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安,怪物》:小心你的情感模式

 新用户17038774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乡村随拍)​

今早在得到听书听到讲《早安,怪物》这本书时,有两个点儿印象颇深:


一个是一位女士的奇特情感模式:

说有一位女士因为童年经历,长大后无法与正常人相处于是遭遇了种种不幸:这位女士九岁时便被父母抛弃,于是只能担起原本属于父母的重任,开始像个妈妈一样,想尽一切办法去养活跟她一起的弟弟妹妹俩人。后来好不容易长大,却发现因为她自己习惯了这种拯救者的身份,结果反而不会和正常人交往了。

于是遇到了渣男,受害颇深,后来即便遇到了像史蒂夫这样真正对她好的正常人,她反而觉得不感兴趣……

原文是这样说的:

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我认为你对史蒂夫不感兴趣,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在这段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让我发现有时候,或许我们对某个人或者某类事物不感兴趣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某种情感模式,进而不知道在这段可能重新开始的一段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就像我和前女友婷婷,我俩都比较独立,独立到我俩根本找不到互相依靠的空间和感觉。换句话说,我俩在这段关系中多少都有点不知道彼此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

再好好想想会发现金庸的小说里也描写过类似的这种关系: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和霍青桐也都是这种关系。他们俩平常扮演的都是那种“拯救者”的角色,于是彼此相遇之后,本该强强联合,却因为两个人都无法在这段关系中找到恰当的相处方式而过得很别扭。

另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点是这样一段话:

压抑情感会同时让人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压抑愤怒,愤怒依然会通过另一种嘲讽、羞辱的方式流露出来。和愤怒相比,嘲讽、羞辱更具备伤害性。

老实说,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可能就是因为压制了某种情感,而总感觉不太舒服,甚至是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反应模式。

比如:今早我发现,又有几只小鸡死了,我明明挺伤心的,但又在刻意回避。

联系到这一点,我又突然想到:为什么我总是更喜欢养植物而不是动物?

或许是因为植物即便是死了,也不会像动物这样:不久之前还在你面前欢蹦乱跳,可突然就这么走了,让你措手不及、于是难免伤心不已……

再比如:最近越来越不忍看到那种生离死别类的故事,或许就是一方面我一直在压抑当年母亲突然离去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在回避年迈的父亲总有一天也会这样突然离去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