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述书下》篇对其书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述书下》中,包世臣详细探讨了书法的笔法和结构。他强调了笔画的起始和结束,以及在一笔之中如何自备八方之势。他特别指出,后人在书写时常常只注重笔尖的锋利,而忽视了笔画的整体结构和力量分布。他提倡在书写过程中,笔管稳定而笔锋转动,使得笔画的八个方向都能充分展现笔毫的力量。 此外,包世臣还谈到了书法的整体布局和篇章结构。他强调了每个字在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积累笔画形成字,再聚集字形成篇章。他引用了过庭的话,指出“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强调了每一笔、每一字在整体篇章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书法技巧的同时,包世臣也注重书法背后的精神和气质。他通过对古代碑帖的深入研究和对比,指出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其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述书《下》是一篇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书法理论文章。它不仅对书法的笔法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强调了书法背后的精神和气质,对于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译文:述书[下]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的《述书下》篇中详细论述了书法的结构和章法问题,并提到了九宫之法。他指出每个字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方格,这个方格的外界较为宽大,而内部则用一个“井”字形的细线划分,以均匀分布字的点画。无论字的疏密斜正,必定有一个精神挽结之处,这就是字的中宫。中宫的位置有时在实画,有时在虚白之处,需要根据字的精神所在来确定其位置,然后按照字的形态将其头目手足分布在周围的八宫中,这样字的上下左右都能相互协调。 当三行字并排时,九个字就形成了一个大的九宫格,其中的一个字就是中宫,它必须统领上下左右的八个字,而这八个字都应该有朝向中宫的拱揖之势。如果连续看这些字,大小两个中宫都能得到圆满的呈现,那么字的俯仰映带之间,就会呈现出奇妙的趣味。 九宫之说最早出现在宋代,主要是为了计算尺寸来缩放古帖,而并非从字本身的条理出发。因此,从宋代以来,没有书法家能够真正符合九宫的要求。我所见过的北魏和南梁的碑帖数百种,通过悉心参悟,我得到了大小九宫之法。向上推溯到周、秦、汉、魏、两晋的篆书和碑版,也都符合这一规律。由此可知,钟繇和王羲之对九宫之法的专注程度。 世间流传的《贺捷》、《黄庭》、《画赞》、《洛神》等帖都没有横格,但每个字的布局都奇妙纵横、周密细致,实际上整个篇章都符合大九宫的规律。就像三代时期的钟鼎文字,以及行书如《兰亭》、《玉润》、《白骑》、《追寻》、《违远》、《吴兴》、《外出》等帖,变化无穷,但如果按照规矩去衡量,都不会有丝毫差错。到了唐代,书法家的才华和能力可能不如古人,因此行书碑版都带有横格。在九宫之学方面,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三家的研究尤为深入,他们的作品都流传了下来,通过仔细研究验证,确实证明了九宫之法的正确性。 然而,画法和字法都源于笔,成于墨,因此墨法也是书法的一大关键。笔实则墨沉,如果墨色过于鲜艳,或者呈现出紫碧色,那么这样的墨就不能用来谈书法。好的墨应该是黝黑而平铺在纸上,仔细观察,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字内的墨色中边相等,而墨光则像水纹一样在字的笔画间徐徐荡漾。这就是墨法的精髓。因为墨到之处都有笔,笔墨相称,笔锋接触纸面时,水就随之流下,而笔力要足够控制墨水,不使其溢出,所以墨的精华都留在纸内。不必非要是真迹,即使是拓本,也可以辨别其墨法的得失。我曾经见过有人得到笔法却不得墨法,但从未见过得到墨法却不通过用笔来实现的。 评点:张郎中即张从申,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学习自王羲之、王献之,名重一时。包世臣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曾使用熟纸写字,发现墨从两边逐渐干燥到中间,形成一条细如丝发的中线,墨光晶莹异常,纸背则像针画一样。他所说的“中”就是指这条中线。至于书法的结构和章法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九宫法是一种试图揭示其中规律的简单明了的方法。然而,无论是小九宫还是大九宫,其实际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揣摩。至于墨法,包世臣强调笔力要足以控制墨水,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纸墨相接之处要有毛,字内墨色中边相等才是好的墨法,这可能有些机械。在书法实践中,墨法的运用需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纸张、笔和墨水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 附录原文: 字有九宫。九宫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用细画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如j随其长短虚实而土下左右皆相得矣。每三行相并,至九字又为大九宫,其中一字即为中宫,必须统摄上下四旁之八字,而八字皆有拱揖朝向之势。连字移看,大小两中宫皆得圆满,则俯仰映带,奇趣横出已。九宫之说,始见于宋。盖以尺寸算字,专为移缩古帖而说,不知求条理于本字,故自宋以来,书家未有能合九宫者也。两晋真书碑版不传于世,余以所见北魏、南梁之碑数十百种,悉心参悟而得大小两九宫之法。上推之周、泰、汉、魏、两晋篆分碑版存于世者,则莫不合于此。其为钟、王专力可知也。世所行《贺捷》、《黄庭》、《画赞》、《洛神》等帖皆无横格,然每字布势奇纵周致,实合通篇而为大九宫。如三代钟鼎文字,其行书如《兰亭》、《玉润》、《白骑》、《追寻》、《违远》、《吴兴》、《外出》等帖,鱼龙百变,而按以矩矱,不差累黍。降及唐贤,自如才力不及古人,故行书碑版皆有横格就中。九宫之学,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①三家为尤密,传书俱在,潜精按验,信其不谬也。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法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凡墨色奕然出于低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②,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不必真迹,即玩石本亦可辩其墨法之得否耳。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评点]①张郎中:张从申(生卒年未详〉,唐代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曾官大理司直、检校礼部郎中.书学二王.宋黄伯恩《东观余论》:“从申书虽学右军,其原出于大令,笔意与李北海同科,名重一时,宜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扬低昂太过,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而有晋韵,殊可佳尚.②画内之墨,中边相等:包世臣在《述书上》中说自己“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这里所说的“中即指这一条中线. 书法的结构、章法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人都想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揭示其中的规律.元陈绎曾、清蒋骥都曾对用九宫法安排字的结构作过论述,但是包世臣又进了一步,他不但论述了“小九宫,还试图用“大九宫来揭示章法安排的规律。这种方法到底是否符合实际,还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揣摩。至于墨法,包世臣强调要“笔力足以摄墨,这自然是对的,而他又认为必须做到“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才算掌握了用墨的方法,这似乎又机械了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