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中医成才的捷径

 新用户1279Y13h 2024-04-15 发布于北京

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 看似是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无形的门槛。

青年中医最大的问题与痛苦,不就是没遇到几个真正牛逼的大佬来真正教么?

而那些真正牛逼的大佬,又往往忙到飞起,是没有太多时间专门来教学的,教也教不了太多人。

而那些读经典读得出来的人,严格来说也不需要别人教太多,自己去临床也是水到渠成;

读不出来的人,再遇不到名师,自己心里没底,或者临床疗效不稳定,相关反馈实在不太好,没法得到太多患者的认可,想要多临床也不太可能。

1

我和好几位优秀青年中医交流时,他们都提到青年中医之间友好交流对他们带来的提升作用。

昨天举办的第一次线下交流会活动,到会的中医学生和青年中医也都认识到,制约自己医术成长的最大障碍就是独立完成诊疗的机会太少。

同时缺少优秀中医师的指导和成体系的复盘活动,导致很多经典学习或者跟诊等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医案的交流学习,看名家医案常常有“看他说的好有道理,可是自己来开完全没有那种效果”的情况出现。

因为名家医案集都是选那些效果好的医案来进行编写,只要治好了,怎么编都行,怎么说怎么有道理。

大家看到的只有成功的一面之词,受限于个人水平,很少能够从有限的信息中得到更多的提升与分析。

某种程度上,跟拿着高考题答案去看高考题,就都会觉得高考题很简单一样。

就是得有大佬来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再和其他同学一起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经验来对医案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才能够让大家从一个医案之中发散出去,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和得到思维的训练。

还有就是跟诊,大家一堆人跟着一个老师学习,很多老师看完病人都已经累的要死,也没多少时间了。

往往只能粗略的分析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患者,跟诊的同学有的很多疑问真的不见得能当场解决。

2

有一位本科毕业医术就好到让好几家医院和医馆争相聘请的优秀同学,我问过他是怎么学出来的。

他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教针推技术的时候是在出门诊的时候让大家先去摸,然后自己辨证分析一番,觉得需要扎哪些穴位等,然后老师上手去扎,扎完了再让同学摸。

同时患者留针时老师就会让跟诊的学生一一分享自己的辨证思路以及治疗思路,逐一点评。

然后患者来复诊的时候,就直接让学生讨论出一个方案,然后由学生给患者扎。

同样是在留针的时候和学生们分析那个治疗方案。

老师的点评固然重要,但是同学们的共同讨论也非常难得。

同时老师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也不见得能够把大家的疑问全都解答明白。

而同学之间的共同时间比较多,就可以把问题交流得比较深入透彻,把各种疑问都讨论明白。

3

昨天在交流会时,大家就已经发现了青年中医聚在一起本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一是可以相互换招。

你在哪里学到了什么实用技术,我在哪里学到了什么技术,我们拿出来一起分享,彼此都收获更多。

外面的培训班动辄几千几万,同时很多时候还真的“真传一句话”,精华内容就一小部分内容。

青年中医之间彼此换招是最高效的积累疾病治疗方案的方式。

说得现实一点,很多青年中医的“治疗工具箱”是很单一的,看到患者脑海中的解决方案极其有限,甚至开得出来的方子出不了《方剂学》的范围,落到某个具体病种上,可能脑海中就只记得一两张方子。

做针推的也常常能够记得的内容不超过《推拿学》《针灸学》的相关治疗方案。

导致遇到”不按照课本生病“的患者就只能挨个去试,当患者反馈没效时就会比较慌,因为备选方案很少。

如果能够多会几招,多积累一些实用技术和经验用方,在上临床时就能够多一些从容。

二是可以积累经典案例。

其实每个中医师真的到了临床就会发现自己会逐步的”筛“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患者。

就是,自己的特色病种和患者群不是自己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而是在临床过程中不断筛出来的。

很多青年中医刚上临床的时候,能接到的患者基本都是发烧感冒,颈肩腰腿痛或者想要调理一下身体的患者。

即便是这些小病,也常常会因为患者的个人因素而出现种种变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而且很多中医师都会存在思维的惯性,看不好一个常见病有时可能存在多种方面的因素。

大家多来一起讨论交流这些没看好的案例,就能够把更多的因素一一分析出来,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比如一个青年中医可能一周治20个患者,来复诊的只有10个,对没有复诊的患者进行回访,好了3个,有7个没啥效果。

同时来复诊的患者里面,也有几个是说喝了药效果不明显的。

有的青年中医就会不断去琢磨自己的方子到底哪里没开好,而有的青年中医就会想到,可能是患者的配合度不够,没有按时服用自己的药和遵从医嘱。

一个是四诊信息采集能力和处方能力上的需要提升,

一个是医患沟通技巧和诊疗交付能力的问题。

大家用不同的视角对于这些案例加以分析,不断查缺补漏,才能共同提升。

同时还有一些案例,比如患者是一边吃着西药一边来看中医的,肯定都会问你,西药能不能停,有没有影响?尤其是有些患者吃的进口西药还比较特殊。

还有那种肝肾功能不太行的,问你,喝你的药对肝肾的影响大吗?

或者是那种吃了好几年西药的,其实肝肾功能很有可能已经不行了,不过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一吃中药,正好就赶上出问题了,然后立马来找中医师问责。

有些青年中医其实是不太有这方面的经验的,偶然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比较懵。

这些案例,尤其是翻车案例,是极其有价值的。

与其自己挨个去踩坑,远不如通过各种交流会多接触其他青年中医师,积累相关的经验。

3,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多临床,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中医师能够得到更多的临床反馈去验证自己的思路和技术。

但是患者的反馈经常是不够精确的,甚至很多时候没有什么反馈。

就像青年中医想要练习针推技术或者把脉技术,其实最理想的还真的就是同学同道之间相互练习。

不用费力去寻找患者,同时彼此之间的感受层次和表述都会更精确。

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及时交流。

昨天有位大佬说的很有道理,青年中医不用担心自己一定不如古人或者不如老中医啥的。

古代的中医都是个人探索,彼此间隔很远。

要是像我们这个交流会这样近20位中医师聚在一起交流,搞不好都是一件轰动医界的大事呢。

很多老中医也是非常保守,一辈子只跟着一两个人学习。

我们十几个人多在一起交流,就是一下子有了十几个老师。

成长的速度是比那些老中医快很多的。

3

我们之后会去各个中医药大学招聘一些中医师,尤其是中医各家学说和医史文献学的毕业生,之后会一起整理好更多的名老中医经验,助力更多青年中医的成长。

同时去院校的时候会顺带着开一些交流会。

本周五我们会去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期待和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