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之智 / 知与仁的关系(七)

 扫地僧一一 2024-04-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在儒家经典中,知与仁常常相提并论,《论语》也不例外,在智的最后一篇中,我们来讨论一下知与仁的关系,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荀子·子道》中,孔子和弟子们有一段关于仁者和知者的问答,对我们分别理解仁与知非常有益处。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 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 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三个弟子对于知者和仁者的解读都为孔子所认可,其中对颜回的解读最为推崇。仁者从自爱出发,到爱人,最终为人所爱戴。

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问他:易牙为了满足自己杀了自己儿子给自己吃;开方远离卫国父母亲人,给齐桓公执鞭坠镫;竖刁为了出入宫庭方便,不惜自宫。他们这么爱自己难道不值得信任吗?

管仲回答:他们不爱自己亲儿子,亲父母,甚至阉割自己来争宠,怎么会真心爱你呢?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知者也是如此,从自知,到知人,最终为人所知。恰如《孙子兵法·谋攻》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名将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百战不殆,自然为人所知。

仁者和知者的根源,就在于自爱自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建立了理解《论语》里关于仁知经文的基础。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仁者为什么不忧愁在仁篇解释过。知者不惑也非常好理解,在组织生活管理里,君子既了解自己,又对组织里重要的人事节点洞若观火,对于各方利益边界的变化以及众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原因了如指掌,那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动,仁德的人爱好静。聪明的人欢乐,仁德的人长寿。”山水,静动,阴阳。这是智者和仁者的阴阳之辨,智者为臣,因势利导,变幻莫测;仁者为君,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高山流水,相得益彰。仁者无敌,江山永固;智者善政,国泰民安。所以寿,所以乐也。仁者爱人,有大知;智者利仁,亦有仁。实际上就是仁者周文王与知者姜子牙之间的配合。这就引申出了仁与知之间的关联。

《大戴礼记》中,孔子言:圣,知之华也;知,仁之实也。仁,信之器也。也就是说,知是由仁而来,而有仁才有信。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寻找住处如果不选择有仁厚之风的地方,哪里算的上是有智慧呢?姜子牙如果没有辅佐周文王姬昌,他要么披褐怀玉碌碌无为一生,要么明珠暗投助纣为虐失德,而一个有知的人,绝不会因为小人视若珍宝的荣华放弃道德的修养。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篇解读过,这里重点是知者利仁,知者会辅佐仁者使其仁政荫覆天下,因为只有真正的知者了解仁之大,而小聪明只会有一时的成功,却不断给自己的未来挖深坑,沦为贫穷了就阴险歹毒,富贵了就恣意张狂,最终为天道所消灭的蠢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又不如以之为乐的人。”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和《论语》中另一句话对照来学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之者对应困而学之,因为并不是自己喜欢仁道,而是走投无路不得已才学习;好之者对应学而知之者,理解大同社会的美好并为之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是因为真心向往;乐之者对应生而知之者,并不是说一个人生下来什么都知道,而是像周成王一样日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太公为师,周公为傅,召公为保,耳濡目染,焉能不生而知之?从知之到乐之,就是知者和仁者的区别,有真知,必利仁。

上面讲到:仁,信之器也。仁知,都是为了实现信,领袖也只有经由仁知,才能弥合组织名实分离的状况,让人民信赖组织,凝聚合力。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仁且知,夫恶有不足矣哉!”孔子这里讲的是,言行浮夸爱自夸表面看起来聪明的,都是小人,君子言语上实事求是,行动上诚实坦然,言行无亏就是既仁且知,这样还有什么缺乏的呢?

基于此,我们来看樊迟和孔子关于仁知的问答。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我们在义篇讲过这段话,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角度,再深挖一下,实际上就是领袖如果不实事求是,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谶纬之说糊弄老百姓,就是不知;领导如果醉心扯谎,把韭菜先割一茬再想着落实,就是不仁。究其根本,就是失信。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自身变得既仁且知,才有能力为中国实现让人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远大理想添砖加瓦。无仁,失其根本,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无知,忠奸不分,善恶不明,内不能保妻子全富贵,外不能安邦定国建功立业。明主则不然,不费不劳,身正能选贤,举直错诸枉,亲仁贤,远小人,天下大治,皆仁知之功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