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门联故事(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

 寂寞中快乐 2024-04-15 发布于北京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

20151215_065618这是西城区宝产胡同23号,是一座经过全面翻新的四合院。大门上亮眼的“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十字门联,是用金属粉镶嵌上去的。这种做法在目前的北京胡同里实属不少,应该是当下一种新潮流,可以看作“老联新装”,是对文化和传统很好的传承方式。

◎ 门联源头

这幅门联的关键词是“明德”和“景光”之解。

明德”。《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意思是光明之德、指才德兼备的人或彰明德行等。这个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广为引用、传颂,而且早期书籍都有记载,其份量很是厚重:

《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朱熹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太王也。”《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综上见,凡春秋时期名典都有记载,足见“明德”之份量。汉以后,也使用频繁。宋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馀生幸已多,矧乃值明德。”清·孙枝蔚《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等等。究其含义仍然延承,且越来越向实用化靠近。

景光”。这一词也是古皆有之,引用甚广。《史记·孝武本纪》:“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而后禅肃然。”景光,当作祥瑞之光解。《后汉书·郎顗传》:“若还琼徵固,任以时政,伊尹、傅说,不足为比,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景光,当作景况解。唐·李邕《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增河海之渥泽,近日月之景光。”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抗陛级乎重霄兮,异人间之景光。”明·方孝孺《上巳约友登南楼再次前韵》:“志士惜景光,登麓已知岑。”清·李果《示两儿》诗之二:“努力爱景光,汝曹从此始。”清·汪懋麟《送林淡亭视学中州》诗:“圣朝沐浴四十载,景光略与当年同。”

把“明德”与“景光”连在一起用,其源头恐怕当是苏武的诗词了。南朝梁萧衍所著《文选》,其卷二十九收录《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及《苏卿诗》四首,其中两处分别有“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这幅门联就是取了两首诗中不同的两句。

◎ 基本释义

“努力崇明德”,崇,崇尚、推崇。“随时爱景光”,爱,珍惜,景光当作时光解。教育后人要追求、崇尚美德,做德才兼备的人;时刻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按照这些意思,把两句话编成门联雕刻在大门上,主要用意在于敦促、提醒子孙后代,不辜负韶华时光,珍惜人生的每个时段、每刻时间,努力奋斗,积极践行,争做崇尚美德、德才兼备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 评释浅见

这首门联分别出自西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三的“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和之四的“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是“河梁别”组诗的相应部分内容,“河梁别”隧被后人代指送别、离别的场景。古人也好、令人也罢,离别自然要说些祝福、期许的话,比如这句就可以这么理解:希望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自勉自励,为社会多作贡献。在当时可以理解成为门面话,在当下也是冠冕堂皇之词,不过当下还可以用时髦流行的话讲,就是把这类话当作正能量的话,作为整个社会推崇的价值观。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目的。

◎ 门联小知识

 楹联基础知识90问之5问:

【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