版门。双扇者其高宽比为1∶1 或1∶0.8,即“广与高方”,“如减广者不得过五分之一”。单扇版门,只限于7 尺高的小门。版门的构造特点是门扇中的拼板“身口版”用横木“楅”串连,并有暗榫——“劄(zh) ”及“透栓”从木版中间穿透。每扇两侧有较拼板更厚的边框即肘版、副肘版。版门除门扇之外还有门框,上框为额,下框为地栿,两侧门框为立颊,为了固定门扇,在额的背后有鸡栖木,两端开圆孔,以容上部门轴,下部门轴则立于石门砧上。门的大小不同,固定门扇的构件也有所区别。7 尺小门,门上不需用通长的鸡栖木,下部也不做石门砧,上下只用一块短木“伏兔”即可。而高12 尺以上的大门,为防止木门轴磨损,上下套“铁筒子”,下部石砧成凸起的半圆球,称为“鹅台石砧”,使之与铁筒子匹配。高20 尺以上的门,对门轴上下需做进一步处理,上部门轴安铁锏,鸡栖木承门轴的圆孔内安铁钏,下部门轴安铁靴臼,石地栿门砧安铁鹅台,铁靴臼套在铁鹅台上。经过这样的处理,在开关门扇时,利用铁构件相互摩擦,使门轴得到保护。门板常用铁钉钉于楅上,板上用木材旋成馒头状的“浮沤”(清代称门钉)予以装饰。同时为了将双扇版门关闭还有搕锁柱、伏兔手栓、门关等构件附于门背面。

版门构造详见图7-2。

图片

图7-2

(3)软门 也是一种拼板木门,宋《营造法式》中分为两种形制:门扇带有边框,中部设有单腰串或双腰串,上下用薄木板填心,前后加设 “牙头”护缝,称为牙头护缝软门,详见图7-3;门扇用竖向木板拼成,拼缝处加通长的压条,背后用楅固定,称合版软门,详见图7-4。宋代软门多用作大门。牙头护缝软门高6~16尺,合板软门高8~13尺,在正立面上,高与广相同,或者高度为广的五分之四。门的固定方式与关闭方式同版门。

图片

图片

图7-3 牙头护缝软门

(4)格子门 因门的上部有供采光的格子而得名。在当时算是一种较精致的门,依建筑开间宽窄,分成四扇或六扇,总高度在6~12 尺。每扇依周边的桯(tīng)及身内横向的腰串构成扇框,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占2/3,做格眼,下部占1/3,嵌入障水版,中部很窄,在相距很近的腰串间嵌入窄版,名腰华版,兼加固措施。格眼周边另有子桯为框,可整体安装于门桯形成的扇框上。从相关文献资料及现存的早期建筑格子门实物看,宋代习用“四抹”(上下桯及腰串),格子门的高宽比,宋元时期约为2∶1或不足3∶1。与清代的瘦高型槅扇大相径庭。

格子门的边框——桯的线脚有6 种,从繁到简,供不同等级的建筑物使用,详见图7-5。构成格眼的“条桱”(及棂子)也有繁简不同的式样,详见图7-6。格眼部分《营造法式》记有“四斜毬纹”“四斜毬纹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两明格子”等,这是常用的形式,实物中却丰富很多,仅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建弥陀殿格子门,其花纹式样就有15 种之多,详见图7-7。

图片

图7-5 “桯”断面构造

1—四混中心出双线;入混出单线(或混内不出线);2—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或单混出单线);3—通混出双线(或单线);4—通混压边线;5—素通混;6—方直破瓣

图片

图7-6 “条桱”断面构造

—四混绞双线;2—通混压边线,心内绞双线;3—丽口绞瓣双混;4—一混四撺尖;5—平出线;6—方绞眼

图片

图7-7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格子门大样(部分)

毬纹格子的毬纹直径依门扇宽度在3~6 寸间调整,毬纹所形成的花瓣皆应做成双数,以保证四角皆有一瓣入角。对于毬纹表面可加装饰性线脚,即“上出条桱”,断面形式为“四混出双线或单线”,详见图7-8。

图片

图7-8 毬纹格子门

《营造法式》所记四直方格眼的格子做法较简单,但对构成格眼的条桱本身断面形式有所修饰,分为七个等级:一是四混绞双线(或单线);二是通混压边线,心内绞双线(或单线);三是丽口绞瓣双混(或单混出线);四是丽口素绞瓣;五是一混四撺尖;六是平出线;七是方绞眼。“条桱”断面构造详见图7-6。

两明格子门即有里外双重格眼、腰华版和障水版,并用双层纸被覆,桯和腰串的厚度则增加至足以容纳双层结构。这种门的防寒性能较好,适用于冬天保暖要求高的房屋。

格子门的重量较轻,其门另设搏肘附于边桯上作为转轴。关门后不用横向的卧关(及门闩)而用拨掭或立掭。门上、下轴承也不用鸡栖木与门砧,而用小构件伏兔。门的启闭方式,从《营造法式》格子门额限图来看,四扇门中,两旁二扇是固定的,但必要时可以卸去,中间两扇可启闭。《营造法式》卷七规定:“桯四角外上下各出卯长一寸五分,并为定法”。这些出卯,对门框的榫卯结合也有一定好处。门关闭时的锁定方式有两种:直卯拨掭与麗(丽的繁体,同“立”)卯插栓。

格子门额限详见图7-9,格子门锁定方式详见图7-10 和图7-11,麗卯插栓大样详见图7-12。

图片

图7-9 格子门额限图

图片

图7-10

图片

图7-11

图片

图7-12 麗卯插栓大样

2.明清时期的门

明清时期的门,按构造方法主要分为板门和槅扇门两种。板门是用木板实拼而成的门,用作宫殿、庙宇、府第的大门及民居的外门等,有对外防范的要求。槅扇是木装修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所有棂花、花纹式样灵活多样且繁简不同,在安排上虚实结合,十分精巧细致,是木工工艺高度发展的产品。

(1)板门 清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板门,依构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榻门、棋盘门(又名攒边门)、撒带门、屏门四种。板门的种类详见图7-13。

图片

图7-13 板门的种类

①实榻门。实榻门的构造是依木门所在的位置确定。

a. 安装在城门洞内的实榻木门,在《工程做法则例》中没有做法要求。在城门洞内安装的实榻木门扇往往都是由厚木板拼成的,门框和上下槛多是由石材制作的,连楹是金属制品,多是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门轴套和门枕石上的轴椀都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成。

b.安装在屋宇门座内的实榻木门,构造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槛框部分,二是门扇部分,三是连接部分。槛框部分包括水平向的上、中、下槛,竖向的抱框和门框,以及在槛框之间空当处填塞的余塞板和门头板(走马板)等。门扇部分由厚板采用龙凤榫或企口榫、穿带连接成整体。连接部分主要包括连楹、门簪、门枕石等构件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门扇上下肘位,保证开启顺畅。

实榻门构造详见图7-14。

图片

图7-14 实榻门构造

门的各构件规格尺寸,以门所在位置的柱径为基数进行计算。如门安装在檐柱上时,门及框料等的各项尺寸,以檐柱径进行推算。如安装在金柱上时,则以金柱径为依据推算门及框料的尺寸。表7-2是以《工程做法则例》卷四十一为主,《营造算例》作为补充,列出的各构件高、厚、宽的比例关系。

图片

表7-2 实榻门构件比例 单位:柱径

注:1. 凡注※是根据测量尺寸推算出来的,仅供参考。

2. 表中的H 为门口净高,B 为门口净宽,其尺寸依门光尺确定。

传统建筑中在设计“门”时,最重要的是确定门口尺寸。古代人认为门的尺寸有吉凶之说,在确定门口时,使用专用的门尺,即通常所说的门光尺,也叫八字尺,是古代建筑设计“门”的专用尺。一门尺等于1.44 营造尺,全尺分作八寸,每寸分档,标注吉凶。吉字用红色字标注,凶字用黑色字标注。设计时选用吉字各档定门口高宽尺寸,以达到取吉避凶之目的。

实榻门的门扇用厚木板拼合而成,板与板之间做企口缝或龙凤榫,板中穿带的方法有穿明带与穿暗带两种。门上的金属配件有五种,详见图7-15。

图片

图7-15 实榻门金属配件图

a. 门钉。按等级规定或九路,或七路,或五路,钉于实榻门正面,有加固门板与穿带的结构作用、表现建筑等级和装饰作用。《工程做法则例》卷五十规定:“凡门钉以门扇除里大边一根之宽定圆径高大。如用钉九路者,每钉径若干,空档照每钉之径空一分。如用钉七路者,每钉径若干,空档照每钉之径空一分二厘。如用钉五路者,每钉径若干,空档照每钉之径空二分。门钉之高与径同。”

b. 鈶钑兽面。即铺首,安装于宫门正面,为铜质面叶贴金造,形如雄狮,凶猛而威武,大门上安装铺首,象征天子的尊贵和威严。兽面直径为门钉直径的2 倍,每个兽面带仰月千年铞一份。

c. 包叶。在门的四角用金属薄板包裹,普通的木门用铁板,宫殿中多用铜板贴金或鎏金。每扇门用四块,用小泡头铜钉钉在大门上下边,包叶宽约为门钉径的4 倍。大门包叶有防止门板散落及装饰的功能。

d. 寿山福海。它是安装于实榻门上下门轴的旋转枢纽构件,是套筒、护口及踩钉、海窝的总称,用于上面称为寿山,用于下面称为福海。通常为铁质。

e. 门闩倒环。木门闩的两端要用铁板包裹,以达到耐磨的目的,放置木栓的铁倒环和扣铞等。

f. 安装在室内的实榻木门。这类门只有上槛、下槛、门框和门扇。门的金属饰件只有包角叶和门钹,比较简单。

②棋盘门。棋盘门又称攒边门,即门的四周边框采取攒边,当中门心装板,板后穿带的做法,包括墙门、屋宇大门、房门等。屋宇门往往做成余塞门,由下槛、上槛、抱框、门框、门簪和连楹等构件组成。墙门或房门比较简单,往往只有下槛、上槛、门框、连楹、门枕石等。棋盘门的尺寸,也是按门口尺寸定。在封建社会,门口尺寸的确定,既受封建等级制度约束,又受封建迷信观念制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棋盘门与实榻门相同,也是贴附在槛框内侧安装的,其上下及两侧掩缝之留法略同实榻门,由于攒边门一般体量较小,所以掩缝的大小一般在2.5cm 左右。门扇大者,掩缝尺寸也应随之加大。

棋盘门主要是由外框、门心板、穿带三部分组成。外框分为里、外大边及上、下抹头。

这种门的门心板与外框一般都是平的,但也有门心板略凹于外框的做法。制作门时,按门扇大小及边框尺寸画线,首先将门心板用穿带攒在一起,穿带两端做出透榫,在门边对应位置凿眼。门边四框的榫卯,做大割角透榫,榫卯做好后,将门心板和边框一起安装成活。棋盘门各构件规格尺寸参见表7-3。

图片

表7-3 棋盘门(攒边门)各构件规格尺寸

为便于门扇的开闭,一般在正面安装有门钹,门钹为铜制件,六角形,其直径同门边宽,上带纽头圈子。门轴上也装寿山福海。

棋盘门构造详见图7-16。

图片

图片

图7-16 棋盘门构造

③撒带门。所谓撒带门,是门扇一侧有门边(大边),而另一侧没有门边的门。这种门上由于所穿的带均撒着头,故称撒带门。撒带门一般用作街门或屋门。

撒带门的高、宽尺寸计算同棋盘门,只是门边设在有门轴的一侧。这种门的做法是:用穿带将木板及一侧的门边贯穿起来,上下不使用抹头。穿带使用明带做法,一端做成榫头(连接门边),一端做成撒头,可用一根纵向压带连接。撒带门构造详见图7-17。

图片

图7-17 撒带门构造

④屏门。屏门,也称镜面门,又分为单面和双面屏门两种。屏门采用一寸半厚(约5cm)木板作为门面板,用穿带拼板。这种门多用在垂花门后檐柱间,做单面走廊中的通道门,或用在室内的后金柱间起到屏风作用,也可用在木影壁门上。门扇有四扇与六扇。屏门没有门边门轴,为固定门板不使散落,上下两端要贯装横带,称为拍抹头。屏门除门扇外,还有下槛、上槛和门框等主要木构件,以及鹅项、转轴、插销、铁闩和门环等金属构件。屏门构造详见图7-18。

图片

图7-18 屏门构造

(2)槅扇门 槅扇门,宋代称“格子门”。由外框架、槅扇心、裙板及绦环板组成。外框是槅扇的骨架,长宽比为4∶1 或3∶1。槅扇心是安装于外框内部的仔屉,主要用做采光,在槅心上一般糊纸或糊纱。裙板是安装在外框下部的隔板,有的槅扇不用裙板而全用格心,谓之落地明造。绦环板(宋称腰华版)是安装在相邻两根抹头之间的小块隔板。

槅扇门构造详见图7-19。

图片

图7-19 清官式棂花槅扇门构造

槅扇门可以四扇、六扇或八扇组成,视开间或进深大小而定。槅扇门中间的两扇是一对开扇,总共四扇时,两旁各有一单开扇;六扇时,则两旁各有一对开扇。槅扇门可以安装在檐柱上,称为“檐里安装”,也可以安装在金柱上,称为“金柱安装”。安装在檐柱上时,除槅扇外应有下槛、上槛、抱框;安装在金柱上时,除了这些外,还要有中槛、短抱框、间柱、横披窗等。

帘架及横披详见图7-20。

图片

图7-20 帘架及横披

槅扇门中的各类槛框构件的尺寸,可根据木板门所在柱径的尺寸推算,在此不再重述。槅扇门扇的构造有:边梃、抹头、槅扇心、裙板、绦环板等构件。各构件的尺寸、比例关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四十一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见表7-4。

图片

表7-4 槅扇门构件尺寸比例

注:D为柱径;H 为槅扇总高;n 为抹头数量和绦环板数量;B 为门口净宽。

因槅扇的高矮不同,横向使用抹头的数量也不一样,有六抹(即六根横抹头,下同)、五抹、四抹,以及三抹、二抹等数种,以功能及体量大小而异。通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大体量建筑的槅扇,多采用六抹、五抹两种,这不仅仅是为显示帝王建筑的威严豪华,更是坚固的需要。四抹槅扇多见于一般寺院和体量较小的建筑,三抹槅扇多见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少见。有些宅院花园的花厅及轩、榭一类建筑,常做落地明槅扇,这种槅扇一般采取三抹及二抹的形式,下面不安装裙板。

槅扇的缺点是门扇体量大,开启不便,扇与扇之间分缝大,不利于保温。因此常在槅扇外侧加装有帘架和帘架风门。一般殿堂中加装帘架,居室中加装帘架风门,详见图7-20。帘架主要由边梃、抹头、横披、楣子、腿子、风门、风门门槛等组成,宽为两扇槅扇之宽外加边梃看面一份,高同槅扇,立边上下加出长度,用铁制帘架掐子安装在横槛上。帘架各构件的截面尺寸与槅扇相同或稍小。用于居室的风门、帘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固定帘架立边的木质栓斗上面做出雕饰,通常上刻荷花,下刻荷叶,称为莲花栓斗和荷叶墩,详见图7-21。

图片

图7-21 风门、横披窗、楹子、栓斗、荷叶墩

槅扇门中最富于变化的是槅扇心(心屉)部分,图案变化繁多。北方图案较朴素,有直棂、步步锦、灯笼锦等。宫廷中多用三交六椀、双交四椀菱花或古老钱等。南方图案则十分灵活,有万川、回纹、冰纹、六角套叠、井字嵌棂花等式。而且复杂者其棂条还分为粗细两套,棂条端部做出夔龙钩式装饰,称夔式。棂条之间尚加用许多结子、卡子等,有工字、卧蚕、方胜、蝙蝠、团云等。在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等木雕发达地区还用整块木板精雕细刻,组成套叠的龙凤、花鸟图案,实际成为一件雕刻美术品。

槅扇心屉样式详见图7-22。

图片

图7-22 槅扇心屉样式(部分)

清代槅扇门的裙板、绦环板部位亦经过重点装饰,一般皆有雕刻,如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福捧寿、云龙、云凤等,在南方还可雕出四季花卉、人物故事等标题化图案。

槅扇门的金属构件有:菱花钉,钉在每一菱花心上;寿山福海,即在槅扇门轴上、下两端镶安的铜件;面叶,即“用云龙鈶钑双拐角叶、双人字叶、看叶,内看叶一块,带钩花钮圈子一副”,不用拐角人字等面叶时,“单用云头梭叶一块,或单用素梭叶一块,俱各带钮头圈子”,还有钉面页的小泡钉、帘架卡子、门环、门钮等。

槅扇门金属构件及槅扇形式详见图7-23。

图片

图7-23 槅扇门金属构件及槅扇形式

二、窗

建筑物中设置窗,是起源于穴居和半穴居。那时的窗是设在屋顶上的。《说文解字》中说:“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窗在屋顶上是为排气、通风的。牖在墙上,主要用于采光的。古代的窗、牖是有区别的,而今窗牖不分,且统称为窗。

1.宋《营造法式》时期的窗

《营造法式》中记载之窗有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水纹窗)、阑槛钩窗等,从功能上看,可分为“高窗”和“看窗”两类,睒电窗与水纹窗多施于墙壁高处,但也可做看窗。从构造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启闭的棂条窗;另一类是可启闭的阑槛钩窗。其中阑槛钩窗主要用于阁楼上,可以临窗倚坐,浏览窗外风光。阑槛钩窗在宋画《雪霁江行图》《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江船上可以看到,但在宋代建筑中尚未发现实物遗存。明清江南园林及民居中的“美人靠”“飞来椅”则是这种窗的传承。

(1)棂条窗 棂条窗有三种:一种是“破子棂窗”,即将方木条依断面斜角一剖为二成两根三角木条做窗棂,三角形底边一面向内,可供糊纸,窗高4~8 尺,窗宽需用棂条数来推算,棂档以空一寸为定法,但棂条宽厚随窗高变化,每间广一丈用十七棂,广加一尺则加二棂,破子棂窗窗棂插入上、下子桯,左右为立颊,其外为额及腰串,详见图7-24(a);另一种是“版棂窗”,即用板条做棂子,内外两侧均为平面,详见图7-24(b);还有一种是将棂条做成曲线或水平向波浪形,由于棂条的弯曲,人在走动时向外望可见光线闪动的效果,故称为“睒电窗”或“水纹窗”,施于殿堂后壁之上或佛殿壁山高处,也可以装在平常高度上作看窗,详见图7-25。

图片

图片

图7-25 睒电窗及水纹窗

(2)阑槛钩窗 是一种通间安置的带钩阑的大窗,类似江南清代流行的长窗,窗的下部有一段低矮的窗下墙,上覆木板,称为槛面。《营造法式》规定槛面高一尺八寸至二尺,槛面之上设钩窗,窗高五尺至八尺,阑槛钩窗总高七尺至一丈。窗宽则随开间,每间分成三扇,每扇窗做成四直方格眼形式。此外在槛面之上、窗之外有一矮钩阑,寻杖由托柱、鹅项承托,鹅项端用云栱纹来装饰。槛面以下、地栿以上,装障水版。钩窗做活扇,可推开,供人坐于槛面板上,凭栏眺望,也可关闭,用通长的“卧关”自室内锁住。宋画《雪霁江行图》所绘阑槛钩窗形制与《营造法式》小有不同,在槛面版下的障水版勾片棂条,更具装饰性。阑槛钩窗详见图7-26 和图7-27。

图片

图7-26 宋画《雪霁江行图》中的阑槛钩窗

图片

图7-27

2.明清时期的窗

明清木结构建筑中的窗的类型有下列几种。

(1)槛窗 槛窗也称“槅扇窗”,是立于砖槛墙之上的窗。其构造一如槅扇门,只是把槅扇门的裙板去掉。槛窗的比例及棂格心与槅扇门需协同考虑,组成统一的构图,成樘配套。每间装2~6 扇。在南方则不用砖槛墙,而改用木板壁,称为提裙。槛窗及木板壁皆可拆下,将厅堂变为敞口厅,这种窗称为半窗。其构造在槛墙上有榻板、风槛(即槛窗的下槛)、中槛、抱框、间柱和横披窗等。槛框的尺度与槅扇门的槛框相同;风槛的断面尺寸与抱框相同;榻板厚为风槛厚的7/10,宽随槛墙的厚度内外各加二分。槛窗扇有四抹、三抹、二抹几种。四抹、三抹的槛窗扇,除窗心外,还有绦环板,四抹窗有两块,三抹窗有一块。槛窗上的金属构件与槅扇门相同,详见图7-19。

(2)横披窗 横披窗是在金柱部位安装外檐装修时,于槅扇门、槅扇窗上部,即中槛与上槛之间安装的窗扇。明清时期的横披窗,通常为固定扇,不开启,起亮窗作用,由外框和仔屉两部分构成。横披窗在一间里的数量,一般比槅扇或槛窗少一扇。如槅扇为四扇,横披则为三扇,如槅扇为六扇则横披为五扇。横披的外框、格心与槅扇、槛窗相同。横批窗构造详见图7-19 和图7-21。

(3)支摘窗 常见于民居中,这种窗安装在檐柱或金柱间,一般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由间柱隔开,每组四扇。上段窗户可由支杆向外支起,并可调节支起的角度,称支窗。下段窗户可摘下,为摘窗。支窗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或装玻璃,内层纱屉,天热时外层支起,凭纱窗通风。摘窗也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以遮挡视线,白天摘下,夜晚装上,内层做玻璃屉子,可保温采光。我国南方称此窗为“提窗”或“合窗”。支窗与摘窗的大小比例,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支窗与摘窗相等,南方支窗要大于摘窗。支摘窗的格心变化很多,有步步锦、灯笼锦、龟背锦、冰裂纹、万寿、福寿等图案。支摘窗构造详见图7-28。

图片

图7-28

支摘窗主要木构件的尺寸,按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实测数据折算,见表7-5。

图片

表7-5 支摘窗主要木构件尺寸

注:凡有※ 标记的,均为实测尺寸,并经折算后所得的近似尺寸仅供参考。标记mm的均为实测尺寸。H 为檐柱高;B 为柱间净宽;D 为柱径。

(4)支窗 支窗也称“推窗”,为明清宫殿的次要房屋(如库、厨等)常用。与支摘窗的主要区别是支窗下不设摘窗,上下为一整扇支窗或上下均为支窗。它是由四边的边框组成,中心是竖向直棂,在直棂条上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贯以横穿,故又称“一马三箭”窗。其边框和棂条尺寸,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边档以抱框之宽十分之四定看面,以抱框之厚三分之一定进深”,即边档宽应是0.26D,厚是0.12D ;“凡直棂以边档之宽减半定看面,进深与边档同”,即直棂宽是0.13D,厚是0.12D ;(横穿)以直棂看面定宽,“ 以直棂之进深三分之一定厚”,即横穿宽是0.13D,厚是0.04D(注:D 为柱径)。支窗构造详见图7-29。

图片

图7-29 支窗构造

(5)牖窗 牗窗是窗的一种。古时称开在墙上的窗为牗。在园林建筑中有各种形式的窗洞,如扇面、六角、月洞、双环、套方、玉壶、方胜、寿桃等,都统称为牗窗,也有称为什锦窗。其做工精致,具有很浓的装饰性和园林气氛,特别是在游廊的一侧墙壁上,既有极好的装饰美化效果,同时,夜间又可起到照明“灯箱”的作用。牗窗常用形式见图7-30。

图片

图7-30 牗窗常用形式

牗窗的构造有三种,即:镶嵌牗窗、单层牗窗和夹樘牗窗。镶嵌牗窗是镶嵌在墙壁一面不透空的牗窗,即半墙厚窗洞,只起装饰作用;单层牗窗又称漏窗,是墙壁上的透空窗洞,既通风透景,又能起装饰作用;夹樘牗窗又称夹樘灯窗,是在窗洞墙的两面,各安装一窗框,镶嵌玻璃或贴花纸,空心装灯照明。一般洞口径尺寸为0.7~1.2m,主要由桶座、边框、仔屉、贴脸等组成,详见图7-31。

图片

图7-31 牗窗构造

三、外檐柱间装饰

1.楣子

楣子是安装于建筑檐柱间(如民居中正房、厢房、花厅的外廊或抄手游廊)的兼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装修。依位置不同,分吊(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吊挂楣子安装于檐枋之下,有丰富和装点建筑立面的作用;坐凳楣子安装在檐下柱间,除有丰富立面的功能外,还可供人坐下休息。楣子的棂条花格形式同一般装修,常见者有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等,较为讲究的做法还有将倒挂楣子用整块木板雕刻成花罩形式的,称为花罩楣子。这种做法费时费工,但装饰效果更强,多见于私家园林中。

(1)吊挂楣子 吊挂楣子主要由边框、棂条以及花牙子等构件组成,楣子高(上下横边外皮尺寸)一尺至一尺半不等,临期酌定。边框断面为(4cm×5cm)~(4.5cm×6cm), 小面为看面,大面为进深。棂条断面同一般装修棂条,花牙子是安装在楣子立边与横边交角处的装饰件,通常做双面透雕。常见的花纹图案有草龙、番草、松、竹、梅、牡丹等。

(2)坐凳楣子 坐凳楣子既是护栏,又可供乘坐小憩,主要由坐凳面、边框、棂条等构件组成。坐凳面厚度在一寸半至二寸不等,坐凳楣子边框与棂条尺寸可同倒挂楣子,坐凳楣子通高一般为0.5m 左右。楣子上棂条的式样与布局应与上面的吊挂楣子相呼应。边梃、抹头、棂条的断面尺寸也要与吊挂楣子相同。由于坐凳楣子需要承担一定负荷的重量,故在下抹头至地面的空当内可制安圭脚,圭脚可做成如意头形状,也可以参照边梃制作。吊挂楣子与坐凳楣子构造详见图7-32。

图片

图7-32 吊挂楣子、坐凳楣子构造(本图为实测图)

2.栏杆

栏杆古作阑干,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钩阑。栏杆用于楼阁亭榭平坐回廊的檐柱间及楼梯上,主要功能是围护和装饰。栏杆式样的发展,可追溯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遗址中的直棂栏杆。在汉代的画像石和明器中栏杆的形象已经颇为丰富,望柱、寻杖、栏板都已具备,阑板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唐宋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在寻杖和栏板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1)唐、宋时期的木勾阑 唐、宋时期的木勾阑实物多已不存,其形式多见于壁画,另在辽金建筑之中有少量栏杆遗构,承袭了早期栏杆的特征。这一时期常见的栏杆样式有以下几种。

①寻杖绞角造与寻杖合角造。宋及其以前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或结束处才立望柱。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若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为寻杖合角造。

②斗子蜀柱栏杆。初见于汉代,盛行于宋、金时期,沿用直到明清。即由蜀柱将栏杆分成多段栏板或棂子,仿斗子构件立于蜀柱之上,支垫寻杖,故称斗子蜀柱栏杆。根据其栏板的形式,又可细分为素板式、卧棂式、竖棂式、勾片式。

唐宋时期的木勾阑详见图7-33。

图片

图7-33 唐宋时期的木勾阑

(2)明清时期的栏杆 明、清木栏杆按位置可分为一般栏杆、朝天栏杆和靠背栏杆;按构造做法分则有寻杖栏杆、花栏杆等类别。其中官式建筑多用寻杖栏杆,而住宅及园林多用花栏杆。

①寻杖栏杆。寻杖栏杆是由寻杖扶手和望柱组成的栏杆,扶手下有荷叶净瓶、绦环板、地栿等。这类栏杆大多用在楼阁上,是作为防护而设置的,因此,高度是有规定的。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已很明确“造楼阁殿亭钩阑之制有二,一曰重台钩阑高四尺至四尺五寸;二曰单钩阑高三尺至三尺六寸。”依照宋尺,折合现代公制:4 尺×0.31=1.24m,4.5 尺×0.31=1.395m,3 尺×0.31=0.93m,3.6 尺×0.31=1.116m。由这些尺寸可以看出栏杆的合理高度和现代规定的阳台栏杆高度相似,其总高不得小于1m。经测量,明清以来所存的实物其高度都在1m 以上。寻杖栏杆构造详见图7-34,各构件规格尺度参见表7-6。

图片

图7-34 寻杖栏杆构造

图片

表7-6 寻杖栏杆各构件规格尺寸表

②花栏杆。花栏杆的构造比较简单,主要由望柱、横枋及花格棂条构成。这种栏杆常用于住宅及园林建筑中。花栏杆望柱截面一般为120~150mm见方,也可按照0.3倍的檐柱径;柱高为1200~1600mm左右,柱头常为幞方头形。扶手截面可按照(60mm×75mm)~(80mm×100mm)进行设计。花栏杆的棂条花格十分丰富,最简单地用竖木条做棂条,称为直档栏杆,其余常见者则有步步锦、拐子锦、龟背锦、卍字不到头、葵式乱纹等。花屉棂条截面一般为20mm×25mm。

常见的花栏杆样式详见图7-35。

图片

图7-35 花栏杆样式

③靠背栏杆。又称鹅颈椅、美人靠、吴王靠等,主要由靠背、坐凳面等主要构件组成。一般用于临水的游廊、亭、榭或楼阁上层回廊,是在坐凳平盘的外缘上安一通长的向外弯曲的靠背,以供游人依靠。靠背有直有曲,往往还做出许多花饰。靠背栏杆构造详见图7-36。

图片

图7-36 靠背栏杆构造(单位:mm)

3.雀替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净跨的长度,增加端部挤压面,增强构件端部的抗剪能力;防止横竖构件间因角度之倾斜引起的拔榫现象;另外作为柱子与檐枋之间的过渡构件,还起到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雀替据目前资料来看最早见于北魏的云冈石窟,至宋代成为一种重要构件[《营造法式》称雀替为绰幕:“檐头下绰幕方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普遍用于外檐额枋下,直至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了雀替的规范做法。其长度为面阔的1/4,高度同檐枋,厚度为柱径的3/10。

雀替历经了受力及艺术的改进、演变,形成了以下六种构造形式,详见图7-37。

图片

图7-37 雀替的类型

(1)大雀替 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加一大斗,然后再整体放置于柱头上,如图7-37(a)所示。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2)一般雀替 是广泛使用的单翅形雀替,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雀替在宋代时已较为常见,且多用于室内。从元代开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明、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栱一斗,此为前代所没有的。一般雀替构造详见图7-38(a)。

图片

图7-38 明清时期常见雀替构造

(3)小雀替 主要用于室内,体积较小,雀替上亦无栱子,制作甚简。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见图7-37(d)。

(4)通雀替 又称二连雀替,外形与一般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即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通雀替构造详见图7-38(b)。

(5)骑马雀替 当两柱距离太近时,所用雀替难免相连,有很多的建筑上将此二雀替连成一个,故称骑马雀替。如垂花门垂莲柱与落地柱之间的雀替,详见图7-38(c)。

(6)龙门雀替 又称云栱雀替,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加用云墩、梓框、麻叶头或三幅云等。云墩是承托栱子雀替之物,满刻云纹。梓框是抱框之在牌楼上者,其上即置云墩。在石牌楼上梓框是必要的部分,但在木牌楼上,亦时常不用。龙门雀替详见图7-37(b)和图7-38(d)。

4.挂檐

挂檐通常用在平屋顶及楼阁各层的梁头部位,呈横向陡板状,因其悬挂在屋檐下,故称挂檐。每间一块,钉在各间梁头的前脸上。挂檐的作用主要是遮挡梁头,起装饰美化作用。从形式、做法上分有两种,一种是表面没有雕刻的素挂檐,另一种是雕刻有各种纹样和图案的雕花挂檐,讲究的挂檐还要在雕花板面上镶嵌木雕博古或其他饰物。有些小式房屋或铺面也有采用木板条成垂直方向拼接的,使用这种方法一般均在每块板条的下端做成如意头状,有的还在木板条上装饰一些简单的空透纹样,以使其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挂檐板的宽度(高)应以大于或等于梁头看面的垂直高度为宜,通常宽350~500mm挂檐板下面不能暴露梁头。厚度一般为20~50mm,素挂檐比雕花挂檐要薄一些。挂檐雕花只用于外立面,其花纹形式有云盘纹线、落地万字、贴做博古花卉等。挂檐构造详见图7-39。

图片

图7-39 挂檐构造

民间还有一种简单的挂檐,板厚只有1.5~2.5cm,挂檐板的高度(宽)不足以遮挡梁头,但为挡住梁头,故在梁头部位、挂檐板下方再增补一块倒梯形与挂檐板同厚的装饰木板。此种做法只限于档次较低的房屋建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