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勃《滕王阁诗 》赏析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4-04-15 发布于北京

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

《滕王阁诗》 

赏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图片

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踏上了前往交趾的漫漫长路,目的是去探望他的父亲。在这段旅程中,他途经了洪州——现今的江西南昌,并有幸参与了阎都督举办的宴会。

在宴会上,他即兴创作了一篇名为《滕王阁序》的序文,并在文末附上了一首简洁而含蓄的诗,这首诗凝练地概括了序文的主旨。

诗的开篇直接切入主题,用简朴而古朴的笔触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这座阁楼是由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担任洪州都督期间建造的。它的遗址位于今天江西新建的西章江门之上,俯瞰着赣江,从这里可以远眺也可以俯瞰四周的景致。

诗中后续提到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以及“槛外长江”等景象,都是从这第一句“高阁临江渚”中延伸出来的。

滕王阁的位置如此优越,但现在还有谁来到这里游览观赏呢?昔日建造这座阁楼的滕王已经离世,他乘坐着华丽的马车,身佩珍贵的玉饰,在阁上举办盛大的宴会,那种奢华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空间的壮阔,而第二句则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随立随扫”的手法,让读者自然地感受到了兴衰更替的无常。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紧接第二句,进一步展开了对滕王阁的描绘。既然已经无人来此游览,那么阁内的彩绘栋梁和珠帘自然显得冷清而凄凉。唯有南浦的云彩和西山的细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这座阁楼为伴。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滕王阁的孤寂,而且通过将画栋与南浦的云、珠帘与西山的雨相结合,展现了滕王阁的高耸和远眺的特点,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至此,诗人的意图已经完整地表达出来,但在表达方式上,仍然显得含蓄而未完全揭示。

因此,在前四句使用了“渚”、“舞”、“雨”三个较为沉稳的韵脚之后,诗人立即转换为“悠”、“秋”、“流”三个悠长而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层面上特别强调和发挥,与上半部分偏重空间的描写形成了变化。

 “闲云”二字似乎是在与前文的“南浦云”相呼应,“潭影”二字则有意避开了“江”字,而将“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之间,仍旧是在描绘空间,但紧接着用“日悠悠”三字,就将空间转入了时间,指出了时间的漫长。

不是短暂的一两天,而是持续的年年月月,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季节更替和星辰移位的感慨,也让人不禁思考,建造这座阁楼的人现在何在?这里的“几”和“何”连续提问,紧凑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最后,诗人再次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万物更迭,星辰转移,帝王之子也会离世,而槛外的长江却永恒地向东流去,无尽无休。这里的“槛”字和“江”字与第一句中的“高阁临江”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完整而有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字,但其中涉及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等元素;涉及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等表达。这些词汇交织在一起,却没有冗杂堆砌的感觉。

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围绕着滕王阁这一中心主题展开,各自发挥了衬托的作用。唐诗中多使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宋诗中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在第三、四句中,除了“飞”和“卷”是动词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这两个动词却将十二个实字全部带动起来,使得整首诗生动活泼。

唐人善于运用实字,实而不虚,这一点在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诗的结尾采用了对偶句法,具有独特的风格。通常,对偶句多用于诗的中段,起到铺排的作用。而在这里,对偶句却被用作结尾,并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形成了“侧势”,让读者只感受到诗的流动之美,而不觉得是对偶,这展现了王勃超凡的才华。

图片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