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不是工作,长寿没有模式

 史仁杰大夫 2024-04-15 发布于江苏

  经常被人问到如何养生,也看到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养生,听养生课,喝养生茶,吃养生餐,做养生操,听养生音乐,练养生气功,吃养生药,整天在为养生忙碌着。朋友圈中很多人,每天跟上七、八公里,一周跑个半马。很多人把锻炼当作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把锻炼当作每天的工作来做,甚至比对待工作还要认真。因为他们觉得锻炼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而工作未必。

  问题是,这些“养生”和锻炼真的能让人健康、长寿吗?目前我手头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也不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但有一些公开的资料可供参考,如辟谷养生大师林海峰只活了51岁、著名养生专家太极拳家梅墨生享年59岁,这两位生前可都是一直在教导别人如何养生的。这两个事例证明,现代的那些养生大师的那种为了养生而养生的养生方式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名医都很长寿,据《冷庐医话》载:“医人每享高龄,约略数之,如魏·华佗年百余,吴普九十余,晋·葛洪八十一,北齐·徐之才八十,北周·姚僧垣八十五,许智庄八十,唐·孙思邈百余,甄权百三,孟诜九十三,宋·钱乙八十二,金·李庆嗣八十余,成无己九十余,元·朱震亨七十八,明·戴元礼八十二,汪机七十七,张介宾七十八,近代徐灵胎大椿七十九,叶天士桂八十”。古代名医与同时代的人寿命要长许多。要知道,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为2040岁,解放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6岁。现代的名中医也多长寿,如国医大师邓铁涛、干祖望均享年104岁,朱良春享年99岁。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活了84岁,寿命也远长于同时代的一般人。

  为什么同样是养生,现代的“养生大师”们寿命不长,而古今中外名医们都高寿,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要不要养生,而在如何养生?

  《冷庐医话》说:“盖既精医学,必能探性命之旨,审颐养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即古代名医们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宗旨,知道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我也经常思考养生这个问题。我对养生的认识是:养生就是找到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顺乎自然。养生有基本原则,但没有固定模式。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自然、随意、有度。自然是指起居、劳作随日夜和季节变化;随意是生活、饮食、穿衣随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随遇而安;有度是指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节制,不越过一定的度。

  养生没有固定模式,是说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养生模式,比如一般人所谓的低脂、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每天足量的运动等。我认为养生不是跟着别人去做什么,不是每天要做什么事?有多大的运动量?每天要跑多少步?或者每天要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如果是这样养生的话,就不是养生,活得就像机器,也有多少意义。

  很多事实证明,把养生当作工作做的人不一定能长寿,把锻炼当作工作做的也未必会健康。公开的资料表明,以前在中央电视台教做健美操的马华42岁就病故了,国外的数据表明,大运动量的专业运动员的寿命要比普通人约短1020年。我院骨伤科的主任曾告诉我,他们的门诊患者中有一半人是每天晚上去跳舞的人。

       2010年江苏省政协对全省2095位百岁老人作过调查,发现长寿老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没有相同的生活方式。长寿老人中也不乏喜欢吃荤、吃咸、吃腌菜的,这些都是现代人认为的不健康的饮食,其中也有肥胖的老人,证明长寿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绝大多数老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去锻炼身体,证明锻炼对健康长寿似乎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一直反对把锻炼当作养生主要方式的原因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