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马致远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马致远所著。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归隐之志在取号时已经显山露水。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成就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
马致远青年时期热衷功名,元朝时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汉族读书人地位低下,他仕途坎坷,漂泊二十多年,五十多岁终于入仕,做过浙江和京城的官员,却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最后隐居山林,以衔杯击缶自娱,实现了陶渊明般“酒中仙”、“尘外客””的生活,死后葬于祖茔。 《天净沙·秋思》作于马致远中年时期,人生中最好的青春时期至中年这个阶段,诗人都处于困窘潦倒之中,离家求取功名二十多年,马致远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前途茫茫,在去往蜀山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苦的元曲。 这首小令共五句,二十八字,无一字写“秋“,却无一字不在写“秋”,字字传达出深秋的傍晚,天涯游子的孤寂、凄苦之情。 前三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词罗列了九种景物,可谓一词一景,一景一情,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仿佛为此曲量身打造。“枯”、“老”、“昏”、“小”、“流”“人”“西”“瘦”无一不在点染这萧瑟、凄清的深秋,又何尝不是诗人孤寂凄苦心情的写照? 极其简练的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游子深秋的远行图,古人悲秋之作有很多,远的有曹操写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近的有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仅仅罗列几个事物来写景与情,却又能勾起读者心底深处的万般人生感慨,马致远无疑是把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若是初秋,还不尽是萧瑟、清冷,也有很多诗意蕴涵于初秋之中,刘禹锡能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绝句,让人对秋不禁浮想联翩,心生向往之情。可马致远的秋不仅仅是晚秋,还是到了黄昏时分,一道残阳的余晖也要消逝了,秋叶已从金黄转成枯叶,纷纷在西风的威力下落下,此时此刻,万物衰亡,一年又要过去了,诗人还骑着瘦马托着书箱,踽踽而行,不知漂泊在何方,哪里是尽头,何其悲苦! 晚秋郊野外,骑着瘦马的诗人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诗人只字未提,可我们能从瘦马的“瘦”字窥见诗人的状况,一定是尘满面,“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眼见得“小桥流水人家”,也许还有炊烟袅袅,多么祥和的人家,如果诗人不求取功名,现在是不是该与家人平安度日,虽无富贵,却也享受天伦之乐。而今诗人的家人可曾都平安健在,真的万般牵挂呀!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现实的问题在这首元曲中提出,“今宵宿在谁家”,眼见夕阳残晖已然消逝了,诗人的落脚处还没有着落,怎不令人再添伤感,马儿也得歇歇脚,明日才能接着赶路呀! 最后羁旅诗人把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融入曲中,“断肠人在天涯”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十个意象完全合一,画龙点晴之笔揭示了要表达的主题。 古来读书人最辛苦,元朝的读书人尤为可怜,这首曲道尽了当时多少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告别家人,奔波驿道,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也许,一生不得功名是常事,也许客死他乡也是常事,毕竟得中金榜的只是万里挑一的人,绝大多数的人都如张继落第一般,尝尽“月雨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悲苦。 《天净沙·秋思》称为“秋思之祖”,一方面曲中的秋景实物却能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寒意,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多少羁旅游子心中的悲哀之情,引起无数失意文人内心传统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感的共鸣,所以它获得了永恒的不朽的生命力,何其珍贵! 在今天,人们在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同时,越发喜爱“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最终人们在江南一带、京西古道中的王平古道马致远故居,找到了这番自然美景。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附有马致远生平介绍,下首是马致远半身像。韭园村里到处都是香椿树,还有藤蔓,几口泉水,这番景象,不就是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写照吗?恍惚中看到马致远骑着瘦马正缓缓而来。 然而人类的悲欢不尽相通,当年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诗人只有骑着瘦马,在一条古道上缓缓走过,一阵西风挂过,耳边传来大雁的鸣叫,算算当年从家里出来求取功名时还是一介青年书生,现在转眼已过不惑之年,就这样漂泊了半生,雁归有期,人归无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