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州民谣“三月仨儿,地菜花儿,煮的鸡蛋赛仙丹儿!”

 取经的兵 2024-04-15 发布于湖北

三月三不是二十四节气,也不是法定节日。但是,在吴王故都的湖北鄂州地区,三月三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流传着很多的风俗习惯。

在湖北鄂州地区,三月三,不简单,为什么不简单?因为鄂州人并不是那么字正方圆称之为“三月三”,而是略带积极阳光兴高采烈的口吻称之为“三月仨儿,地菜花儿!”

根据历史记载,“三月三”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到了汉代被定为节日,称为“上巳节”。上巳节,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是五帝之首地祖黄帝的诞辰,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因此到了三月三也有拜祖大典的习俗。

在过去古代,三月三当天需得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fú)禊(xì)(如今已很少有人用此词了),故也叫春浴日。可是,咱国家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南方的三月初还是“料峭春寒吹酒醒”的偏冷时节,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

所以,到了晋朝,河边泼水的风俗就被文人改为“临水宴饮”。故而,王羲之在游览过古鄂州之地后,便在其作品《兰亭序》中描写了“流觞曲水”。一直到了唐宋时期,“上巳节”还十分繁盛,唐代诗人杜甫在其作品《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也在其作品《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那么,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根据湖北鄂州地区的民间传闻说,在上古三皇五帝时代,炎帝神农路过古鄂地云梦泽时,看到当地人有头痛之疾,正好是当天又是三月三日,正值地菜花繁茂的时候,炎帝神农就用地菜花煮蛋给人们食用,治好了古鄂地人的头痛毛病。

至此,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就成了全湖北地区一个不成文的风俗,特别是在鄂州是必吃的食物。于是,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地菜花开得正好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去采摘地菜花煮鸡蛋,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

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和把这种好的传统传下来,人们就把三月初三定为吃地菜花。因而就有了“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一年不头痛”的说法。清朝书生叶调元在其作品《汉口竹枝词》中,还特别记载这种习俗:“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地菜,又名荠、地米菜、地菜、菱角菜,被称为野菜之王。过去很多人说吃野菜、吃的就是荠菜。它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主要是它在我国分布很广,对生长环境不怎么挑剔,既能耐寒,又能耐贫瘠。

在农村很常见,房前屋后,路边河边,都有它的身影。另外,由于它的花味道清香,营养丰富,在我国的食用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每年到了三月三,地菜逐渐老掉长出花朵,失去了食用价值,智慧的古人就用它来煮鸡蛋吃不浪费。

地菜花煮蛋很容易做,在笔者小时候,奶奶说地菜可以“祛风”,把冬天积攒的寒风驱走,春天才好正式的来。因此,每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奶奶总会带着笔者到自家菜园里扯几把地菜回家,清洗干净地菜根后,将其和鸡蛋一起冷水下锅煮,最好是六个鸡蛋,鸡蛋煮半熟时把壳敲裂,煮熟后浸泡等水凉再吃更入味。

地菜煮鸡蛋,笔者从小到大吃了十多年,能不能防治头痛不知道。只知道,这地菜鸡蛋里,凝聚着奶奶对我浓浓的爱。

现在的地菜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卖的,但最美味的,还是随了季节的地菜最好吃。故而,鄂州民间还有着这样的老话:“三月仨儿,地菜花儿,煮的鸡蛋赛仙丹儿。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

当然,地菜除了煮鸡蛋吃外,食用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其茎叶清香,凉拌、炒食都能做出风味独特的菜肴。用作馅料可包饺子、馄饨、包子和春卷;做羹有荠菜豆腐羹、荠菜粥等,香气扑鼻,令人百吃不厌。地菜汤清香甘甜,微辣,生津,很好喝。

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能在鄂州延续至今。主要是其在鄂州地区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鄂州地域文化中,因为地菜鄂州话谐音“地财”。于是,人们便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于它身上,认为“地菜煮鸡蛋”既能沾一点财气,又能防病健身,更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