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起源!为何说《易经》是华夏文明之源?

 慧然 2024-04-16 发布于广东

上期大致说了易经流派分类,本期接着说演化史。所谓“学易先学史”,这部分内容也相当重要,我们从易的起源聊起,这是易经研究最模糊的阶段,向来有不少争议,本期只是阐述我的一些理解,大家理性看待。

1.三皇与三易

易的源文明始祖,天皇伏羲。伏羲画阴阳,分三才得八卦,伏羲易即连山易,以“艮山卦”为首。

图片
之所以重视“艮山卦”,是因为伏羲时期先民还是山居狩猎为主的畜牧文明,《系辞下》对此也做了描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从法天象地、观鸟兽之文……到结绳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可以看出重要的活动是山林、湖海的捕猎,且已经有了人类各种学问的起源:
“仰以观于天文”——天文学
“俯以察于地理”——地质学
“观鸟兽之文”——动物学
“与地之宜”——植物学
“近取诸身”——人体医学和社会学
“远取诸物”——无机/有机之研究
当今各类科学研究虽然更加复杂化细致化,但基本框架仍在这几大类中。而八卦之象,已经能涵盖诸类。
伏羲易之后进入人皇神农易时代,即“归藏易”,以“坤地卦”为首。
图片
又表达了两个文明信息:
第一,坤为地,重土地,已经开始定居和农业生产;
第二,坤为母,母系氏族社会;
《系辞下的描述是: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系辞下的记述是农业社会初期的样子,有简单的农具制作方法以及初始的交易模式物物交换。农具制造出自易的“观象制器”,即所谓的“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取自风雷益卦(木能入下而动)的卦象。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取自火雷噬嗑卦(上光明而下兴动而交往而合)的卦象。益卦和噬嗑卦,已经是六十四卦的内容。就易经发展来说,说明神农时期已经八卦相重得六十四卦了。
而中国农业社会的一大重要基础是对四时历法的掌握,进入农业社会,基础的阴阳、四时、干支必定已经大致成形。虽然节气和闰月系统可能还未出现。但也必定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发现。
神农易之后是地皇黄帝易,又称乾坤易,以“乾天卦”为首。
图片
有表明两个信息
第一,乾位天,以天为尊,表明先民对“天”的理解更加透彻,包括天文、天星、天象、历法、宇宙之类的认知更加完备。对出自“天”的风雨雷电规律掌握更加精深。整体来说,是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势必也会反过来加大了对人类自身的了解。
第二,乾为阳为父,从归藏尊阴变成乾坤尊阳,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表现,而尊阳抑阴也是社会等级制度出现的征兆。
系辞下记叙: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垂衣裳而天下之,已然标明了等级尊卑的形成,这点在尧舜时期更加明显。

2.易经的三种演变方向
综合以上所有来看,上古三圣三易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致的,伏羲、神农时期,易的认知仍旧基于对宇宙自然的发现,包括阴阳四时变化与生产生活规律,阴阳概念逐渐运用纯熟,五行系统、干支纪法也已经形成。
这时期的易是纯从阴阳延伸的易,不涉及太多其他概念,具体运用则表现在几个方面:自然规律、宇宙认知、生产活动、生存吉凶。
到了黄帝时农业文明基本成形,对天地自然的认知也渐渐成熟,社会等级雏形已经出现。尧舜之后,社会上上下下的规则进一步完善,上层建筑已经逐渐清晰。以上这些,就是古三易与华夏文明的深入关联。因此易经被称为文明源头,一切学问的开端。
这一演化过程,也让易在后世的发展分裂为三种思路:
图片
第一种,从伏羲易、神农易出发。是纯阴阳的易,探寻各类规律、卜问。此后在战国被阴阳家掌握。汉代孟喜得阴阳家易书后开创的卦气象数易,也可归为此类。
第二,由黄帝易出发,对天地自然、人体认知已经较为成熟,后来又经由东周时老子阐发,遂演化为黄老之易,内容包含黄帝、老子的易、医、道、养生之类。以黄老为尊的道家,在本源上就与易有莫大关联,后世道易医不分家,民间对道士都会算命、做法、把脉的“刻板印象”,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尧舜到孔子的易,社会已经越发成熟,上下层建筑和社会分工越发明确,认知角度扩展到社会与人事的思考,最终经由孔子和孔子后学,发展成上层建筑和下层平民都能研习的儒家易。平民用以修身、齐家,上层用以治国、平天下。
这三种方向,都是易在文明进程中某阶段的集中成果,三者互相错杂又各有偏重,春秋以来的易经演变都可以参考这三个方向。我上期总结的易经四大流派,也是基于这些出发的。
当然,关于上古三圣、三易,几千年来一直争议很大。三易到底是伏羲神农黄帝的易,还是夏、商、周三代的易,亦或者源头在三皇,成熟在三代?这些暂时都无法得到有力证实,只能当做一些猜测。

3.《周易》创作的两点争议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周易的“周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大众所知的周代的周,另一个是周期的周,天地宇宙发展变化的周期规律。
通行本周易,成熟于西周初年,连山、归藏都已失传。但据《周礼》记载:“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
所以西周初期应该是三易并行,周易本身可能已经融合了连山归藏的一些精华。
原本认为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作了周易的的卦辞、爻辞,但根据现今研究,周易450条卦辞与爻辞风格大不相同,出自同一人手笔可能性不大,所以又有认为文王只作了64条卦辞,周公作了384条爻辞和2条用爻辞,甚至在周公之后还有人进行补充或改造。
此类说法争议比较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周易经文的出现就算晚于文王、周公时期,也不会晚太多。
当今《易》的通行本又补充了孔子的易传的内容,上期说孔子晚年好易,为此作十篇解易的文章,称为十翼,编成《易传》,导致通行本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内容。
图片
但关于十翼作者是不是孔子也有很大争议,现在大多观点认为十翼作者肯定不止孔子一人,这十篇风格迥异,有些内容与其他儒家经典有冲突,比如前面说过的易经系辞下提到了伏羲易、神农易、黄帝易,儒家追溯历史基本只到尧舜禹汤时期,甚至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只是传说。
从这点看,系辞作者不但可能不是孔子,甚至不是儒家学者。
战国时期,道家、阴阳家、儒家并显露,易在其中进一步传承与进化。
秦并六国后,因秦始皇喜欢神仙方术,秦易则强调卜筮,被视作卜筮方技之书,秦始皇焚书,医药、卜筮之书不焚,不仅易经不在焚书之列,与易关系极深的医书也不在其中,易经因此又是所有古学中保存最好的。
后世今古文之争那般激烈,就易经而言,倒不必争得你死我活。
汉代开始,易学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阴阳易、黄老易、儒学易裹挟在一起,开始新一轮演化。
很多人说易经起源,都要单独把“易字拎出来解释一下,通常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日月为易”
图片
一种是,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图片
但这两种解读,都是在西汉时期才出现的。“日月为易是出自黄老解易的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易有三益”则出自象数易阴阳灾变的作品——《易纬》。
算是易学三种方向的进一步演化,但还说不上是起源,这些我们下期说汉易时再讲。

易学史本来打算只做一期长视频,但上期视频稍长了点就播放惨淡,还是拆开来说吧。这样文案写起来也更灵活有趣一些。
参考书籍:
潘雨廷《易学史丛论》
潘雨廷《易学史入门》
林忠军《周易象数学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