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字几乎不被提起过的平凡人,却在国家危机时刻化身为决策风暴中的司令官,成为陈毅、傅作义的重要助手。 随着时间流逝,当其他人的职位不断提升时,他的职位却逐渐降低,甚至不幸入狱。 ![]() 从领导仅有7人的游击队,再发展至一个团的规模,他原本应获的中将军衔却被翻旧账而与之擦肩而过。 他究竟是谁? 投身革命,路途坎坷 周骏鸣是新四军的杰出将领,其军事生涯横跨了北伐、宁都起义、半塔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曾历任红五军团团长、新四军八团团长等职。 30年军旅生涯中,他屡立战功,面对困境从未退缩,其人生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 周骏鸣17岁时,曾羡慕铁路警察的威严,梦想加入警队。然而,他的人生轨迹远比这更加曲折,多次离家出走,最终被家人送往上海当兵。 在那里,他对军阀部队的腐败深感不齿,遂离开,加入了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成为二十六路军的一名营长。 周骏鸣原寄望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但很快发现自己所在的部队也被卷入了对苏区的军事行动中。 ![]() 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苏区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屠杀,他心生不忍,最终选择休假,远离了部队。 这一决定,也成为了他人生转折点,最终引领他步入了新四军,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军旅生涯。 在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影响下,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二十六路军起义,史称“宁都兵暴”,周骏鸣加入了起义行列,不久后,二十六路军被编入红五军团,周骏鸣晋升为团长。 起义军进入苏区,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刘伯坚及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对起义表示高度评价,周骏鸣深受感动,认为自己踏上了革命的光明道路。 ![]() 可当时,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盛行,许多勇敢的起义将士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他们虽然满怀革命理想,却被冷眼相待,有的甚至遭到了“肃反”,被迫离开队伍。 周骏鸣当时身患疾病,也未能幸免于此,被迫遣返回家。 在这艰难的时刻,朱德的一份批准为他们每人提供了60元的回家路费,这也是朱老总对战士们的疼爱与无奈。 ![]() 在周骏鸣离开的前夕,朱德将军深情地告诉他:“中国只有干革命,旁无出路。” 面对周骏鸣关于如何在家乡继续革命的迷惑,朱德简单而又直接地回答:“打土豪分田地嘛。” 这简短的对话,深刻揭示了革命的本质——为了民生,为了正义。 1937年,周骏鸣踏上延安的土地,再次见到了朱德。 那时,他才得知自己被遣返的真正原因。 ![]() 朱德坦诚地讲述了当时的内部争论,一些教条主义者引用列宁的话认为“白军军官不能用”,而朱德和刘伯承则坚决反驳,他们认为中国的军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官有着本质的不同,许多都是来自穷苦农民。 他们的论点当时虽未被采纳,但周骏鸣的经历和贡献,已是对这种偏见最有力的反驳。 仅有7人的游击队 1932年,周骏鸣回到家乡确山,但当地已无法找到党的组织。 经过一年多的寻找未果,他一时冲动,带领几十人起义,很快被国民党镇压。 ![]() 后来是通过一位护兵,他终于在驻马店附近找到了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并被派往汝南水屯工作,不久后成为确山县委书记。 1934年,周骏鸣晋升河南省委委员和军委书记,后负责鄂豫边军事工作。因党内人员被捕,他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他形容这如同“失去了灵魂”。 随后,他选择铁幕山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成功建立了3个党支部和一个区委 ![]() 在1936年寒冷的1月4日,鄂豫边地区的王老庄西北的小石岭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瞬间——仅由7名成员组成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此成立。 在这支队伍中,王国富担任了游击队队长,而周骏鸣则肩负起了指导员的重任,他们共同承载着一份为抵抗外敌、寻求解放而战的坚定信念。 仅仅一个月后,这支年轻的游击队便在确山县老乐山区域展开了行动。 然而,运气似乎并不在他们这边,一个不期而遇的遂平县保安队对他们发起了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游击队长王国富英勇牺牲。 ![]() 紧接着,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省委书记张星江也在一次袭击中壮烈牺牲,周骏鸣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 这些连续的打击使得队伍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陈香斋作为新任游击队长,他的腿部也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敌人的持续“追剿”中,游击队不得不采取分散活动的策略,周骏鸣带领着剩余的几名队员在确山县周边地区艰难生存。 到了1936年的8月或9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王国华被选举为鄂豫边区的省委书记。 陈香斋伤愈归队,继续担任游击队队长的职责,而周骏鸣则继续担任指导员。 ![]() 他们没有放弃,反而将分散的游击队员重新集结,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到了年底,队伍已经壮大到100余人,游击活动区域也得到了扩展,昔日严峻的局势在他们的坚持与勇敢下得到了逆转。 从1934年末起,鄂豫边地区的游击队与中央失去联系,无法获得上级的具体指令,只能依靠自行判断采取行动。到了1937年初,鄂豫边终于恢复了与北方局的联络。 本应是利好消息,却因北方局要求游击队停止活动,改为地方民团,引发了领导层的困惑。 ![]() 为此,周骏鸣被派往延安,向中央了解具体政策。到达延安后,他参与了重要会议,并再次会见了朱德。面对周骏鸣关于游击队未来的询问,朱德建议其积极发展力量,直至国民党无法忽视。 周骏鸣回鄂豫边时,游击队人数已减至40余人,北方局的指示差点导致游击队解散。周骏鸣回忆说,若他回来晚一个月,游击队就可能不复存在。 队伍壮大,新四军八团 在游击队历经艰难险阻之际,周骏鸣依照中央的指令,全力加强武装力量。 正值此关键时刻,鄂豫皖边区红二十八军两次派出精兵强将支援,与游击队并肩作战,共同攻克了数个敌占土围子。 ![]() 这些胜利有效地缓解了鄂豫边区的困境,游击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进一步地,通过吸纳地方武装力量,队伍规模膨胀至1200余人。 随着队伍的迅速扩大,到了1937年冬,游击队升级为豫南抗日独立团。 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1938年1月,部队正式编入新四军,成为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荣任团长。 ![]() 1938年3月8日,八团经过整训,在邢集举办了庄严的誓师大会。 周骏鸣在大会上发出铿锵誓言,表明了坚决抗战、驱逐侵略者、肃清汉奸的决心,随后带领部队东进,奔赴抗日前线。 尽管八团面临装备匮乏的困境——许多战士仅穿草鞋,缺少统一军装,缺枪少弹,甚至有战士手持大刀长矛上阵,子弹带里不得不塞入秸秆做的假子弹以迷惑敌人。 ![]()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部队,却拥有着无比坚定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气,战士们口中高唱《大刀进行曲》,勇往直前。 1939年末,周骏鸣和方毅在津浦路西与刘少奇合作。 一天,刘少奇急促回来,嘱咐他们准备应对敌人的“摩擦”,强调只有反击才能保住根据地。周骏鸣立刻动身,不久,西侧战斗爆发。 紧接着,东侧也爆发了半塔保卫战,得名于其地理标志的半塔集,战略位置极其关键。韩德勤调动大军向该地发起攻击,目的是夺取半塔集的控制权。 在紧张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局中,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罗炳辉、张云逸的带领下紧急驰援路西,而半塔的守军仅由教导队、游击队及特务连组成,总兵力大约1000人,包括未曾实战的学生兵和女兵。 1940年3月21日凌晨,半塔保卫战爆发。 ![]() 敌军因缺乏战斗意志,在半塔集东门外的坟地卧倒胡乱开火,无意中“通报”了自己的位置。 周骏鸣回忆,若敌人未“通报”直接冲击,半塔集的防线可能难以守住。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留守的五支队迅速占据阵地进行反击。 韩德勤的部队逐步形成对半塔的三面包围,并占领了西山制高点,企图从高地向半塔发起总攻。 周骏鸣在司令部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内心极度忧虑,甚至担心半塔集守不住。 ![]() 指挥部仅有的几个小部队,在周骏鸣的命令下准备反攻,他下达了前进或枪毙的严令,并亲自参与反攻。经过激烈战斗,敌军终被击溃,西山成功收复,保卫了半塔集的安全。 但此时敌军仍将半塔集围困,敌力量远超守军十几倍,守住半塔集的可能性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 在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的带领下,五支队的领导层——郭述申、赵启民、方毅和张劲夫等人紧急召开会议。 ![]() 会议上,大家围绕地图深入讨论,提出了多种战术方案,包括一个大胆的计划——打开一条生路,突破敌军封锁。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的周骏鸣提出了坚守阵地的策略,他详尽地分析了突围的风险,认为当前最佳策略是固守半塔集。 邓子恢认同周骏鸣的见解,随即向路西的刘少奇和张云逸发出增援请求的电报。 ![]() 在邓子恢和周骏鸣的决策下,守军在半塔集坚守了八个昼夜,成功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回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英勇的防守战不仅歼灭了3000余名敌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成功挫败了敌人企图对江北新四军进行东西夹击的阴谋,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毅将军对半塔保卫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这场战斗中,周骏鸣的贡献是巨大的。 被翻旧账,无缘中将 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宁都起义中走出了29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他们的职务均不如周骏鸣当时之高。 在新四军最初的十位团长中,除去两位英勇牺牲和一位叛变的,剩余的七人中涌现出了2位上将、3位中将和1位少将。 ![]() 然而,当时担任八团团长的周骏鸣却未获任何军衔,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故事要追溯到1935年3月,周骏鸣在漯河被捕并被押送至开封,与兰德修一同被关押。 在监狱中,敌人派遣一名叛徒试图诱降周骏鸣,告诉他他们筹备了一个伪装的“省委”——即所谓的“红旗党”,意图欺骗群众并破坏党的组织。这一消息令周骏鸣震惊不已。 为了揭露这一阴谋,保护更多的同志不落入陷阱,周骏鸣与兰德修商量后,决定写下“悔过书”,希望借此揭穿敌人的计划。 正是这段历史,在1955年大授衔前被翻旧账,成为了周骏鸣未能获得中将军衔的原因。 但周骏鸣为人正直,胸襟坦荡,能上能下,从不计较名利和得失。 曾有一段时期,周骏鸣从国家水电部副部长的职位被调整到黑龙江农业厅副厅长,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次职务上的“降级”。 ![]() 一次在黑龙江的党校学习期间,他偶遇一位曾在水电部共事的旧同事。 这位同事出于好奇,私下询问周骏鸣是否因为某种处分而遭到降职。 周骏鸣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坦诚和淡定:“没有。” 当同事再次追问时,周骏鸣显得有些意外,他甚至未曾深究自己被调职的原因。 这件小事显露了周骏鸣对职务变动的淡然态度,他关心的是能否为人民服务,而非职位的高低。 ![]() 直到回家后,周骏鸣重新翻阅文件,才发现自己曾被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标签。然而,这一发现并未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工作的热情。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一生驰骋沙场、叱咤风云,即便被人误解、被人迫害入狱。 即便直到95岁高龄才坐上配备给自己的专车,但他对党和人民的初衷不变,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参考资料: 新四军名将周骏鸣的军旅传奇 赵东云 党史纵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