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53方,旋覆花代赭石汤

 铁毛l 2024-04-1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慢惊风——谢映庐医案

李某生子甚迟,今春末得子颇胖,奈乳食缺乏,夏秋天气燥热,乳母不慎口腹,致儿受病,患烦渴吐泻之证。请幼科医治,通用清暑利水、生津消食之剂,病转危笃,渐至慢惊之候,目瞪声直,四处干枯。是夜来寓请教。视其气息奄奄,面唇青白,间其泻下甚稀,只是乳食入口即吐,不能少停片刻,遍身如火,指尖略冷,小便短少,口渴不止,一切败证,殊难逆挽。然此证重处正在呕吐口渴为急,至于目瞪声直,都是津枯筋急之故,虽用生津之药,奈胃不能受,将如之何,窃舍安胃之法,决无生理。仿仲景汗下后,噫气不除,食不能下者,用旋覆代赭石汤之例,方中有赭石之重坠,乃安胃之最妙者,有旋覆花旋转于上,诚为胃虚客气上逆之证而设,合之生津解烦(麦冬、乌梅、葛根,石斛等),允为定法。疏方与服,其吐泻烦渴止,二剂不复吐矣。仍与安胃理脾之剂,调理而痊。后临证,此病颇多,悉(皆)以此方加减治之,皆获安全。(《谢映庐医案》)《经方研习》
论:此从呕吐口渴,胃气上逆论治。胃气逆者,中气虚也。旋花赭石汤,补中虚而降胃逆也。

2癫痫——关幼波医案

刘某,男,34岁。初诊:1959年4月22日。主诉及病史:自1954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抽搐、神昏,每次发作开始时左上肢发抖,左眼睑抽动,继而神志不清,两手抽动,两目上吊,两腿伸直,两足内翻,面色发紫,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口吐白沫,有时咬破唇舌,小便失禁。1956年以后发作逐渐频繁,有时可见小发作,仅表现为左上肢抽动。平时睡眠不安,头痛头晕,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诊查:苔薄白,脉象弦滑。有绦虫史。辨证:阴虚肝旺,气血壅滞,痰火上升发为痫证。治法:养阴清热,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处方:生石决30g,天麦冬各15g,橘红10g,珍珠母15g,鲜石斛15g,瓜蒌15g,鲜生地30g,赤白芍各24g,礞石10g,旋覆花10g(包),牛膝10g,清半夏10g,杏仁10g,菊花12g,丹皮10g,茯神30g,通草3g。
二诊: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发作减少。按上方加减服药70余剂。2个多月后,发作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
原按:癫痫与七情郁闷、阴虚阳亢、痰火壅盛有关。关键在于痰阻气机,壅闭经络,蒙蔽清窍,特别是在发作时,乃因“痰火上迷心窍”而致突然仆倒,口吐痰沫,嚎叫,四肢抽搐。所以,本病是以痰为患,因风、火、惊恐、情志不遂而诱发。本例癫痫有时出现小发作,乃因劳累过度,阴血耗伤,以致阴虚阳亢,故头晕失眠,每次发作前左上肢颤抖,继而痰涎塞盛,昏不识人。有时仅有肢体抽动,系因顽痰阻络、气血雍滞所致。故治疗上以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旋覆花、代赭石、橘红、杏仁平肝降气化痰,以珍珠母、生石决、茯神平肝潜阳安神,鲜生地、鲜石斛、天麦冬、牛膝、菊花养阴清热,半夏、瓜蒌、礞石加强化痰之力,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丝瓜络、通草通络,故而获效。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9《经方治验神经精神疾病》
论:本案不是旋花赭石汤案,就作癫痫医案看,属脉滑痰壅类型。本案虽然治愈了,但是补虚的药却很少。痰滑因湿,善后需要温燥脾肾。阴癫之病,必当秘阳。
过劳则发,劳伤中气,则土湿生痰,停于胃口,阻气升机升降,阴阳不交,则发厥逆。此是痰厥痉病,这种医案要多加生姜。另外也没见赭石。天麦冬,生地等,用之有议。

3眩晕——陈松筠医案

谌某,女,56岁。多年以来,常患眩晕呕吐,屡治少效,时作时止(经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近半月来,头晕旋转,目黑眼花,卧床不起,起则眩倒,日夜呕吐不止。吐出物纯系黏滑痰涎,饮食不能下咽,烦闷心悸,脉象虚弦而滑,舌苔白腻,中心微黄不燥,面色苍黄,两颧泛红,精神不振。虚阳上僭,痰浊壅阻,病在肝肾二经,法当潜敛肝风,镇平胃逆,尤以温化痰浊为当务之急。药用:旋覆花、枳实、竹茹各9克,煅赭石15克,法夏、陈皮各6克,生姜3片,水煎服。缓缓进药。
3日后复诊,眩晕大减,呕逆渐平,勉能进食。但苔腻未化,脉象如前,原方再进。旬日之内,眩晕呕吐俱止,苔腻渐化,颧红已退,面色隐隐黄红,惟食量甚少,有倦怠乏力等正气不振现象,改以旋覆代赭汤加木香、砂仁、当归、白芍善后,再治半月,逐渐向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陈松筠旋覆代赭汤治疗眩晕呕吐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66,7:30)《经方临证集要》
论:眩晕,脉滑,本条是痰眩。日夜呕吐,也是痰呕。痰饮停于胃口,阻格升降,所以眩晕呕吐。旋花赭石汤,涤痰去垢,降逆下气也。
注意啊,所谓法当潜敛肝风,此是错误之论,此是胃虚而不和之病。胃气不降,则胆木失根,所以升浮眩晕也。肺气不降,津停为痰,所以脉滑。

12咯血

王某,男,22岁。近因努力伤络,咳血反复发作,色鲜红,量较多,伴有口渴,心烦,便燥,舌苔薄黄,脉细数,拟方标本兼顾,先冀血止。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甘草3克,参三七4.5克,生军末3克(分两次和服),生地黄15克,半夏9克,麦冬12克,百部15克,太子参12克,黄芩9克,茜草9克,三剂。复诊,咯血由少而停,继以百合固金汤加味调理。
按:缪仲醇对于吐血治疗有三诀,一日宜降气,不宜降火,二日宜行血,不宜止血,三日宜补肝,不宜伐肝。盖血随气行,止血当先顺气,顺气当先平肝,用药基此原则,故使血止。
注意事项:1,胃肠积滞而浊气上逆致呃者忌用。2.胃热噫呃亦当忌用或加减用之。《经方应用》

图片

13心悸——姚寓晨医案

陆某,男,37岁,干部。1975年3月14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尚健,近2周来发现食物或饮水后,心悸摇荡不宁,胸闷难以舒展,每至餐时,欲食而不敢食,食则心悸,不食则饥,殊堪痛苦。经西医诊治,给予心得宁30毫克,利眠宁10毫克,每日3次,服后效果不显,遂来我院诊治。检查:血压18.7/10.7千帕,心界不大,不在吞咽食物时,心率82/分,心律齐。眼底大致正常。食管吞钡 线检查: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未发现异常。x线胸部透视:心肺正常。吞咽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吞咽后心率164/分,心电图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一诊:食后心悸阵作,胸中满闷,头晕目眩,恶心泛涎。苔薄白而润,脉细滑。证属心血不足,痰居心位,胃气上逆。予养心化痰和胃降逆法。处方:旋覆花(包)10克,赭石(先煎)30克,姜半夏10克,太子参18克,川桂枝10克,香甘松6克,川厚朴6克,生姜片3克,炙甘草6克。8剂。
二诊(3月25日):吞咽后心悸渐缓,胸闷亦减。再予前方去厚补,加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5剂。
三诊(4月2日):服上方后,诸症消失。吞咽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嘱继服柏子养心丸,以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吞咽时无任何不适,心电图正常。(姚寓晨,等,吞咽后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治验,中医杂志,1980,9:51)
按:本案因胃虚痰聚、寒痰停居心位,致有心悸泛涎,胸中满闷,苔白润,脉细滑。先以旋覆代赭汤加桂枝、厚朴、甘松和胃降逆、通阳化痰,8剂证减,续以前方去厚补加茯苓、白术(即旋覆代精汤合苓桂术甘汤)和胃降逆、实脾竭饮,5剂而安。《经方临证集要》《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论:食物或饮水后,心悸摇荡不宁,此是心下停水有宿水之象。头晕目眩,恶心泛涎,此为痰饮,停于胃口也。脉细滑,滑为水阻,阳气郁格也。旋花代赭汤,从痰饮论治,涤痰下行也。

25呃逆——李振华医案

董某,女,69岁,1985年9月9日初诊。患者年初即呃逆,喉间呃呃连声,昼夜不止,两胁胀满,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前医曾用丁香柿蒂散加减治之,服药多剂亦未能除。时止时发,夜坐不得卧,寝食俱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应疏肝解郁,降逆和胃。旋覆花12g,代赭石15g,厚朴花12g,法半夏10g,沉香曲10g,云茯苓12g,川棟子12g,嫩小草10g,大刀豆30g,四花皮10g,炒谷稻芽各10g
二诊:服药物7剂,呃逆大减,能安然入寐,饮食亦与日俱增,脉势和缓,胸胁脘腹仍时有作胀。再依原法出入,上方去茯苓、陈皮、嫩小草、炒谷麦芽,加郁金、炒枳壳、生姜、大枣。
三诊:服药3剂,诸恙悉平。嘱原方药再进3剂,以善其后。
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振华医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46.《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呃逆者,是胃气不和之病,就是干噫。不是肝郁气滞。胃中虚而不和降,浊气上冲,所以干噫。旋花赭石汤,补中虚而降冲逆也。
这个丁香柿蒂散,很多呃逆医案,都是先用此方,后不效再用经方。看来这个柿蒂散,也算是一个验方吧。验方无效的情况下,就必须用经方,经方者,是用理论来指导辨证用药的。如旋覆代赭汤是呃逆经方,那柿蒂散就是呃逆病的经验方。
附:柿蒂散
各书中的柿蒂散的配伍不同,列两条供参考。
1 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
2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26呃逆——杜雨茂医案

陈某,男,45岁。初诊(1968年3月20日):素体健,一月多以前因故生气,抑郁不畅,渐感两胁及胸脘胀满,食欲减退,终日觉得胸脘中如物梗塞,痞闷不舒,数日后更增呃逆,一日数发,发则呃声连续,逆气上攻,约半小时方已。前医曾用丁香柿蒂汤及香砂养胃丸等,效不显。闻我们在基层进行教学实习特来求治。诊其脉沉弦。舌淡红略暗,苔灰白微腻。诊断为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味。处方:旋覆花9克(包煎)代赭石18克(研细包煎)半夏12克生姜12克公丁香1.5克香附9克 白芍12克 青皮9克降香9克白蔻仁6克水煎服。
上方连服四剂后,呃逆明显减轻,一日中偶有发作,短时即过,胸胁及脘腹稍舒,进食增加。脉仍沉弦,舌苔不甚腻。宗前方增麦芽12克,建曲神9克,再服六剂,呃逆停止,胸脘已不宿满,两胁稍有不舒,以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等调理半月而愈。《伤寒论释疑》
论:生气而木旺,木旺而土虚,不能降浊,则浊阴上填,痞结心下。胃不和降,则呃逆连连。此就是生姜泻心汤的干噫症。所以说呃逆,是胃不和降之病。脉沉弦者,沉为太阴不升,弦为木郁之脉,肝脾不升,木旺而土虚也。旋花代赭汤,补中虚而降胃逆也。

图片

27呃逆——张菊人医案

郭某,1957年4月就诊。左关脉盛,肝家苦旺,时有呃逆、恶心、痰涎、食减。暂以代赭旋覆花汤法治之:代赭石12克,法夏9克,广橘红3.6克,旋覆花(包)6克,赤苓9克,煨生姜2片,党参3克,姜竹茹9克,红枣3个。服上方后呃逆、恶心均减,痰涎仍多,食量未增,证明脾胃不强。依原议并调和脾胃:生姜3片,代赭石12克,茯苓12克,姜竹茹9克,旋覆花(包)9克,橘皮4.5克,橘红3克,炒白术4.5克,党参4.5克,法夏4.5克,红枣3个。(张菊人医案)
按:据报道,应用旋覆代赭汤与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主要药味有赭石、旋覆花、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等,按辨证论治原则,随证加减,治愈顽固性呕吐10例,其中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尿毒症、胃癌肝转移、肾癌广泛转移及脑脓肿各例,另5例为神经性呕吐。并认为在《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为剂量最小的一味药,是旋覆花及甘草的三分之一,是党参的二分之一。以往用此方治疗呕逆,疗效不著。而今重用代赭石(轻者24克,重者30克或30克以上)为旋覆花的一倍或一倍以上,获得满意的效果。(南通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73年5月印)《经方研习》

28呃逆——吴佩衡医案

黄某,女,二十五岁,归国华侨,云南某大学学生。患呃逆证已一年余,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于精神紧张之时,呃逆更甚。自觉胃中饱闷,时有逆气上冲,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近来逐渐加剧,以致情绪不安,心情烦闷,睡眠差,影响听课学习。1964年夏,患者来中医学院就诊于余,呃逆频作,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腻微黄,脉象沉缓而弦。《景岳全书》日:“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此系阳虚胃寒,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寒气上逆,胃气不降所致。治宜温中降逆,调和气机,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9克、代赭石12克、法夏9克、明党参15克、砂仁9克、厚朴9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服二剂后,呃逆减少,间隔时间有所延长,脘闷气逆亦感减轻。患者自知服药有效,情绪亦好转,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脉沉缓,关部尚弦。腻苔已退,苔薄白而润。继以温中益气,和胃降逆治之。用前方,明党参增至30克,加入公丁3克,柿蒂6克,连服四剂,呃逆不再发作。(吴元坤.吴佩衡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60)《名医经方验案》

图片

40呕恶噫气——柯联才医案

苏某某,男,45岁。患者于一年前因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时感腹胀痛,恶心呕吐,虽经中西医药及针炎治疗,时辍时发。
最近症状加重,经X线胃肠透视,诊断为肠粘连,建议再行外科手术。患者拒绝。视其面色㿠白,语声低微,神疲倦息。噫气呕逆仍频,有时日发数十次,纳呆。痰白而粘,脐腹胀痛伴大便秘结,二、三天一行,小便少,舌淡胖苔薄腻,脉细弱。证属中土疲惫,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投以旋覆代赭汤化裁。处方:党参、白术、槟榔各15克,旋覆花(绢包)、干姜各6克,枇把叶、姜半夏、姜竹茹各10克,炙甘草3克,代赭石45克,(另包先煎)。服上药15剂后,诸症若失,纳增神旺,续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以作善后之图。
余亦曾以此方治疗数例过食冰冷之物而致呕逆噫气之患儿,也效如桴鼓。如陈某,5岁。因进冷饮之物过量而致噫气呕逆频频,嗳声高亢,日数十次,少则十多次,伴纳呆、便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中土虚寒,升降失司。投以旋覆代赭汤加公丁香2克,茯苓、白术各6克,方中代赭石用量为20克。一剂知,三剂病愈。《当代医家论经方》

图片

42膈肌痉挛——门纯德医案

雷某,男,60余岁。半月前因急性腹泻而住院,经输液使用抗生素及痢特灵等治疗,七天后,腹泻基本停止。止泻后第二天出现膈肌痉挛,呃逆不止,连声不断,持续十余天,服中西药多类,未见好转。之后,余一徒为其诊治,先后投以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未获疗效。邀余再诊,见此证确系久泻伤胃,里虚呃逆,按理用旋复代赭汤适证无误,何以不效?余审其处方,无需再加,只将其中党参12克,改为人参9克,令服一剂试之。服药当日呃逆即止
此徒欲寻此理,余云:党参、人参性味虽相通,但主治却不相代,人参补虚之功,党参莫能及也,仲景所以治中虚者常用人参,是取其天地阴阳气血之全意,后人所用党参代之,若病无真虚则可,若真虚者莫及。今此老翁呃逆,系中虚为主。故汝之旋复代赭汤治其不效。而吾之旋复代赭汤示效当日。古云;精究方术,必宗其原理,理法方药,必依其证而立。
论:用人参与党参的典型医案。本案临证,对二参的分析,很有道理,这是宝贵的经验,为后学解惑,指导用药。

60贲门癌——周仲瑛医案

徐某,男,69岁。患贲门癌,手术后化疗1个周期,出现恶心等消化道反应,上腹部有梗塞感,大便干结,口稍干,舌偏暗,苔淡黄厚腻,脉小弦滑。证属痰气瘀阻,胃失和降。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旋覆花(包)6g,代赭石(先煎)、石打穿、白花蛇舌草各20g,法半夏、太子参、麦冬、失笑散(包)、炒枳壳各10g,生薏苡仁、煅瓦楞子各15g,山慈菇、泽漆各12g,降香3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治疗到化疗6个周期结束,消化道反应不明显,饮食顺利,临晚嗳气,餐后无饱胀感,两下肢麻木,大便正常。舌暗红,苔中薄黄腻,脉弦。仍以化痰消痞、清中和胃为主法,上方加桃仁、莪术各10g,砂仁、白豆蔻(均后下)各3g,生薏苡仁15g。服药后病情稳定,仍宗上方加益气健脾之剂调理善后。《经方治验肿瘤病》
论:本案没有甘草,没有生姜,没有大枣,其立方之本,失去了中气的根基。太多的活血化瘀药,是偏离了旋花赭石汤方义。当噎膈案看。

61贲门癌——刘嘉湘医案

李某,男,68岁。患者2002年2月出现吞咽哽阻感,伴呕吐胃内容物及白色黏液痰涎,就诊于上海某医院,经线钡餐、胃镜检查确诊为贲门腺癌,因拒绝手术治疗,2002年3月起服用中药治疗。2002年9月起进食梗阻及呕吐症状逐渐加重,胃镜复查提示:贲门处可见结节样隆起,大小约3cmx3cm,周围黏膜浸润,B超检查提示:肝内多发性转移灶,2002年10月拟诊“贲门腺癌,肝转移”收住入院。刻诊:饮食难下,仅能缓慢进食流质,呕吐黏液频繁,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腻,脉濡滑。辨证:脾虚失于健运,痰气交阻于中焦,传导受阻。治法:健脾理气降逆,化痰解毒散结。处方:太子参15g,旋覆花12g,代赭石(先煎)30g,茯苓15g,生半夏30g,八月札30g,菝葜30g,野葡萄藤30g,藤梨根30g半枝莲30g,枸橘李30g,瓦楞子30g,枳实12g,生马钱子(打)3g,川石斛15g,全瓜蒌(打)30g,天龙6g,制大黄15g,地龙30g二诊:诉服药1周后,进食梗阻症状改善,可进食半流质,未呕吐胃内容物。服药2周后,能进软食,晨起泛吐少量黏液,大便转顺畅,自觉咽中干燥,苔根白腻,舌质黯淡,脉濡滑。宗原法效不更方,改生半夏为50g,加水蛭6g。
三诊:又服上方14贴,偶然吐少量黏液,体重有增,原方进退,续服上方加减4个月,病情稳定。《经方治验肿瘤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