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馆 |黄牧甫印风的形成过程

 海涛书屋 2024-04-1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大师黄士陵的印风形成过程

黄士陵(字牧甫)是晚清篆刻大师,印坛“晚清四大家”之一。他因为在岭南生活比较多,是“岭南派”的创始人,在流派印的重镇江浙地区影响并不是很大。

图片

但是缘于其高超的篆刻水平,今天印坛不但公认黄士陵是流派印最巅峰的作者,而且取法他的印人也明显多于“晚清四大家”的另三家。

一位印人篆刻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这个过程往往透露出篆刻艺术从临摹到创作的艺术规律,因而为印坛所关注。由于种种原因,历代篆刻大家的早期作品流传甚少,使人们的考察无从下手。

图片


黄士陵作于1876年的《心经》组印是他早期作品的代表。

他早年私淑陈鸿寿、邓石如、吴让之的风格在这套组印中多有表现,如邓石如风格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图1),浙派风格的“是无上咒”(图2)。

图片


“鹤泉”及边款(图3)作于1878年,边款为“牧父师完白山人意”。


黄士陵学邓石如很早,他46岁所作的“逸休堂”边款中记曰:“余久不仿完白山人印章,三十年前日习之……”可见他至少从16岁就开始学习邓石如了。

黄士陵在早年学邓石如之作较多,但从他开始取法吴让之之后,学邓之作就大为减少。

图片


黄士陵临摹过吴让之的不少作品,如“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丹青不知老将至”、“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目前所见最早有纪年的为“光绪壬午”(公元1882年)所临的“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图4)。

正是从学习吴让之开始,黄士陵的用刀开始转向爽利的冲刀,露出了他成熟印风的刀法雏形。

如他1883年所作的“悼琴旧馆”及稍后所作的“铣诒长寿”(图5)中,一些线条与转折已有他成熟期处理的风韵。

图片


黄士陵用刀出锋的习惯也来自吴让之。吴让之的一些白文印,线条起收处时露刀痕,如“盖平姚正镛印”(图6)。

从黄士陵“启蓉印章”(图7)这样明显师承吴让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且更突出的刀痕,这一点最终成为黄士陵成熟印风的突出特色之一。

图片


吴让之对黄士陵的另一大影响是朱文印的圆笔运用。吴让之是圆笔运用的大师,许多作品极具形式美,如“铜士”(图8)、“中陶”(图9)。


图片


图片


这些圆笔运用中常配之以对比型的章法,既生动又有气势。

吴让之朱文线条还常作方起方收,圆笔也颇多如此处理者,如“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图10)。

这些特点也为黄士陵借鉴和吸收,从他的一些作品如“酩柯”(图11)、“叔云”(图12)中,不难看出这种影响的存在。

图片

黄士陵对赵之谦的取法较晚,且主要限于白文形式。

从黄士陵的边款纪年中看,最早的作品为“广雅书院经籍金石书画之印”,纪年为“光绪戊子”(公元1888年)。

而此时他为张之洞所作的对章“臣张之洞”、“壶公”(图13),个人风格已趋于成熟。“臣张之洞”中的大块留红就有赵之谦的影子。

图片


他所作的“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14)

图片

系追仿赵之谦的“祥符周氏瑞瓜堂图书”(图15),但仍具自家风格。

对赵之谦的取法完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在1893年款属“仿赵撝叔”的“水部冷官”印,1896年款属“参赵撝叔意”的“铨萃长寿”印中,取法赵之谦的痕迹已不明显,而自家的风格已相当完善。

黄士陵对赵之谦的研习取法,在促使他白文印结构、线条变圆为方上功不可没,同时他不事残损的理念也受赵之谦的影响。
图片

黄士陵对汉印的学习也很早,如1882年所作的“瑞佺印信”(图16)、“曾为大仆郎官”、“蒋乃勋印”等边款中均有仿汉印的记载,但此时正是他学习吴让之的高峰期,对汉印的学习偏重于形式,在技法上还是吴让之的成分大一些。

随着黄士陵所见玺印金石日多,特别是1888年,他亲手为吴大澂钤拓《十六金符斋印存》这一收印甚多的古铜印谱,使他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大量的古印实物,这种学习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图片

大约在1891年前后,其白文印风已完全成熟,如他1891年所作的“苏若瑚印”(图17)。

图片

1892年所作的“金庆慈印”(图18),1893年所作的“罗光泰印”(图19)。

图片

在1896年,黄士陵刻了一方“少司马章”(图20),边款记为“仿汉官印”,实则已是他典型的自家风格了。

在黄士陵印风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一、一种印风的形成,必然是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之上,有继承才有创新。

二、一种印风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艰苦的探索。

三、印风最终的风格定位不是事先设计的,虽然人的性格、审美偏好等因素会对印风的总体取向有所影响,但具体的风格及其表现则有在探索过程中随缘生机的成分。

四、取法的传统将对最终的印风造成显著影响,取法越晚,影响越大。

五、取法多元并不影响最终风格的纯粹,关键在于方法。

六、如果曾经取法的传统与最终印风风格差别较大,那么可能在最终的印风中得不到任何表现,如浙派和邓石如之于黄士陵。

【鸣谢】:篆刻空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