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船山

 直尾昂述 2024-04-16

​王船山哲学

的基本精神 

-

王船山(夫之)是明清之际

最是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在:

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

伦理学说、历史观等方面

-

都提出了光辉的,理论命题

并做出了巨大的,卓越贡献

-

他是一个

思想深邃

的哲学家

更是一个

高尚志操

爱国志士

坚贞不屈

民族气节

值得后人

钦佩敬仰

-

我们研究

船山哲学

了解他们

博大精深

学说体系

认识他的

多方面的

理论贡献

了解他的

哲学思想

基本精神

-

基本精神:

哲学家的

学说体系

基本精神

就是他的

学说体系

起主导作用

的中心思想

-

也就是构成

他的学说体系的

核心的基本观点

-

也就是他

在人类认识史上的

创造性的独特贡献

-

王船山的

哲学思想

深邃丰富

基本精神

并不单纯

-

举出四点:

(1)体用胥有;

(2)即事穷理;

(3)珍生务义;

(4)相天造命。

-

略说如下:

-

(一)体用胥有

-

体用问题

是中国古典哲学

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国古典

哲学当中

体用具有

多层涵义

-

最主要

的涵义

有两个:

(1)

体指实体

用指作用

(2)

体指本质

(本性)

用指现象

-

唯物主义者

认为物质性的

“气”是实体

-

而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能够脱离事物而独立

-

主观唯心主义者

不承认客观世界

的存在

-

断言“心”或“识”

即是唯一的实体

-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在现象世界之先之上

还有一个虚无的本体

称之为“道”或者“理”

-

王船山提出

“体用胥有”

的命题

-

批判了

否认客观世界的

主观唯心主义

-

以虚无

为本体

客观唯心主义

-

他说:

天下之用

皆其有者

吾从其用

而知其体

之有

-

岂待疑哉?

-

用有以为功效

体有以为性情

-

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

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

这里边首先

肯定用是有

-

即系肯定了

客观事物的

实际存在

-

然后从

用之有

而推证

体之有

-

船山:

体用也有

两层涵义

一指实体与作用

二指本质与现象

-

如《周易外传》说:

-

体用相函

……

体以致用

用以备体

……

无车何乘?

无器何贮?

-

故曰体以致用

-

不贮非器

不乘非车

-

故曰用以备体”

-

这里以车器为体

-

车的可乘

器的能贮

为用

-

体指实体

用指作用

-

《张子正蒙注》解释《正蒙》

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

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申之始”:

-

中涵者其体

是生者其用”

-

体指本质

-

指作为

本质的

表现的

现象

-

前引论

体用胥有

一段说:

用有以为功效

体有以为性情”

-

所谓体指本质而言

所谓用指现象而言

-

用之有

推证

体之有

-

即首先

肯定现象

不是虚幻的

而是实在的

-

然后,断定

现象的本质

不是虚无的

-

本质和现象

也都属于

客观实在

-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体用

乃有两层涵义

故“体用胥有”

也有两层涵义

-

用有以为功效

体有以为性情”

-

这是讲本质和现象

也都属于客观实在

-

实际上

王船山更强调

世界的实体是

物质性的气

-

他再三讲:

“虚空者

气之量

-

气弥沦无涯

而希微不形

-

则人见虚空

而不见气

-

凡虚空皆气也

-

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

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

……若其实,则

理在气中,气无非理;

气在空中,空无非气,

通一而无二者也。

……

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

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

故变化日新”

-

“阴阳二气

充满太虚,

-

此外

更无他物,

亦无间隙,

-

天之象,

地之形,

-

皆其所范围也。

-

散入无形,而适得气之体

聚为有形,而不失气之常”

-

“为虚为实,

为清为浊,

皆取给于

太和絪缊

之实体”

-

这里明确肯定

“太和絪缊”

之气是实体。

-

这肯定虚空皆气,

-

也即是肯定

世界的统一性

在于,物质性。

-

这固然是发挥

张横渠的学说

而比横渠所说

更为详密一些

-

王船山批判

唯心主义者

关于本体

的虚构说:

-

“故善言道者

由用以得体,

-

不善言道者

妄立一体

而消用

以从之。

-

人生而静以上,

既非彼所得见矣,

偶乘其聪明之变,

-

施丹垩于空虚,

而强命之曰体。

-

聪明给于所求,

测万物而得其影响,

则亦可以消归其用

而无余,

其邪说自此逞矣。

-

则何如求之感而遂用者,

日观化而渐得其原也?”

-

这里

指斥道家和佛教唯心主义者

是“妄立一体而消用以从之”,

-

这个批判

可以说

非常深刻,

非常精辟,

击中要害。

-

唯心主义玄学家们所虚构的本体

如“无”“真如”、“绝对精神”之类,

实际上都是如此。

-

王船山提出

“由用以得体”、“日观化而渐得其原”,

这是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体用胥有”是

王船山哲学

的基本观点

-

他们“天下惟器”论

就是此观点的引申

-

关于

“天下惟器”的学说

-

近年论述已多

这里不作详说

(二)即事穷理

-

王船山在本体论问题上提出

“由用以得体”的方法论原则

-

而在一般理论问题上又提出

“即事以穷理”的方法论原则

-

有即事以穷理

无立理以限事

-

故所恶乎异端者,非恶其无能为理也,

冏然仅有得于理,因立之以概天下也”

-

“即事以穷理”

即是就事物

的实际情况

-

加以考察分析

-

以达到对于

规律的认识

-

“立理以限事”

即是假定

一个规律

-

来概括一切

的实际情况

-

不符合,那个规律

就一概,加以否认

-

“即事以穷理”是唯物主义的客观方法

“立理以限事”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方法

-

在天者

即为理

-

叵执理

以限天”

-

“执理以限天”

即指设定

一个规律

用来限制

自然界的

实际情况

-

船山认为:

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

不可固执,一定之理

从而限制,自然界的

复杂情况

-

这是

唯物主义方法论

的一个重要原则

-

王船山

充分肯定了理的

客观性及可知性

-

理是事物之理

即在事物之中

-

而人有

认识理

的能力

-

人认识,客观的理

不能够,仅靠感官

要靠心的思维作用

-

心的思维作用

又以感官经验

为依据

-

他解释孟子“圣人

-

既竭目力焉,

继之

以规矩准绳

以为方员平直,

不可胜用也;

-

既竭耳力焉,

继之

以六律

正五音,

不可胜用也;

-

既竭心思焉,

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

“规矩准绳,元不是,目力看出来底,

六律,元不是,耳力听出来底,

-

不忍人之政

元并不是

师心亿度

想出来底

……

规矩准绳,因乎象,

-

六律,因乎数。

-

圣人

不于目求明

不于耳求聪

-

以吾心之能

执象通数者

为耳目之则

-

规矩六律

之所自制

-

不得之耳目者

而得之于心思

-

以通天下

固有之象数

-

此以心而治耳目也

-

不忍人之政

-

上因天时,

下因地利,

中因人情。

-

圣人不任心以求天下

而以天下固然之理顺

之以为政

-

此以理而裁心思也

-

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

察迩言

以执两端

而用其中

-

岂有

闭门造车

出门合辙

之自用者哉?”

-

这就是说:

仅凭

耳力目力

不能发现

自然规律

-

发现规律

要靠思维

-

思维必须

能够符合

客观实际

这样才能

发现规律

-

既须“以心而治耳目”

又须“以理而裁心思”

-

闭门造车

出门合辙

并不可能

-

心如何才能

“执象通数”

王船山

没有提出

详细理论

-

这是时代

的限制了

-

王船山

强调心的

思维作用

-

但是他也

充分肯定心

对耳目感官

的依赖关系

-

“一人之身,

居要者心也。

而心之神明,

散寄于五藏,

待感于五官。

-

肝脾肺肾、

魂魄,

志思之藏

-

一藏失理而

心之灵

已损矣

-

无目,而心不辨色

无耳,而心不知声

无手足而心无能指使

-

一官失用

-

心之灵

已废矣

-

其能

孤扼一心

以绌群用

而可效

其灵乎”?

-

感官经验

究竟是

思维的

依据

-

唯心主义者

强调心的灵妙

-

其实

心是不能

脱离感官

而孤立的

-

船山强调

思维作用

且又肯定

心不能够

脱离感官

-

这个是一种

全面的观点

-

王船山更论

求知的方法:

-

知之方有二

二者相济也

抑各有所从

-

博取之象数

远证之古今

以求尽乎理

所谓格物也

-

虚以生其明

思以穷其隐

所谓致知也

-

非致知

则物无所裁

而玩物丧志

-

非格物

则知非所用

而荡智入邪

-

二者相济

则不容不各致焉”

-

“大抵格物之功

心官与耳目均用

-

学问为主

思辨辅之

-

所思所辨者

皆其所学问之事

-

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

思辨为主,学问辅之

-

所学问者

乃以决其

思辨之疑”

-

这里

把致知

与格物

分二事

-

所谓格物

乃是通过

观察、考查

来去发现

客观规律

-

所谓致知是

对已发现的规律

加以分析、推演

-

以穷尽

其中的

大义蕴

-

这里所谓

“学问”、

“思辨”

语出《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

格物以学问为主

还要以思辨辅之

致知以思辨为主

还要以学问决疑

-

船山

既强调,思维与感官经验,的区别

又肯定,思维与感官经验,的联系

-

这与他的

方法论原则

“即事求理”

还是一致的

(三)

“珍生”、

“务义”

人生观方面,

王船山提出

“珍生”之说,

-

以反对道家和佛教

“以生为妄”的观点。

-

他首先肯定人类必须

依靠物质世界而生活、

人类生活是有规律的。

-

他说:

可依者有也,

至常者生也,

-

皆无妄

而不可

谓之妄”

-

人类

不能脱离

物质世界

而生存的

-

生活实有其

客观的规律

-

船山认为:

既已为人

必须珍视

自己生命

-

他说:

圣人者人之徒,

人者,生之徒。

-

既已有是人矣,

不得不珍其生。”

-

珍视生命

必须体现

“健”与“动”

-

他说:

尽人道

合天德

-

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

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

-

天下日生

君子日动

-

动者

道之枢

德之牖”

-

“健”

-

天行健

自强不息

运行不息

-

船山以为:

健是生的本性

动是生的机能

-

生活中

保持健的本性

顺应动的机能

-

而动又是

道德行为

的枢纽

-

如果不动

也就无从

体现道德

-

船山强调

“健”、“动”

-

纠正了宋儒

“主静”

的偏蔽

-

生命珍贵

但比生命

更珍贵的

就是道德

即“义”

-

船山说:

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

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

……

生以载义,生可贵;

义以立生,生可舍。”

-

立人之道曰义

-

智莫有大

务义远害”

-

体现道德理想的

生活那是可贵的

必须“务义”

-

为了实现道德理想

可以牺牲自己生命

-

船山论“义”

义有层次之不同

有“大义”“通义”

-

他说:

有一人之正义,

有一时之大义,

有古今之通义。

-

轻重之衡,

公私之辨,

-

三者不可不察。

……

事是君而为是君死,

食焉不避其难,

义之正也。

-

然有为其主者,

非天下所共奉

以宜为主者也,

则一人之私也。

……

此一人之义,

不可废天下之公也。

-

为天下所共奉之君,

君令而臣恭,义也。

-

而夷夏者,

义之尤严者也。

……

义之确乎不拔

而无可徙者也。”

-

“一人之正义”指个人对于

所尊奉的君主的关系准则;

-

“一时之大义”指个人对于

天下共奉的君主的关系准则;

-

“古今之通义”

指民族关系的准则。

-

船山特重“夷夏之辨”

认为这是古今之通义

必须严格遵守

-

船山强调

“夷夏之辨”

-

虽然含有

轻视文化落后的

少数民族的倾向

-

但主要是要求

划清民族界限

保卫民族主权

-

主张各个

民族应该

各守疆土

不相侵犯

-

既反对异族入侵

也反对侵略异族

-

拓土,非道也;

弃土亦非道也;

-

弃土而授之劲敌,

尤非道也”。

-

他主要是

要求各族

和平相处

-

他所最强调的是

维护民族的独立

-

船山

重视“君臣大义”

这是时代的局限

-

但也反对

绝对君权

的思想

-

他尝论君臣关系说:

-

“人无

易天地

易父母

-

而有可易之君”

-

不仁者,不可为父母

正其名,而仁乃昭

-

不义者,不可为元后

正其名,而后义乃著”

-

君臣关系

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

他批评所谓

“天下无不是底君”:

-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

延平此语全从

天性之爱上发出

却与敬处不相干涉

-

若论敬,则陈善闭邪之谓也。

苟不见邪,更何所闭?

-

潜室套着说天下无不是底君,

则于理一分殊之旨全不分明,

其流弊则为庸臣逢君者之嚆矢。

……

韩退之唯不知道,

故其《拟文王操》有云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显出他没本领假铺排勾当。

……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

欺天欺人,欺君欺己,

以涂饰罔昧冥行于

人伦之际,

而可以为诚乎?”

-

船山严厉批判了:

“天下无不是的君”

的妄论

-

这就表现了

他的进步的

政治观点

-

为了君主

而作牺牲

并不必要

-

维护民族的

主权而牺牲

绝对必要

(四)

“相天”、

“造命”

-

《周易大传》有

“裁成辅相天地”

-

《象传》云:

“天地交泰,

-

后以

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

《系辞上传》云:

“范围

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

这都是主张

对于自然界

加以调整

-

王船山继承

《周易大传》

的这些思想

提出“相天”之说

-

他说:

“语相天之大业,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

乃其弗能相天与,则任天而已矣。

-

鱼之泳游,鸟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

人弗敢心圣自尸,抑岂同禽鱼之化哉?

……故

天之所死,犹将生之;

天之所愚,犹将哲之;

天之所无,犹将有之;

天之所乱,犹将治之。”

-

圣人

可以相天,

禽鱼任天,

-

一般人虽非圣人,

但也与禽鱼不同,

能对天有所改变。

-

船山很重视

人的能动性。

他说:

-

天地之大德者生也,

珍其德之生者人也。

-

……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

……人者天地之所以用万物也”

-

“天地之道虽无为而不息,

然圣人以裁成辅相之,

则阴阳可使和,

五行可使协,

彝伦可使叙,

赞之以大其用,

知之以显其教,

凡此皆人之能。”

-

调整自然,

治理万物,

使自然界

更加合乎

人的理想,

-

这是人的作用。

-

先秦哲学,

阐发人的能动作用的是

《周易大传》和荀子;

-

宋代以来,

强调人的

能动作用的,

就是王船山。

-

王船山

更提出“造命”之说。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

-

李泌曾讲

“君相可以造命”,

船山加以发挥说:

-

君相可以造命,

邺侯之言大哉

-

进君相而与天争权,

异乎古之言俟命者矣。

……

推致其极,

又岂君相为然哉?

……

岂非君相

而无与于命乎?

-

修身以俟命

慎动以永命

-

一介之士

莫不有造”

-

不但君相

可以造命,

一般的人,

如果努力

道德修养,

-

发挥

主观能动性,

也都可掌握

自己的命运。

-

王船山对于人生的

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

国家衰乱、民族危难之际

爱国志士,应取何种态度

-

船山藉评论汉末管宁

来陈述自己的志操道:

-

“管宁在辽东,专讲诗书、习俎豆,

非学者勿见,或以宁为全身之善术,

岂知宁者哉?

……

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

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

故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

……

见之功业者,虽广而短;

存之人心风俗者,虽狭而长。

-

一日行之习之,而天地之心昭垂于一日;

一人闻之信之,而人禽之辨立达于一人。

……

君子

自竭其才

以尽人道

之极致者,

唯此为务焉。”

-

宣扬道德

昌明学术

-

使文化传统,不至于断绝,

使善良风俗,不至于沦丧,

-

即志士仁人

应尽的本务。

-

船山

既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

王船山的

哲学著作

非常丰富,

提出许多

独创性的

光辉命题。

-

上述四点是

他的哲学思想的

基本精神之所在

-

王船山于

明亡之后

在非常艰难

的处境之中

积极努力

追求真理

孜孜不倦,从事著述

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

对于过去

二千年的

学术思想

进行了理论总结

-

试图为未来

的民族复兴

奠定理论基础

-

船山哲学的基本精神也即就是

爱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精神

-

肯定客观实际

和,客观规律

的存在

-

肯定人类的

主观能动作用

肯定现实生活

和,道德理想

的价值

-

他在极困苦

的条件之下

斗志不挫

信心不改

-

这种

专心致志为民族的生存

而阐扬真理的卓越精神

是值得我们深深敬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