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 辨脉法第一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4-16 发布于甘肃

辨脉法第一

1、问曰:脉有阴阳者,(赵本无“者”字)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医统本无“曰”字)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2、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3、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赵本无“假令”二字)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阳脉浮(赵本注:“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筋络,故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合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赵本作“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4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然而内躁烦也。

4、(赵本注:“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5、(赵本注:“一云夏脉”)纍纍,(赵本作:“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6、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医统本作“主”)微也。

7、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赵本注:“一云阴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痞,是未至于衰。《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8、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医统本作“先”)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9、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赵本注:“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10、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动。

11、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者不可不知也。

12、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赵本作“阴”)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医统本作“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经曰: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13、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熊校记:芤则为虚者,汪本虚下增虚字。按注义总释弦减寒气少,大芤虚为血少,非单言寒少气、虚少血也。元版上句误重寒字,谓血少不足也。旧钞与汪本同。按少即不足,于义为复,少字疑误衍)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14、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15、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之有。

16、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赵本无“经”字)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17、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人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濈然汗出而解者,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18、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

19、立夏,(赵本立上有“师曰”二字)得洪(赵本注:“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赵本作“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尔。《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20、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赵本有“者”字)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赵本有“者”字)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21、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22、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赵本医统本并作“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赵本注:“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赵本注:“玉函作溺”)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此非也。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23、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24、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胃虚脾热,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针经》曰:脾病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消磨(医统本作“磨消”)水谷,今邪气独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也。趺阳之脉,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为浮(医统本作“浮为”)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数如法,邪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于里,但郁于荣卫之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25、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赵本作“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赵本作“亡血”)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微则恶寒。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故曰阴弱则发热。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不足,故知亡血。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26、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为别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脏属阴,为悉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不可谓脉浮大,更与发汗。《病源》曰:热毒气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速下之。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虽心下硬,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溲,小便也,勿为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硬也。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而热愈,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必便难也。硬家当下,设脉迟,则未可攻,以迟为不足,即里气未实故也。

27、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赵本作“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病有不可治者,为邪气胜于正气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又曰:大则病进。脉浮而洪者,邪气胜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气脱也;四时以胃气为本,水浆不下者,胃气尽也;一身以荣卫为充,形体不仁者,荣卫绝也;不仁为痛痒俱不知也。《针经》曰:荣卫不行,故为不仁。争则乱,安则静,乍静乍乱者,正与邪争,正负邪胜也。正气已脱,胃气又尽,荣卫俱绝,邪气独胜,故曰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赵本医统本皆有“者”字)(赵本有“为”字)心绝也。

肺主气,心主血,气为阳,血为阴。阳反独留者,则为身体大热,是血先绝而气独在也。形体如烟熏者,为身无精华,是血绝不荣于身也。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发于所胜之分也。漐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脾主口唇,绝则精华去,故环口黧黑。柔为阴,柔汗,冷汗也。脾胃为津液之本,阳气之宗,柔汗发黄者,脾绝,而阳脱,真色见也。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肾司开合,禁固便溺。溲便遗失者,肾绝不能约制也。肾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内经》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针经》曰: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肾绝,则骨之精不荣于瞳子,而瞳子不转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曰阴气后竭。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曰阳气后竭。《针经》云:(医统本作“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此之谓也。

28、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䭇。

经云:脉浮大,应发汗,若反下之,为大逆。浮大之脉,邪在表也,当发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气,邪气得以深入,故为大逆。浮则无血者,下后亡血也;大则为寒者,邪气独在也。寒邪因里虚而入,寒气相搏,乃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令水寒胜热而作大汗,里先虚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气涩滞,故令䭇也。

29、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䭇,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阳脉浮为䭇,脉滑为哕,皆医之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发汗攻阳,亡津液,而阳气不足者,谓之守空。经曰: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阴(医统本作“阳”)不为阴守,邪气因得而入之,内搏阴血,阴失所守,血乃妄行,未知从何道而出。若脉浮、鼻燥者,知血必从鼻中出也。

30、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浮数之脉,主邪在经,当发热,而洒淅恶寒,病人一身尽痛,不欲饮食者,伤寒也。若虽发热,恶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即非伤寒,是邪气郁结于经络之间,血气壅遏不通,欲蓄聚而成痈脓也。

31、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面热赤者,邪气外浮于表也;脉迟,战惕者,本气不足也。六七日为(医统本有“邪”字)传经尽,当汗出而解之时。若当汗不汗,反发热者,为里虚津液不多,不能作汗,既不汗,邪无从出,是以瘥迟。发热为邪气浮于皮肤,必作身痒也,经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故其身必痒也。

32、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齗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赵本作“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赵本注:“一作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赵本作“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浮为阳,沉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上焦者,太阳也。下焦者,少阴也。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气中于太阳之经也;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也。因表气微虚,邪入而客之,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遇邪,内为惧栗,致气微急矣。

《内经》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则下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干中焦,由是三焦混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相混乱,则内外之气,俱不得通,膻中为阳气之海,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怫郁于上焦而为热,与脏相熏,口烂食齗。

《内经》曰:隔热不便,上为口糜。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混乱,则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脾,坤也,坤助胃气,消磨(医统本作“磨消”)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

《金匮要略》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卫气者,阳气也;荣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阳气先通而热气得行也。

《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则能出。以小便赤黄,知卫气前通也。热气与胃(医统本作“卫”)气相搏而行,出入脏腑,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气前通也。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拥,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血,滋养五脏,致五脏俱虚,而五液注下。

《针经》曰:五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阖,合也。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

33、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赵本作“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赵本作“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则解。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者,阳气渐复,正气方温也。虽尔然而阴未尽散,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知阴犹在也。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为阴气已绝,阳气得复,是为欲解。若过七日不解,到八日以上,反发大热者,为阴极变热,邪气胜正,故云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发于下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复内痛者,下焦寒气胜,是必欲利也。

34、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熊校记:紧去人安,汪本赵本人作入。按注云:紧去则人安,以文意求之成本自作人,不作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为吐利后,脾胃大虚。《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气强,则能输散水饮之气;若脾胃气虚,则水饮内停也。所谓晚发者,后来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则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烦,热也。传经之时,病人身大烦,口噤不能言,内作躁扰,则阴阳争胜。若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胜,邪气微,阳气复,寒气散,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赵本无“为”字)欲解也。

《脉经》曰: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邪胜也,其病为进;目黄大烦,而脉和者,为正气已和,故云欲解。

35、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内经》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风则伤卫,数则无血。浮数之脉,风邪并于卫,卫胜则荣虚也。卫为阳,风搏于卫,所以为热。荣为阴,荣气虚,所以为寒。风并于卫者,发热、恶寒之证具矣。

36、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浮为邪气并于卫,而卫气胜;滑为邪气并于荣,而荣气实。邪气胜实,拥于荣卫,则荣卫行速,故脉数疾。一息六至曰数,平人脉一息四至,卫气行六寸,今一息六至,则卫气行九寸,计过平人之半,是脉数疾,知卫气失其常度也。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而当解,若不解者,精气脱也,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37、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千金方》云:以喘嗽为咳逆,上气者肺病,散者心脉,是心火刑于肺金也。《内经》曰: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以形见其损伤故也。

体质预报属超早期先兆,不同类型的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易罹性,也即不同的体质和疾病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因此,从体质潜证可以打开一个发现早期先兆的突破口……

中医历来重视禀质,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就对禀质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摄生等方面的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的气质、体形、禀性、肤色、态度都用五行理论进行了分类。《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对人的禀质进行分类,对中医气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气质理论以脏象理论为基础,更显示出体质对疾病的预报意义。因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脏象学说的内脏外象相合的特点而划分的,外象是内脏的映照,所以通过外象可以观察内脏的状况,《内经》体质分类正是体现了这一特色的。因此,通过体质分析可以从外象及早获得内脏的潜病信息,是有其科学基础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火型之人……其为人,赤色,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说明根据体质分型是可以预测疾病的。

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

《内经》气质理论和《周易》一样,皆以阴阳五行为分类的基础。详细记载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及《灵枢.通天》等篇,其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以火、金、木、土、水为分类的基础,列为火型之人,金型之人,木型之人,土型之人,水型之人。如原文曰:“木型之人……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灵枢.通天》篇以阴阳为基础,分为阳偏盛、阴偏盛及阴阳均衡等五种阴阳态人,具体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阳明之人,太阴之人及少阴之人。如原文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总之,中医体质的分型注重根据阴阳的偏盛及气血的多少,这样便可以之预测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及气血的虚实盈亏。如《灵枢.通天》篇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三、心质和体质的统一

中医气质学说分型强调形神合一,其特点是以外形特征作勇怯分类,对判断内脏的强弱脆坚有一定意义。因此勇怯体质特征可以预断内脏的强弱,如《灵枢.论勇》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则阻横,毗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总之,中医气质理论注重心理与体质的关系,并强调后天社会因素对气质的影响,如《灵枢.通天》篇论述的五态人,即突出了社会与个体气质的密切关系。原文所曰:“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即是。

四、赋予了病因病理内涵

《内经》气质理论除了以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为核心之外,还赋予了病因病理的内涵。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记载了各型人的疾病易感倾向,原文所曰:“木型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型之人……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即是。《灵枢.通天》还指出了太阴之人病理特点为阴血浊,卫气涩,阴阳不和。少阴之人为六腑不调,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为易狂、暴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中气不足,病不起。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病因方面,《内经》气质理论强调气质在病因中的意义。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质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认为发病除与体质的强弱密切相关外,与心理精神状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故《内经》很重视勇怯在发病学上的意义。

五、作为诊治的依据

《内经》气质理论在诊断上极为重视个体气质状况,并常以之作为疾病预后的根据。如《素问.三部九候》曰:“决死生奈何?……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素问.经脉别论》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内经》气质理论还根据阴阳五态人的气血多少,提出了治疗的个体差异性,并指出了治疗原则。如前已述及的《灵枢.通天》篇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逆顺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皆说明《内经》立法治则无不以体质状况为准绳。

综上所述,《内经》气质理论经过历代的发展已形成《内经》气质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内经》气质学说在《周易》八卦气质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和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离卦质—太阳—火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该型相当于胆汁型、兴奋型,此型人五行属火,阴阳属性为阳气偏旺,多阳而少阴。火型人火气偏胜,火性炎上、光明、温热,故该型人性格属外向型,热情、激动、上进、奋发,并且勇敢果断,思维敏捷反映迅速。但也易自大浮夸,好斗和野心勃勃。体质方面,脉数、面赤,肢体轻劲有力,喜活动,耐寒力强。

太阳为巨阳,主统帅诸阳,故太阳之人,阳气充盛,因阳气偏亢,气血旺盛、气升血动,故该型人易患血证。阳盛则阴病,火旺灼阴,而易罹阴虚阳亢之疾;阳盛则热,又易得热病。在精神病方面易罹躁狂症。

总之,离卦质—火型—太阳之人,具有阴虚阳亢、热病、血证及暴病的潜在倾向性。因火气通于心,心主血脉,故火型人易罹患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诸如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脑溢血等疾病在该型人中往往存在着潜在倾向。

(二)巽卦质—少阳—木型人疾病预报意义

此型人阴阳属性为少阳,五行属木,相当于多血汁型。木性条达,性曲直,木性禀风质,风性属阳,其性开泄,故木型人亦属外向型。性格急躁,办事利索,活泼好动,善于外交,不善内务。但此型人易过敏、猜忌、波动。形体多呈面青、脉弦、身长、肢细或身材小巧玲珑。

特点为“多阳少阴”。阳气倾向偏胜,风性动摇,风气通于肝,故该型人多出现肝阴虚风动症及肝系疾患。

总之,巽卦质—少阳—木型之人,具有肝阴虚,阴虚风动及肝系病的潜在倾向性。因风气通于肝,肝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较为密切,故木型人多具有肝、胆及现代医学神经精神系统的潜在易感性。

(三)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太阴之人,相当于粘液汁型,由于阴气偏胜,易伤阳气,故太阴之人易患阴病。太阴之人属土型,因禀土气较多故性情大多敦厚,均衡而偏于内向。安祥而少言,辛勤而实干,态度谦和而厚道。但反应偏慢,接受事物较缓,形体多呈头大面黄,个矮敦实。土型人属脾土型,因土气应干脾,故易罹患脾系病。土性为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阳虚而运化失职,加之湿性粘滞,湿性下沉,故土型人大多有水肿、泄泻、湿温、湿痹、淋浊带下等病的潜在易感性。

由于湿性重浊、粘滞,故该型人气血运行较为缓慢而易积湿生痰,故又多具痰饮、积聚等病的易罹素质,并易患内脏下垂等症。

上述说明,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阴气偏胜,具有易伤阳气及湿病、水气病的潜在倾向性。因湿气通于脾,脾主运化,故土型人易罹患脾胃消化系统方面的疾患。

(四)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人疾病预报意义

金型人为阴阳相对和平之人,阴阳之气较为均衡少偏胜,因此对阴阳偏胜的疾病易感性较低。金型人禀金气较多,金性“从革”,故金型人多坚靭自重,不亢不卑,居处安静而富有精力,内外诸事皆能应酬,并且组织领导能力较强,但亦有虚伪、虚荣、以我独尊的一面。

形体呈宽额、面白、方脸,个中等,大骨架,金型人禀燥金之气,燥气内应于肺,燥性干涩易伤肺津,“燥胜则干”,故金型人多有肺系疾患的潜在易感性。具体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癌、咳嗽、便秘、消渴等疾患。

总之,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之人,阴阳之气相对均衡而少偏胜。金型多禀燥气,燥气内应于肺,故金型人对肺系病及燥病有预报价值。

(五)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疾病预报意义

少阴之人阴气最重,阳气多偏不足。此型人属水,禀水气最浓,水性下沉、凝固,故此型人脉沉面黑,个中等而瘦削,性格为高度内向,善谋多虑,长于心计,但易抑郁消沉或阴险狡诈。

少阴之人属阴多阳少,故易罹阳虚阴盛病。水性下沉,水性阴寒,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又水气内应于肾,故水型人多具有阳虚阴寒疾患及肾系病(诸如水肿、腰痛、关格、淋病、寒痛、厥证、不孕症、寒痹等疾)的潜在易感性。

坎卦质人禀天之水气,性本多阴少阳,加之水性寒凉易伤阳气,因此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易患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疾,精神疾患方面易罹患忧郁型精神病。

总之,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阴盛阳虚,水气重,易罹患阳虚阴寒疾病及肾系疾患。

二、体质预报寿夭

《周易》及《内经》皆有体质预测寿夭的记载。如《易.离卦.象》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火型之人……不寿暴死。”《灵枢.通天》曰:“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

离卦质—太阳—火型之人,因阳气偏盛,火旺灼阴,阴少而不敛阳,故多不寿而暴死。

坎卦质—少阴—水型之人,阴气较浓,阳气耗散较少,寿大多较长,然该型人多阴而少阳,阴易盛而阳易虚,水性属寒,寒伤阳气,故此型人也有伤阳早夭者,如《灵枢.通天》篇所曰:“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

坤卦质—太阴—土型之人,天生禀坤土之气较浓,土性粘滞,故此型人气血运行较缓,阴阳趋于和调而偏阴,少急性病而多长寿。

乾卦质—阴阳和平—金型之人,禀天之金气,阴阳和平而偏阳,天宇广阔,故乾质人大多豁达大度,性格开朗,因此寿命一般偏长,但燥阳之气易伤阴津,故寿命只属中等。

巽卦质—少阳—木型之人,禀天之风气较重,风气性散而动,故该型人疾心好动,阳气耗散较速,故寿命偏短。

三、体质预报疾病发展趋势

(一)火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火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太阳之人,由于多阳少阴,阴易受损。因此,火型禀质的人,如心劳、房劳太过,营阴暗耗或津液受损则容易转变为阴虚病理质,呈形瘦面赤,舌质红少苔,脉数,大便干,小便短赤,畏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口渴咽干的阴虚证。其中,心烦手心热为火型禀质演变为阴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口干舌质红又为阴虚质的征兆。因此,大凡火型禀质人,如出现畏热、手足心热、舌质红,当注意已变化为阴虚病理质,则应警惕出现阴虚阳亢,或化热伤阴,或动火生风,或迫血妄行等变化。严重的转归趋向还会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或吐血、衄血、尿血等种种疾病的可能。

火型禀质人由于禀火气素多,火性属阳,最易消灼阴液,伤津化燥。因此,火型禀质人亦易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出现咽干舌燥,心烦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皮肤皲裂,舌质红而干,少苔或黄苔之燥热证候。并以咽干舌燥,心烦口渴为标志。火型禀质人转为燥热病理质与金型禀质人及木型禀质人的燥热质有所不同。火型禀质人演变来的主要表现在心阴受灼,以心烦失眠,口渴舌质红为特点。而源于金形禀质人者则以肺津被耗为其特点,主要标志为干咳少痰,胸部不适。由木型禀质转变来的则以肝阴亏耗为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以胁肋不适,口干易怒为征兆。

(二)金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金型禀质人,相当于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较为均衡无偏,阴阳较为和调。但金型人禀燥气而生,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又燥气通于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如感温燥之邪损伤肺津,或久病肺阴亏耗,或肝火熏灼肺脏,皆可致肺阴受损而逐渐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则出现干咳少痰,咽干痰粘,胸部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等肺燥热证。其中,干咳少痰为金型禀质人演变为燥热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咽干痰粘又为燥热质的标志,故凡金型禀质人如出现干咳痰粘,舌质红,苔薄黄而干,应注意已变化为燥热病理质,当防化火动血之虞。

此外,金型禀质人,由于禀燥气较多,燥性伤津耗阴,故易导致阴亏阳亢,虚火内炽。还有金型禀质人本已偏燥,如再逢久病伤阴或大汗、大下或亡血失精致阴亏液少或感受热邪,均可转变成虚火病理质。出现口干唇红,升火颧赤,咽痛牙肿,骨蒸盗汗,甚至鼻衄出血等虚火证。该证候以口疮牙肿,升火颧赤为虚火质的标志。另外,金型禀质人,由于金禀燥气,故六淫之邪入体,多从燥化。

(三)木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木型禀质人相当于少阳之人,由于多阳少阴,加之木主疏泄,因此阴易亏耗,故木型禀质的人亦容易变化为阴虚病理质。呈现形体瘦长,舌质红苔少,口干咽燥,头晕眠少,急燥易怒,体热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短赤,脉弦细等阴虚证候。其中,头晕易怒,为木型体质演变为阴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口干舌质红又为阴虚质的标志。凡木型禀质之人出现头晕易怒,舌质红、口干,当注意已演变为阴虚病理质,必须留神动风化燥及火热内生的变化趋势。

此外,木型禀质人,因禀风气较多,风能胜湿,风性疏泄,易耗伤津液。因此木型禀质人如感燥热之邪,或久病伤津,皆可致津伤化燥而演变为燥热病理质。出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口干皮肤燥,胁痛易怒,尿少便干,舌质偏红而干,脉弦细等燥热证候。该型因系由木型禀质伤津化燥而来,故与金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燥热型有异。金型禀质导致的燥热型,其病理特点主要为耗伤肺津,故以肺燥为主要征兆,并以胸部不适,干咳痰少为标志。而木型禀质人演变的燥热质,则以耗肝阴为主,故主要以肝目见证(如两目干涩,胁痛易怒)为特点

另外,木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盛阴常虚,又由于木禀风气,故六淫入体易从风化。此外,木型禀质之人,如长期肝郁,易演变为病理瘀血质,出现面暗色滞,眼眶黑青,善忘,口干但欲嗽口不欲咽,皮肤有红丝朱点或青筋外露,舌质青紫或暗,或边有瘀点瘀斑,脉沉或涩等瘀血证候。此型以眼眶青暗为报标症。面暗色紫为瘀血证标志。出现此型当警惕患痰瘀互结、癥积聚,失血出血等隐患。

(四)土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土型禀质人相当于太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气易受损,故土型禀质的人,如久病失于调养或暴病牋伐导致脾胃内伤则容易变化为气虚病理质。出现面黄不华,少气乏力,口淡纳少,舌质淡苔白腻,大便稀小便长,脉虚缓,甚至浮肿虚胖等气虚证候。其中,口淡纳少为气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少气乏力为气虚质的标志。

凡土型禀质之人,出现少气乏力,食少舌淡,则当注意已演变为气虚病理质,必防备中气虚惫、虚损之患。另外,土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又因土禀湿气,故六淫入体易从湿化。此外,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水湿易于停积,故土型之人如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或恣食肥甘,皆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演变成痰湿病理质,即出现体胖面淡黄而暗,目胞微浮色青,痰多,口腻身重,大便常稀,舌质淡,苔白腻而粘或灰黑,脉濡滑等痰湿证候。此型以痰多口粘为报标症。面浮、体肥、口腻身重、舌苔白腻为土型禀质演变为痰湿病理质的标志,当注意出现水肿、痰饮及伤阳的转化。

(五)水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水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少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易受损。因此,水型禀质的人,如先天禀薄或久病伤阳、肾阳被牋,皆容易变化为阳虚质,即逐渐呈现体胖面白(或黑),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多津,有齿痕,苔白,形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证候。其中。形寒肢冷为阳虚质的报标症。而舌质淡青、舌体胖大而嫩,又为阳虚质的标志。故凡水型禀质人如出现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嫩,则象征已成为阳虚病理质。应注意阳虚寒化,亡阳等病理转化。

另外,水型禀质人,由于阳虚阴盛,又由于水禀寒气,因此六淫入体易从寒化。此外,水型禀质之人,因先天禀薄肾阳素弱,如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致脾失温煦,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而成痰湿病理质。出现面目虚浮,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呕恶纳呆,痰多涎流,带下稀粘,畏寒肢冷,舌苔腻,脉细濡等痰湿证候。此型因由水型禀质演变而来,故多有脾肾两虚的变化,与土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痰湿病理质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有畏寒肢冷及较为明显的浮肿。

综上所述,说明掌握体质特点,不但能预报疾病的潜在倾向,预测发病的端倪,而且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旧等皆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地气交之中,人的胚胎发育时期同样秉天德而生,因此运气对人的体质秉赋和疾病的发生,不但有影响,甚至是极为深刻的影响……

运气可以预测人的体质,根据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表,由于五运六气的运转而有不同的气候,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物候(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内经》运气七篇对不同的气候影响着动植物形成的特性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司岁备物”及“食岁谷”(《六元正纪大论》),即言药物的采集和栽种应根据和运气相应的原则进行。气候不同对人体质的形成也必然存在着影响,分析如下:

一、五运预测人的体质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不及。所谓正宫、太宫、少宫,是指五宫建运,太少相生,即以角、徵、宫、商、羽五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运,平气为正宫,太过为太宫,不及为少宫是也。以木运为例,如逢正角年(木运平气),则秉风气较平和,逢太角年(木运太过),则秉风气太过,逢少角年(木运不及),秉风气不足,余运以此类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三气之纪”(平气、太过、不及)对动、植物及疾病均有影响,便可说明之。以木运而言,木运平气为敷和,敷和之年则“其化生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其应春,其虫毛……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木运太过为发生,“发生之纪,……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动掉眩、巅疾,……其病怒……邪乃伤肝”。木运不及为委和,“委和之纪……生气不正,化气乃扬(木气不及,土气来侮),草木晚荣,苍干雕落,……其发惊骇……其病摇动注恐。”文中关于不同运气对物候及病候的影响都作了具体描述。

以人的体质而言,不同运气出身的人,由于在胚胎期秉受了不同的运气,因此对他出生后的体质也必然有所影响。如火运平气之年出生的人,由于胚胎时期从母体禀天之火气较平和,故对心气有益。而逢火运太过之年,则因禀火性太过、火气化热,则易灼伤心阴。反之,火运不及之年,又因禀火性较薄而易致心气不足。其余四运年份出生的人依此类推。

二、六气预测体质

除五运之外,六气对生物的禀性同样也有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不同的司天、在泉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曰:“厥阴司天,毛虫静(毛虫应风木之气,故厥阴司天之年对毛虫有利),羽虫育(羽虫为火属,木生火,故厥阴司天有利于火虫发育),介虫不成(介虫禀金性,厥阴风木司天则寅申少阳相火在泉,火克金、故介虫不茂盛)。”六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此大,对人体当然也不例外。如母体怀胎期是在上半年,则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较大,具体如逢寅申少阳相火或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上半年天气本渐热,由于火、热之气司天则天气更热,孕育的胎儿必然禀天之火气较甚,内应于心,易罹心病,火病及热病。同理,下半年天气本渐寒,如再逢辰戌太阳寒水在泉,则禀天之寒气更甚,内应于肾,易罹肾病、寒病。其余三气司天在泉,其燥气、风气、湿气内应于肺、肝、脾,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司天之气对气候的影响往往决定于与岁运之间的生克关系(即变岁运太过不及为平气),但司天之气对生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上述说明,运气对人体胚胎的孕育存在着影响。因此,与人体体质类型的形成及盛衰有一定关系,故在预测疾病方面可以作为一定的依据。

土型禀质人相当于太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气易受损,故土型禀质的人,如久病失于调养或暴病牋伐导致脾胃内伤则容易变化为气虚病理质。出现面黄不华,少气乏力,口淡纳少,舌质淡苔白腻,大便稀小便长,脉虚缓,甚至浮肿虚胖等气虚证候。其中,口淡纳少为气虚病理质的报标症。而少气乏力为气虚质的标志。

凡土型禀质之人,出现少气乏力,食少舌淡,则当注意已演变为气虚病理质,必防备中气虚惫、虚损之患。另外,土型禀质之人,由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又因土禀湿气,故六淫入体易从湿化。此外,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水湿易于停积,故土型之人如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或恣食肥甘,皆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演变成痰湿病理质,即出现体胖面淡黄而暗,目胞微浮色青,痰多,口腻身重,大便常稀,舌质淡,苔白腻而粘或灰黑,脉濡滑等痰湿证候。此型以痰多口粘为报标症。面浮、体肥、口腻身重、舌苔白腻为土型禀质演变为痰湿病理质的标志,当注意出现水肿、痰饮及伤阳的转化。

(五)水型人疾病转趋预兆

水型禀质的人相当于少阴之人,由于多阴少阳,阳易受损。因此,水型禀质的人,如先天禀薄或久病伤阳、肾阳被牋,皆容易变化为阳虚质,即逐渐呈现体胖面白(或黑),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多津,有齿痕,苔白,形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证候。其中。形寒肢冷为阳虚质的报标症。而舌质淡青、舌体胖大而嫩,又为阳虚质的标志。故凡水型禀质人如出现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嫩,则象征已成为阳虚病理质。应注意阳虚寒化,亡阳等病理转化。

另外,水型禀质人,由于阳虚阴盛,又由于水禀寒气,因此六淫入体易从寒化。此外,水型禀质之人,因先天禀薄肾阳素弱,如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致脾失温煦,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而成痰湿病理质。出现面目虚浮,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呕恶纳呆,痰多涎流,带下稀粘,畏寒肢冷,舌苔腻,脉细濡等痰湿证候。此型因由水型禀质演变而来,故多有脾肾两虚的变化,与土型禀质演变而成的痰湿病理质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有畏寒肢冷及较为明显的浮肿。

综上所述,说明掌握体质特点,不但能预报疾病的潜在倾向,预测发病的端倪,而且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旧等皆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地气交之中,人的胚胎发育时期同样秉天德而生,因此运气对人的体质秉赋和疾病的发生,不但有影响,甚至是极为深刻的影响……

运气可以预测人的体质,根据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表,由于五运六气的运转而有不同的气候,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物候(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内经》运气七篇对不同的气候影响着动植物形成的特性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司岁备物”及“食岁谷”(《六元正纪大论》),即言药物的采集和栽种应根据和运气相应的原则进行。气候不同对人体质的形成也必然存在着影响,分析如下:

一、五运预测人的体质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不及。所谓正宫、太宫、少宫,是指五宫建运,太少相生,即以角、徵、宫、商、羽五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运,平气为正宫,太过为太宫,不及为少宫是也。以木运为例,如逢正角年(木运平气),则秉风气较平和,逢太角年(木运太过),则秉风气太过,逢少角年(木运不及),秉风气不足,余运以此类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三气之纪”(平气、太过、不及)对动、植物及疾病均有影响,便可说明之。以木运而言,木运平气为敷和,敷和之年则“其化生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其应春,其虫毛……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木运太过为发生,“发生之纪,……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动掉眩、巅疾,……其病怒……邪乃伤肝”。木运不及为委和,“委和之纪……生气不正,化气乃扬(木气不及,土气来侮),草木晚荣,苍干雕落,……其发惊骇……其病摇动注恐。”文中关于不同运气对物候及病候的影响都作了具体描述。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

人有三魂七魄,天魂,正是三魂(天地人)之一。魂为阳主精神,魄为阴主身形。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命魂又为阳。所以天魂汤是一个让身体阳气十足,且是从脾肾入手补阳气的方子。

有病人全身畏寒四肢逆冷,胃口差脘腹痞,大便溏泄,腰膝痠软,阴囊湿冷,阳痿,表现为面色苍黯,目眦黑,齿痕舌等,摸脉,六脉沉迟,尺脉细,用上天魂汤便对了症。例如有人之所以抑郁,通常的说法就是三魂中少了一魂,而抑郁之人性格忧郁属阴,地魂属阴,天魂属阳,命魂是人之本魂,故用上天魂汤补阳,相当于补上其丢失之魂魄,故亦可用治。

黄元御天魂汤

【组成】:甘草8g,桂枝12g,茯苓12g ,干姜12g, 人参12g,附子12g。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阳虚之症。

导读:金匮肾气丸常被人们称为“肾气丸”,大部分人一看它的名字,便忍俊不禁,心想,这不就是补肾的嘛!没错,它是用来补肾的,但它的作用却绝非这么简单!小编初见本文时,倍觉惊讶,小小肾气丸,功效尽然这么强大,居然能治疗这些疾病!叹为观止!

  金匮肾气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又名八味地黄丸,因《济生方》中将桂枝改为桂心,后世又称之为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开创了治疗肾虚证的先河,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各科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李延教授常用于治疗心悸、喘证、泄泻、水肿、眩晕等,临床效果甚佳。

  一、心悸

  陈某,男,51岁,2005年3月15日初诊。

  阵发性心悸两年余。曾就诊于西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曾口服宁心宝,心悸虽有缓解,但时感乏力,气短,畏寒,腰酸。

  诊见:心悸,形寒肢冷。舌质暗,脉沉迟。

  诊断:心悸。

  证属:心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25g,山药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20g,桂枝10g,制附子10g,人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心悸症状明显减轻,畏寒、腰酸逐渐消失。

  附子减至5g,续服10剂加以巩固。

  【按语】本案西医属慢性心律失常,多采用保守治疗。中医根据其主症,将本病归为“心悸”“虚劳”等范畴。《类证治裁》有云:“怔忡……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说明肾之真阴、真阳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之症。故本案在金匮肾气汤基础上合以生脉散,达到阴阳并补、心肾相交之目的。

  二、喘证

  沈某,女,46岁,2006年9月15日初诊。

  喘促、憋闷1月余。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此次就诊1个月前曾患感冒,其后一直未彻底好转,并呈逐渐加重趋势,直至喘促,不能平卧。

  诊见:咳吐白色黏痰,遇寒则重。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细。

  诊断:喘证。

  证属:肾不纳气之虚喘。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30g,山药2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20g,茯苓20g,肉桂10g,制附子10g,炙麻黄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后喘憋症状明显缓解,续服7剂,服法同前。

  后改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肺主气之呼,肾主气之纳。肾脏亏虚则无权摄纳,不能引气归原,阴阳不相顺接。故治以滋肾水,壮肾阳,是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也。再佐以化痰祛湿之品以清气道,使肺之宣肃无阻,终使肺肾得健,纳气得畅矣。

  三、泄泻

  姜某,男,7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

  泄泻便稀半年余,每日少则2次,多则5次,时伴下腹不适,便后缓解。多次做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未发现感染及溃疡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诊见:上症伴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等症。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诊断:泄泻。

  证属:脾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10g,肉桂15g,制附子10g,黄芪20g,补骨脂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腹泻渐止,大便日行1次,便质成形,嘱其常服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

  【按语】本案乃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致的泄泻,治疗恰如《医宗必读》所谓:“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真阳寓焉……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五谷乎?故积虚者必兼寒,脾虚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四、水肿

  朱某,男,72岁,2007年8月10日初诊。

  5年前因尿道梗阻而行尿路改道术,近半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少。且加重时常伴恶心呕吐,以致食水难进。曾做检查示:肾功能改变,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完全代偿期”。

  诊见:面色白,神疲无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滑,脉沉细。

  诊断:水肿。

  证属:脾肾阳虚,痰浊中阻。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泽泻15g,茯苓20g,丹皮15g,陈皮15g,半夏15g,薏苡仁20g,肉桂10g,制附子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水肿减轻,可进食少许流质食物,呕吐1次。继服7剂,纳食增加,呕吐消失。

  【按语】本案乃水道不通,侵于肌肤而为肿,上犯于脾胃而为呕。而水之不化是因气化失司使然,正如《内经》所谓:“气化始能出矣。”故水邪之所以为患与气之虚弱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亦云:“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金匮肾气正对此证矣。

  五、眩晕

  毕某,男,68岁,2006年7月15日初诊。

  头晕伴耳鸣反复发作两年。就诊时头晕眼花,耳中鸣响。自诉平素健忘少寐,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诊见: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头部CT检查示:脑退变,脑萎缩。

  诊断:眩晕。

  证属:肾精不足,肾阳亏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20g,肉桂10g,制附子10g,川牛膝2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头晕明显缓解,继服14剂,诸症皆消。

  【按语】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年迈体虚,则肾精渐亏;髓海不足,则脑府失充,元神失用。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故用金匮肾气汤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诸症皆去矣。

  本方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精血亏虚之证,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佐以肉桂、附子蒸腾肾阴,以化肾气,调节诸脏腑功能。肉桂又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故肾精得补,肾气得化,诸症必除。

【方剂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类别】消食剂

【组成】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用法】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为两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上五味,嚼咀。

【功效】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加减】心中热,加大黄1.5克;胀满,加枳实1克;气逆,加人参2.2克;心悸,加牡蛎2.2克;渴,加栝楼2.2克;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方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用法】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三次服。上四味,嚼咀。

【功效】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加减】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医案】

①三黄汤加味坐浴治疗痔疮:

【组成】黄连30g,黄柏30g,乳香15g,没药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朴硝20g,荆芥15g,防风15g,延胡索15g

【方法】以上诸药与水煎成1000ml,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置于熏洗架上,患者坐于熏洗架上,先熏蒸,待药液温后,坐浴于药液中,并用毛巾蘸洗患部,约15分钟,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消肿、止痛、止血.

【文献】治疗痔疮100例,显效58例,有效3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出处】李立,等三黄汤加味坐浴治疗痔疮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03;(1):6

 1.皮肤被蚂蚁和毒蜘蛛爬过后会长出小水痘样的疱疹,很痒很疼。就用红纸条浸上菜籽油,点上火围在长疹子的地方绕一绕就好了。

    2.今天忽然想起一件神奇的事,我嫂子当年生我侄子,月子里的时候,有一个孕妇去看她,走了之后,她忽然就没有奶了,原来她的奶水很充足的。按我们这里老辈人的说法,就是她的奶被那个孕妇“摘”走了。那么治疗的方法呢?也得靠这个孕妇,把这个孕妇再次找来,在孕妇的鞋底上扎一个眼儿,一定要扎透,弄一点水从眼儿里面漏下去,就好了。这样之后,我嫂子的奶果然又回来了。

直弄了很久一段时间也没辙。后来我姥姥知道了告诉我妈在我睡觉的时候不要用枕头而把枕头枕在脚上

也就是倒过来睡没想到还真是立竿见影一天之后我就正常了真是神了

    4.得了痄腮,医学称腮腺炎,腮肿的老大又发烫,方法一:把墨研啊研的,研到一定程度,涂在两腮。方法二:煮条鱼盐什么的都不要放,吃了就好了。方法三:用仙人掌捣烂包在纱布里敷上,很好使的。记隹要拔去刺。

   5.治疗刺猴子(疣)的特效方法,下大雨之后,碓窝(踹米、豆的一种石具)灌了一些雨水,一般农村都有好多个,连续用7个碓窝的雨水洗患处,刺猴子(疣)会自动脱落。在洗完一个碓窝到另一个碓窝时、洗完患处回家之前千万不要回头,否则不灵!比医院用药物针剂等等好用多了,不花钱,实用、效果快。

    6.发财秘诀:在老家,每到过了春节,正月初三,家家户户在天还没有亮就起来从大街上往自己家扫财(拿着扫帚从大门外往家里扫柴草),这预示着新年要发大财!
      治疗小儿夜啼。在树上或墙上用红纸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不过,张贴此咒语时,不要回头,不要原路返回,在每个路口张贴一张,共张贴7张。这种治疗小儿夜啼的方法确实好用,一直延用至今。

    7.腋窩要是長了東西,發紅或者發脹,只要去別人家,在沒人看見的時候,用別人家的洗碗布輕輕在患處擦三下,保證病除

   8.我6岁前极其多病,老家说法叫:爱招邪气。外婆一看我病了,又;就煮一坨鸡蛋,把蛋壳和蛋黄去掉,留下蛋白,包一个银戒指之类的小银器在里边,再在外边裹一层布,搽脊椎骨和关节内侧。病马上就好了,打开蛋白,就能看见银器已经变黑。二:我们这里是用青皮鸭蛋,切开两边挖开蛋黄,放上银。用薄薄的手巾包住。具体是烫风用的,小孩眼白特别蓝的时候就是邪风入体。烫完后:银变黑色,是证明有风。银变红色,证明小孩上火。

    注:不要吃那个蛋白,能埋掉最好:要是被小动物吃了的话,那小动物会生病的。

    9.被鱼刺扎嗓子的时候我妈妈就去找菜叶子上找被蜗牛呀鼻涕虫爬过的叶子,不洗直接煮给我吃,就好了我们叫这样的菜叶子做鬼画符。

    10、手上长鱼鳞疮。可以跑到别人种的芭蕉树下,憋着气划3下,几天就脱落了,有就是以前用来提猪肉的3角草绳绞在长鱼鳞疮的地方,不久也会消失的

    11.以前每年夏天,身上都会出一片片的疹子,不知道是不是“蜘蛛丹”,很痒但是不疼。看了医生说是皮肤过敏,开的药也起不了很好的效果,痒得要死!而且每年都犯。04年,妈妈听人说有个师傅会治这些,于是上门请教。那个师傅传了我妈妈一个方法:在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用毛笔点了墨汁在患处画圈(画得跟蚊香一样)。结果当天晚上我就不痒了,才2天疹子就消失了,现在都没有发过

  12.治小孩子受惊的方子。法一:用竹叶中的芯(应该是芯吧)抽一些,和大马路边的沙子,走一步捡一粒,加一个民国时的银元一起煮水喝。法二:我们这边用的是竹芯,象牙碎,银器,玉器,古铜钱,好似还有一两样的一齐煮水喝

    13.用铜钱烧红放到加醋的碗内,用那醋擦股藓,多擦几次就把顽症治好啦。还有鲁班封血法,咒语不写啦,同样有效,如果伤口是划破的长口子,那么请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两头,就知啦。

    14。经常做恶梦睡觉时把剪刀放在枕头底下尖部冲着门外千万不能冲着自己后来一直没有再做恶梦

    15.我们这有个治疗皮肤痒痒的偏方,说是拿大锅的锅底灰搅上水然后用用过的毛笔在痒痒的地方涂涂,连着3天必好.......以前小时候头发不长,还老痒痒,奶奶给我涂了点不出1天就不痒痒了,到现在头发来挺长的

    16.我妈妈告诉我一个方法。就是说眼睛长麦粒肿(针眼),用黑色的缝衣服的线在另一侧的中指根上缠上几圈,就好了

    17.小孩子小JJ得了“蜘蛛毒”肿大,将小孩JJ给公方鸭啄两下就好了。
    18.得了皮肤癣,老奶奶对着癣画符,再做几个扔掉的动作就好了。
 
    19.小偷被抓后被狂打,跑到尿桶里埋头喝尿,据说可以治内伤。
    20.被生锈的铁钉钉了,用浸过尿的香菇敷患处,见效很好。
 
    21.去痦子秘方:送丧的人会在路上扔一些黄表纸,偷偷捡一张,在痦子上轻轻擦几下,扔掉。过几天就会不见,不要让别人看到,看到就没有效果了。

    22.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治鱼鳞痣的法子:到别人家厨房里找个洗锅的刷子,在患处刷几下,然后扔掉,不让主人家找到。过几天鱼鳞痣就好了。

    23.我小时候有长瘊子,就是像鸡眼的那种,鸡眼会疼,而瘊子不会,可能有几十个吧,都么在脚面上、小腿脖子上长,都不敢穿裙子,有人说是千日疮,可是我的过了N年都没好,最后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偏方,就是每天早上煮两个鸡蛋,皮剥后去放在醋里密封二十四小时,第二天早上吃那两个醋蛋,而后再喝两汤匙醋,坚持半个月,瘊子就慢慢变软,消下了!且不会有任何痕迹。

    24.还有我姐的女儿拉肚子拉了半个月,吃药打吊针都没有,后来邻居说用米在锅里炒一下然后用红糖加水给孩子喝下去就好,

     25.说一个我婆婆农村里的一个方子.我快生孩子时,婆婆说他们农村女人生了孩子下阴肿胀,就用鸡毛煮的水来洗下身,就会好了.

     26.被烫伤了(小面积烫伤,比如说手指被一粒溅起来的滚油烫到,或被烟头烫到之类),可以找一张红纸。把红纸用黄酒沾湿,敷在患处。半天就好还不会起水泡。这里的红纸不是文具店买到那种红色皱纹纸或光面的美工纸,而是用土法染起来的红纸,挺粗糙的,有时还染色不均。

     27.我小时候得扁桃体炎,老是不好,后来一个亲戚求得一个偏方,家人就如法泡制(全过程都是家人自己动手,所以我现在才相信此偏方):在地里挖一些红蚯蚓(黑的不行),洗干净,用白糖加一点点水泡起来,必须很稠的那种,把蚯蚓里的液体泡出来,然后把糖稀涂在一张纸上,贴到扁桃体那里。我是晚上吃完饭贴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感觉几乎好了。但是贴了有两三天。

     28.嘴角开裂的教你一招,反正我用了大概两次基本就好了:用维生素E和捣烂的B2粉子合在一起,然后涂在嘴角,很有效,再就是口服点维生素b2。如果开裂出血了,可以用罗红霉素眼膏涂在患处。

    29.小时候老是烂嘴角,那个时候老家都是烧柴火的大锅煮饭的,老妈就会用个碗接锅盖上滴下来的水蒸气水。。然后让我们涂在痛的嘴角上,一天见效。                                                              
    30.如果早上起来黑眼圈特别大的话,用鸡蛋那个法子,就是鸡蛋煮熟把蛋黄取出,里面放银戒指,外面包布,在眼睛上滚,一会黑眼圈就淡很多,而且银戒指变黑~~李碧华的一个小说里面也写过这个~~

  31.烫伤之后用獾油马上涂擦伤口,不过如果破皮了就不要用了,因为这样伤口一直不干,无法愈合。容易感染。我家是东北的,烫伤用獾油屡试不爽。

    32.我家人有一次不幸传染了灰指甲还很严重,用药房卖的药都快疼死了,挺灼伤皮肤的,他就用白醋或者米醋,每天只要一想起来、一有工夫就用棉签涂在指甲上,而且要注意多往指甲缝里涂,因为灰指甲真菌引起的,肯定会藏在趾甲缝里,会导致甲床跟甲板分离~~虽然味道比较刺鼻(我还是很喜欢闻醋味的)但是很快就好了,新指甲还很光亮的,可能也是用酸性物质来治疗的道理吧~我两个大脚趾的趾甲天生都有点一棱一棱的,夏天穿凉鞋涂指甲油得涂得比较厚才能看不出来,我也用醋擦过,擦一周左右,表面就变平滑了,然后我没坚持。。就又长了。。。 

    33.我来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的吧。以前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左手无名指第一节关节处长了一个“修子”,我们这里是这样称呼的,它的读音是如此,我也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就是它冒出一个小丁丁,可以用剪刀剪,但不会痛,也不流血,除非剪刀根部,但剪了又会长出来。原来听他们说要把它在肉里的根挖出来才不会长,我怕痛,也没有这样试过。后来我在一本大概是“万事不求人”这本书上看见一个方法,但记不清了。书上说,如果走在路上遇到一块骨头,那就把骨头捡起来,在“修子”上方,大概是右绕三圈,然后左绕三圈,然后把骨头往身后仍掉,但不要往后看,那就好了。过了很久,我后来果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块骨头,那就试试吧。我也不能说这一定是用了这个方法的功效,但确实,隔了大概2,3月吧,我也记不清了,反正这个“修子”确实也就慢慢没有了,现在也没有,也没有复发,其他身上也没有再长。

     34.以前我奶奶伤到手腕了。长了个腱鞘囊肿,一动就疼。她一个同学就拿了一把田七,让她回去煎水喝,很快就会好。我奶奶就用她受伤的那只手拿着那把田七回家去了。回到家一看手,囊肿竟然消失了!真的很神奇。

     35.小儿湿疹的方子给你一个,用一斤白糖加入适量水中烧开,用白糖水蒸气蒸孩子,注意不要烫伤孩子,连用三天极好效果,不复发。可用蒸脚的桑拿桶。我孩子就是这样治好的

     36.再给一个大人用的湿疹方子,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有黄水者加黄连4克,银花12克。干性者加地骨皮10克,紫草15克。中药店里有卖的,我也是湿疹的受害者我从小在高原地区长大,后来嫁到四川盆地,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得了湿疹苦不堪言,用了不少方法就是不好,一到春季,夏季就发作,我孩子也是一样,后来今年春季要发作时用了这个方子再也没长过了,身上不痒的感觉真好。

  37.好的帖子,有个大家都知道的,连喝7口水治疗打嗝

 
    38.朋友在18岁左右患了急性血小板缺乏症,应该这样叫吧,就是血小板急剧减少。住院一段时间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没办法,就回家了。后亲戚听一偏方,是用黄鼠狼剥皮焙干后,装成胶囊,一直服用。因没有别的办法,就试用了,吃了大概4、5只吧。血小板恢复正常。我们现在关系很好,提起此事,她还经常唏嘘。(因黄鼠狼有毒,适用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的患者,古医书有此偏方,此方也曾给过一个医院拒收的患白血病的小伙子,此人也已好。)

     39.老乡妹妹,从小患风湿性关节炎,年少时,夏日也不敢穿裙子,关节会酸痛。从来夏日只看她穿两条裤子。她爸爸不知从哪里搞来的偏方,是抓来野生的王八,看起来年龄越大越好。然后放在石头上,用斧头,必须是铁斧,把王八连壳和肉剁碎。在夏日最热的时候贴肉敷在关节处,然后包扎,几日后,有臭味,拆除,洗净。然后再敷一次。每年可敷两次,两年可痊愈。(此方王八、石头、铁斧都不可替代。另必须是夏日最热时)

    40.小孩内八字。也是我堂妹的事情,还是那个老太太告诉我妈让堂妹把鞋子反过来穿,也就是左脚穿右鞋,右脚穿左鞋,持续了1年左右就矫正了。(小孩3岁左右,鞋子反着穿也没什么的)

    41.我以前有一个病,周期性突发性神经痛,从六岁开始每年发一次,都在年底左右的时候,从白天隐隐开始痛,上半身,移动的痛,一会儿左肩,一会儿右肩,背后等等转移性的痛,夜里最厉害,就像骨头里有什么东西在钻,那种痛难以名状的,要整整一夜煎熬。后来我父亲死的时候给他穿衣服,我们这穿好衣服要用根白布带子把死者的双手和身体捆绑在一起,后来去火葬的时候,到了火葬场,亲戚的一个老奶奶把那带子取下来,让我脱了衣服把带子帖身缠在我身上绑住,关照一百天不论睡觉洗澡都不能拿下来,她说亲人的捆尸带可以治百病,必须是亲人的,后来我就再也没

    42.我儿子小时候跟我上菜地玩,小JJ被蚯蚓喷了口水,肿的老大,去医院挂瓶打消炎针吃药都没用,医生也好象没啥办法的样子,回到家,一邻居阿姨发现,就叫我们用她养的鸭子的口水涂抹儿子的患处,神奇的很,几分钟就好了,儿子也不哭了....那邻居阿姨说鸭子专吃蚯蚓,这叫一物降一物.

    43.用苍蝇捣碎涂在头皮上,可以使秃的地方重新长出头发,同学试过,灵验。
    44.眼睛长麦粒肿我们老家有2个偏方,第一个是找个黄豆子偷偷地扔在自家的水缸里,不能让人知道和看见,然后就好了,这个我试过管用;第二个是在马路中间3块石板或者砖头搭个灶,让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踢翻就好了。

     45.凡各种骨刺增生者,用老谷子一小包与猪背脊骨数块炖吃,数次当好,你本人哪里骨刺便选猪那里与你相合的骨头。是陈年的没去壳的大米,炖后吃汤,啃骨肉。

    46.小时候长的好像叫蛇皮藓还是什么的,长在腮帮往下靠脖子那块,看了好多医生都不好,皮干了,扒下来继续长,很痒。我奶奶喊我去找路边人家拜拜烧剩的纸钱,对着那地方擦两下,然后不回头,回家。试过了,不过两天就全好了,真神奇。

    47.也提供一个偏方,小孩受惊啼哭,晚上睡前将扫帚倒立在门口,这是我婆婆教的,也说不上原因,我小孩试过.
    48.还有一个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扁桃体发炎,刮锅底灰加上盐拌匀,用筷子直接嗓子发炎处,10分钟内完好。
    49.我也说说一些本人证实有效的偏方,睡觉磨牙的,买回猪尾巴,煮熟后让患者站在门后悄悄吃完,吃的时候不能对话,别人也不要去关注他。
 
    50.带状疱疹嘛,很好治疗的,取六神丸研成粉,加少许水涂抹于患处,一日三次或者有时间就抹咯,一般几天就好了,只是切记不要搞破泡泡啦,亲历。只是患处留点小疤痕,不好看啦。     
 
     51.憋大便验方(找到厕所前用):食指稍用力按住鼻子尖,很快便意就会消失,如此反复按,直到找到厕所为止,都能轻松憋住;

   52.烫伤的话,用麻油涂个几次就好了,而且不留一点伤疤

    53.带状疱疹。用季德胜蛇药研粉末,用水搅拌成糊状,涂上患处,可以止疼,帮助快速痊愈.
      带状疱疹嘛,很好治疗的,取六神丸研成粉,加少许水涂抹于患处,一日三次或者有时间就抹咯,一般几天就好了,只是切记不要搞破泡泡啦,亲历。只是患处留点小疤痕,不好看啦。
 
    54.我也说一个治尿道炎的偏方吧,是同学用过有效说给我听的。用干的荔枝核加一点水磨成汁,敷患处,大概二十天好。
    55.我同学说她刚生出来的时候半边脸都是胎记,她妈妈都不想要她了~她姥姥说没事,能去掉,就用金戒指在她脸上擦,后来就没有了~这个事她完全就不记得,是她姥姥告诉她的。他姥姥说金器和死人能带走胎记~据这个同学说她的发小儿,也长胎记,很小的时候村里死了人,长辈带该发小儿去,那死者的手在她胎记上擦了擦,后来没有了~~

    56.我上初中时,食指关节处长了一个瘊子,开始没太在意,没多长时间,又陆续长了3~4个小的瘊子。偶尔一次被邻居一位阿姨看到后,就告诉我:去中药店里买几粒’雅单子’(比黑米大点,感觉就那样子),捣碎,涂在最先的那颗瘊子上,其他的不要问。中间好象换了一次药。结果,一周左右,大瘊子就脱落了,再过几天,小的都是自己脱落的。据说:那个大瘊子是母的

     57.遇到饭局必须喝白酒前,先找只新鲜鸡蛋,放1/3汤匙的麻油,搅拌,喝下去。半斤就醉的量干掉一斤没问题:)

     58.小时候调皮,躲猫猫玩喜欢钻大院里的破仓库和小夹道里的昏暗的地方。有次玩耍时,一下撞到蜘蛛网上,背上被还几只蜘蛛爬过,生了好多红色的小疙瘩,奇痒且疼,那疼痛感不是直接的疼。当时小,说不出是怎么疼,现在想想应该是神经疼的味道吧。我们当地管这叫’蜘疮’。解决办法是:在一背阳的老瓦房上生长的青色的植被,好象叫’马齿菜’,取了些,加一点锅灰,一起捣碎,直接涂抹在患处。很快,很快就好了。

     59.牙齿上火。很疼的吧。疼时,取’夹竹桃’叶子一片,用牙齿轻轻咬合一会。能很好地舒缓疼痛感。---- 还得去看牙医的。
     60.小时候被大马蜂蛰了,在头顶上,那滋味真是疼痛难忍,我外婆见着了,赶紧抓点尿素在被蛰的地方软揉,马上就没事了。
 

【方剂名】葛花解酲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葛花15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白豆蔻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干姜10克,泽泻1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米汤或白开水调服,亦可水煎服。

【方歌】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脾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病机】本方为治疗酒食伤脾而设。其病机为嗜酒中虚,湿伤脾胃。酒体湿性热,其性剽悍。酒毒蕴蒸,上扰清阳,则眩晕;湿热损伤脾胃,升降失常则呕吐、泻泄;脾不运化,则食少体倦;生湿滞气,则胸膈痞闷,小便不利,苔腻脉滑。酒积乃无形之物,治疗宜发散,利小便,分消酒食,兼以理气健脾。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心神烦乱,小便不利或泄泻,酒食内伤者,此方主之。

2. 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本方具有解酒、利湿、化滞、消食、助运五大功能。适用于:

①平日好酒之酒客家,常感脘痞不适者。

②.酒客家大便零碎,便后不尽感者。

③酒客家不知饥者。

④酒客家身胖肢懒,倦怠困乏者。

⑤酒客家口腻苔厚,小便不利者。

⑥酒客家体重增加,大腹便便者。

⑦酒客家头昏头重,血脂增高者。

⑧酒醉呕吐,眩晕,胸膈闷满者。

禁忌】耗气伤津,不宜久服。

【文献】

《脾胃论·论饮酒过伤》:“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以葛花解酲汤主之。

②《名医别录》:“葛根花,主消酒。”《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

病案举例男,51岁。每日宴请乃成为其主要工作。饮酒时每顿多至一斤,有时一日两顿酒宴,渐至形体肥胖,只要闲暇无人,即昏昏欲睡。平时头昏沉不清感,倦怠懒动,哈欠频频。尤其突出的是,终日无饥饿感,大便每日三四次,量少而不成形,解后仍不尽感,口中苦腻。证属酒伤脾胃,湿邪中阻。处以葛花解酲汤加减:葛花20g,白蔻10g,砂仁10g,建曲20g,山楂20g,陈皮10g,茯苓20g,泽泻30g,炒白术12g,泡参30g,厚朴30g,苍术10g,苡仁30g,半夏12g。水煎,日1剂。服完5剂,口中清爽,到时知饥。续方5剂,精神转旺,大便一日2次,排后爽快感,脘满消失。原方再给5剂,嘱尽量限酒,并少进油腻肥甘,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