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戈密码——主人真的是吴王夫差的曾祖父?

 泽霖文史 2024-04-16 发布于北京

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名为“邗王是野戈”。这件青铜戈通高6.9厘米,宽14.9厘米,重0.24千克。

故宫博物院藏邗王是野戈

这件青铜戈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圆形銎,上有一穿,内呈镂空的鸟兽状,应为一条宽体飞龙,龙前肢屈,后爪抓着自己的翅膀,后臀下是一只衔着虺蛇的雁,胡末端及銎孔部略残缺,整体造型新颖独特,漂亮的镂空纹饰使人耳目一新。    

戈的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最可贵的是,援的两面铸有八字铭文:“邗王是埜,作为元用”。这里的“埜”同“野”。“元”是顶好的意思。“是野”应该是这位“邗王”的名字。铭文的意思是说,邗王“是野”做了这件顶级的兵器,供自己使用。

那么,“邗王”是哪国的王?“是野”又是谁呢?    

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邗的注解,邗,又名干国,春秋时期长江北岸的一个方国。后来,邗国为吴所灭,成为吴国的邑镇。也就是说“邗”是吴国的属地。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庎壶上,有铭文“遇邗王于黄池”。这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的,“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的史实相一致。

赵孟庎壶    

赵孟庎壶口沿处的铭文

该铜戈和赵孟庎壶的铭文都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邗王”。结合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的“邗王”,就是指吴王。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是野”是谁?

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曾就该问题考证过,认为“是野”是吴王寿梦,也就是夫差的曾祖父,其依据是“寿梦”的别称“孰姑”古音与“是野”二字分别属于同一声部。

然而,对于郭沫若的这一观点,学界有人认同,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毕竟依靠声类来判断,会有很大出入。且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吴国君王的名字不一定记载得全面且真实,这样来看,支撑郭说的证据未免不够充分。    

而且,寿梦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561年,属于春秋中期末段。而邗国被吴国吞灭,是在公元前486年,此时的吴国君主正是夫差。由此推测,“邗王”即便是指“吴王”,那也应该是夫差及其之后的事。

我们再回到这件铜戈本身。这件铜戈的形制属于鸟兽管銎型戈,这与其他形制的铜戈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出土资料来看,管銎式的铜戈(銎内戈),在商周时期比较常见,但这种带有鸟兽形装饰的管銎戈,目前仅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与前文提到的吴王寿梦在位的春秋中期并不相符。    

商代晚期銎内戈

既然这件铜戈的主人不是寿梦,却又是吴国自造的兵器,为何要铸刻铭文“邗王”而不是“吴王”呢?

吴国的国名,在大多数传世文献中直接写作“吴”,也有写作“句吴”的。但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却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在诸樊以前作“工䱷,”诸樊时作“工”,阖庐时改作“攻五”,后作“攻”、“攻敔”,再改作“攻吴”,最后由“攻吴”省为“吴”。

夫差时仍沿用最后三种写法。这在存世的夫差铜剑上,可见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但无论是哪种,在夫差以前,是不称为“邗王”的。

这样一来,“邗王”有可能是夫差或他之后的某个吴王的别称。但一般而言,吴王作为战胜国,却以战败国的名称来称呼自己,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那就有了另一种情况,这个“邗王”可能是其他国家对吴王的一种别称。前文提到的“赵孟庎壶”,产自山西侯马,是当时晋国的一件青铜器。器身铭文记录了赵简子与吴王在黄池会盟一事。这里,作器者对吴王的称谓是“邗王”。如此看来,这件青铜戈很可能是别国专门为这位名为“是野”的吴王精心打造的礼品。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邗王”就是邗被攻灭之前,原本方国的那个国王。而“是野”就是那个王的名字。但他究竟是谁,也许还需要学界做进一步的研究。

历史留给我们的谜题太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些谜题的破解,我们距离历史的真相也能越来越近。(文/泽霖 图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