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

 天和图书馆21tc 2024-04-17 发布于广西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国的农耕史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文明史。
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自从中国人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种植水稻以后,中华文明就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的水稻不但养活了全人类50%以上的人口,而且还将先进的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西方的古代文明以及西方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文明和产业革命,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种子在西方土壤上绽开的花朵。“中华文明来自西方”的论调、 被一些历史学家颠倒了的中华文明史, 必须把它更正过来。为此,林河先生又提出了“中华文明一万年”和“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观点。由于他的基本观点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上的观点, 为此,我再次采访了林河先生。

记者:中国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国的稻作农业萌芽于距今1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了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中华大地就已经是遍地炊烟了。而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首创农耕的神农氏却只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西方的历史学家也说中华文明是从西亚、印度等地传过来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林河:这是因为,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历史都是为统治者树碑立传的。统治国家的民族与被统治的民族往往是文化不相同的民族。以中国为例,古代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大多是一些善于农耕却不善于骑马射箭的农耕民族;生活在大漠一带的,大多是一些不善于农耕生产却善于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有些游牧民族以强大的武力“问鼎中原”,成为统治农耕民族的中原霸主,过上了“钟鸣鼎食”、“呼婢使奴”的生活。这些统治中原的民族虽然克服了农耕民族不喜战伐的弱点, 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国家, 在历史上也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但他们所知道的农耕文化史,只能是从中原的农耕民族那里听来的。又由于中原的农耕民族只知道中原的农耕始祖是陕甘地区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帝和炎帝(此炎帝不是下面所说的7000年前的南方炎帝),那些为中原王朝树碑立传的史官们,便把中原农耕民族口头流传的农耕传说记载到史书中去了。因此, 即使有与中原不同的农耕传说,也很难将它们收入史册,这就是中国的上古史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情况的主要原因。
西方的历史学家说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从西亚和印度或埃及传过来的, 是因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在征服了西亚、埃及和印度以后, 通过考古发掘, 发现了这些地区种植麦子和水稻的历史都早于他们所不了解的中国。因此, 在中国的考古学还没有崛起, 还没有发现中国有一万多年的稻作文化以前, 世界上是无法知道在中华大地上还埋藏了如此古老而先进的农耕文明的。
记者:中国首创农耕的既然不是中原农耕民族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那么又是谁呢?
林河:中国首创农耕的人是谁,认定上历来都有两大派。“炎帝出生于中原”的依据,来源于春秋时代左丘明的《国语·晋语》,书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其实,文中的这一番话,是在谈论黄帝和炎帝两大氏族如何从“有名无姓”的原始时代,进步到“有名有姓”的文明时代的历史,根本没有涉及到黄帝和炎帝的诞生地问题。而“南方说”的证据却相当充足,最著名的就是楚国时代的那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史典故、文学艺术无所不通的大学者屈原。他在《远游》一诗中写道:
指炎神(一作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网象而自浮。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玄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蓼虬而逶蛇。雌霓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俳徊?
在屈原的诗句中明白地写着,炎神的帝宫就在江南的九疑山上,而不是在中原的什么地方,诗中的天界风物,也全是南方情调, 并无半点北国风光。如鸾鸟是南方之鸟,衡山是五岳中的南岳,祝融的神宫在南岳山的祝融峰上,湘灵是湘江女神,九韶是南方之乐,海若是南方的海神,玄螭虫象是南方的动物等等。特别是诗中的许多名词,都是南方的“蛮语”(即古代百越民族的语言), 而不是中原的“汉语”。如“祝融”并不是姓祝名融,而是“火光融融之神”的音译,“咸池”并不是“苦咸的池水”,而是“粳稻之赋”的音译,“海若”是“海神”的音译等等。总之,屈原诗中的南天炎神,完全不像东、西、北三大天帝那样地清苦贫寒,而是一位居住在富饶的南方稻作文化区, 在九疑神山之上建有富丽堂皇的神宫,讲着百越民族的语言,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享受着连屈原也为之徘徊忘返的幸福生活的天帝。可以说, 屈原是一位深知炎帝就是南方稻作文化中的农神(称'农神'为'神农'是百越语言的倒装语)的南方学者。
可惜的是,由于历代的中原文人大都重北轻南,从来不重视屈原这位南方学派的观点, 因而未能破译其中的奥秘。 历史上颇有一些人, 还在歪曲屈原的文意, 总是想把笃信'怪力乱神'的南方学派,纳入不信'怪力乱神'的中原学派,如只承认住在东、西、北三大天庭里那3位清苦贫困的天帝为天帝, 不承认居住在南方天庭里过着富裕生活的炎神为天帝, 就是这种观点之一。
晋代,湖北襄阳有一位以批判陈寿《三国志》中错误而闻名的史学家习凿齿,也是深知神农炎帝是南方人的学者。据《世说新语》引晋朝《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曰:“神农生于黔中”。习凿齿能够斩钉截铁地说出神农炎帝的诞生地就是先秦时代的黔中之地, 是很需要一些不畏权威、知难而上的勇气的。他所说的黔中, 包括了今日湘鄂川黔4省的许多地区, 其政治文化的中心为湖南的西部地区, 郡治则在今日的湖南沅陵县。这个地区在历史上留下来的“黔中郡”、“黔阳”、“黔城”等古地名, 可以为历史作证。因此, 习凿齿所说的黔中,主要是指今日洞庭湖西部的沅、澧二水流域。
属于“南方说”的还可以找到以下例证:
一、出土于南方的先秦古籍往往充满了对炎帝感恩戴德之词,而中原的古籍对炎帝并没有好感。中原古籍中的姜水炎帝, 是一个亡国之君,连他的儿子都被视为穷凶极恶的人。
二、《列子·汤问》:“楚之南,有炎人国”。楚在湖北,“楚之南”即湖南,炎帝是炎人国之帝, 他当然是湖南的炎帝族人。
三、《礼记·月令·夏之月》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古人把节令中的春夏秋冬与方位中的东西南北相对应, 因此, '夏之月'对应的方位就是南方。
四、《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
五、《淮南子·时则》:“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到委火炎风之野,赤帝所司者万二千里”。说明了赤帝所司的炎人国是在南方。
六、《白虎通·五行》:“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太阳)为鸾”。说明了祝融是“神鸟图腾”,太阳神炎帝是神鸟之王,所以是“鸾图腾”。
七、《汉书·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 文中的炎帝是以太阳鸟(鸾凤)为坐骑(乘离)的,而鸾凤是南方民族的神鸟,中原没有。
八、《帝王世纪》:“(炎帝)以火承木,住于南方……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说明了炎帝生前住在南方,死后也葬在南方, 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九、《帝王世纪》:“(神农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中原语称“炎帝”,越语则称“帝炎”,文中提到的8位炎帝,都是“帝”字在前, 说明了炎帝氏族是讲中国南方越语的民族。
十、《茶陵补志》:“炎帝榆罔受封于茶陵之露颠,榆罔亦神农末一帝也。”文中的榆罔只是末代炎帝之一,也说明了在他的周边地区还有其他的炎帝。
十一、《衡湘稽古》:“衡山为炎帝游息之所,帝自称曰朱,有朱陵洞,死葬长沙”。文中的“朱”是越语的“领袖”之意, 这说明炎帝讲的是南方越人的语言。
十二、同书又云:“炎帝为衡山君”,衡山即湖南的南岳衡山。
十三、同书又云:“炎帝后山氏以长沙为厉山国”,说明了古代的长沙国就是炎帝时代的“厉山国”。
十四、《元和郡县志》引《南岳记》:“炎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
十五、《拾遗记》:“(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丹雀、禾穗与水田都是北方没有的。
十六、《衡湘稽古》:湖南“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嘉禾故粮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
十七、湖南有地名曰郴州,相传是炎帝之臣“郴沃”的辖地,而《帝王世纪》载:炎帝的妻子曰“听沃”,“听沃”应即“郴沃”, 而中原无此类地名传说。
十八、湖南有地名曰耒阳,相传是炎帝制耒的地方,而中原无此类地名传说。
十九、马王堆汉墓的“飞衣帛画”上方,有一由水鸟簇拥着的女神,众水鸟正在喙取人间供奉的嘉禾,说明了这女神就是湖南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即最初的神农氏。
二十、马王堆汉墓的“地形图”上画了九疑山,山的南面和东面各有一组图腾柱。舜帝南面而王,南山的图腾柱应该是祭祀舜帝的,炎帝的图腾是太阳鸟,应该向东而祭,东山的图腾柱应该是祭祀炎帝的,与屈原所说炎帝的神宫在九疑山上不谋而合。
请看:持“炎帝中原说”的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证据,而持“炎帝南方说”的不但数量多,还都能说得清楚明白,但一些中原史学家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南方说”呢?说穿了,就是因为中原的史学家,都是为中原王朝树碑立传的御用文人,他们不敢相信也不会相信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的民族,能够创造出远远超过中原农耕的历史文化来。为了维护中原王朝的光辉形象,他们宁可相信似是而非的证据,而不愿相信清楚明白的“南方说”了。
记者:您举出了“炎帝南方说”的大量例证, 能经受考古发现的检验吗?
林河: 历史的天平常因史官们的偏见而有所倾斜,历史事件常因统治者的意志而被故意颠倒,只有不带偏见的考古科学才是大公无私的法官。经过中国考古学家的艰苦劳动,中国的《上古文明史》终于显露出了它的真正面目。但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发现与屈原与习凿齿等中国南方学者的说法竟然是那样地吻合!
发现有距今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的道县玉蟾岩遗址,真的就在屈原诗中所说的炎帝神宫所在地的九疑山下。
在距今7400年前的黔阳高庙文化的艺术陶器中,当真就出现了画有符合神农氏特征的“神农氏神徽”,完全证明了晋代史学家习凿齿所说的“神农生于黔中”的正确性。
这高庙出土的“神农氏神徽”,不但出土于湖南黔中,还陆续出现在整个中国的稻作文化区。而持“神农炎帝出生于中原说”的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什么能够支持这一学说的考古发现。
记者: 这上古时代的神农氏有些什么特征? 别人能相信您发现的“神人像”就是“神农氏神徽”吗?
林河: 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在上古时代都有过一段图腾崇拜的历史,在图腾时代,人们都相信自己是某种自然神、动物神或植物神的后代。如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而女娲的画像是人面蛇身。中国古代有一位能用针灸治病的神医扁鹊,而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扁鹊的画像却是手持银针的鸟。大清王族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因而将龙旗作为国旗。日本人自认为是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后代,因而将太阳旗作为国旗。根据这一规律,只要我们弄清了中国农耕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形象,我们就能知道上古时代的神农氏的形象。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谈到,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仿生学》的成果。中国古代的“象耕鸟耘”传说,反映了稻作民族因从观察中领悟到水鸟和野兽在沼泽地里乱踩能使野生稻丰产的奥秘,因而总结出了一套从“象耕鸟耘”到“牛耕人耘”的耕作方法,实现了将野生稻转变为人工栽培稻的亘古梦想。农耕民族对鸟兽助耕的感激之情,萌发了农耕民族对鸟兽的崇拜,因此,神农氏族的图腾形象必然与“象耕鸟耘”有关。我据此“按图索骥”,果然在7400年前的黔阳高庙文化群中,找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神农氏神徽”:一幅“神农氏神徽”是中间画着一个双颊上画着两颗象牙的人面,人面的两旁各有一只神鸟,完全体现了神农氏族以“象耕鸟耘”的内容;另一幅是头带三尖神冠、长着两只大眼睛的人面像。这幅人面像神冠上的3个尖应该是火的象征,两只大眼睛应该是日月崇拜的象征。这幅头戴三尖冠的神像,很有可能是火神祝融的图腾形象。考古学忌讳“孤证”,为了检验我的这一发现是不是“孤证”,我又在好几个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艺术陶器中深入寻觅,寻觅的结果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原来,高庙文化的艺术陶器虽多,但其艺术主题基本上都是与“象耕鸟耘”有关的内容。除了上面说的那幅“双鸟人面图”以外,还有“鸟喙形人面图”、太阳神产门里长着两颗象牙的“生育神鸟图”、“双鸟簇拥嘉禾图”、“神鸟引吭长鸣图”、“神鸟载日图”、“神鸟载月图”、鸟背上画有嘴里长4颗象牙的人面、双翅上画有太阳的“火凤凰图”、“太阳神鸟追逐游鱼图”、装载于有帆棂船之上的供奉着长了两颗象牙的“太阳神龛图”、“装载于双身画舫之上的供奉着嘴里长了4颗巨型象牙及太阳产门正在产出许多太阳神鸟的“神龛图”、许多由“4颗象牙一张嘴”组成的抽象符号、面部刻了3个字(其中有一个是“月”字) 的石雕人头像等等,高庙文化艺术陶器上处处都画有“象耕鸟耘”的文化内容,证明了我的发现不是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