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卷十二《列传》

 圆弧YH 2024-04-17 发布于北京

【提要】

《大宛列传》的评语。

【批注】



【摘录】

【摘录】

P775

大宛列傳

大宛傳併敘烏孫、大夏、安息等國,殆西域諸國總傳也。武帝之好大喜功,以及喜事之臣開邊生隙,俱見於此。緣以伐宛為主,其通使用兵於諸國,亦因伐宛連及之,故以大宛標題。以大宛為經,以烏孫、大夏諸國為緯,敘次出落,極其錯綜。大宛傳謀篇鑄局最妙,外夷傳第一有結搆文字。

「大宛之跡,見自張騫」。

陳仁錫曰:「突然而起八字,已足盡一篇之旨。」〔一〕起法創格,網領分明,八字鑄一篇之局,開韓、柳以來多少提挈手法。

「張騫,漢中人」。 P776

此即張騫傳也。騫傳即於大宛傳中附之,故騫不必更立傳。

因事匈奴通月氏,因月氏至大宛,又抵康居,又從月氏至大夏,看他點次分明,自然有序。「騫為人彊力」云云。

閒筆生情。

「初,騫行時」云云,至「二人得還」。收鎖有法。

「騫身所至者」云云,至「具為天子言之」。總收諸國,又總冒諸小國,一篇提挈關鍵。「大宛在匈奴西南」云云。

首敘大宛,此一傳正題也。太史公敘次得要領處。「多善馬」。

為後伏案。 「其先天馬子也」。 奇幻之句。

「其北則康居」云云。

從大宛點次諸國,賓主綱目釐然。「于寘之西,則水皆西流」云云。寫西域水道地形如畫。

茅坤曰:「騫從大宛歸,所指畫旁諸國而下,以次分别如掌。」〔二〕烏孫以下七國,點次錯落,節節變换。「行國」。

二字與「土著」對看,絶佳。「蓋乃北海云」。

緣去中國遠,不能知大澤之名,故臆斷云。此亦鑿空之一端也。大月氏獨詳,緣篇首從月氏發端,故敘法與他國不同。

「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紀其壤。

按:以爲諸國中紐云。「行國也」。 倒點法變。

「至匈奴老上單于」云云。

詳匈奴殺月氏王事,與篇首相應。「錢如其王面」云云。

事奇,紀法亦精異。 「其西則條枝」云云。

綴記壤接三國,於此法變,又便下文接入條枝,亦出落法。「暑濕。耕田」。

董份曰:「西北少暑濕,故特著其異。」〔三〕「有大鳥,卵如甕」。O「國善眩」。

此亦奇異可記處。

「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帶筆作隱躍,疑信之詞,筆端變幻。

「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云云。詳月氏臣大夏,與前文相應。

「其東南有身毒國」。

帶出身毒國,為後文案,布置甚巧。

烏孫、康居、大月氏、大夏,前文所已點出者;奄蔡、安息、條枝,前文所未點出,連類及之者;扜罙、于寘,又前文所有而條敘處卻未之及,此皆行文參差疎落處。

「騫曰」云云。

舊評插「騫曰」二字,寫出鑿空。

按:上文諸國風土,皆騫為天子言之者也。此下乃騫為漢畫通諸國之策,故又插「騫曰」二字以殊之。唐順之所謂「上文如棋盤,以下如着棋」是也。〔四〕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云云。總束一筆,力量波瀾極大。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云云。

此處鋪張恢皇,摹寫雄主侈大虚妄之想如見。

「初,漢欲通西南夷」云云。

追敘有法,正以重騫之罪案也。

「騫以校尉」云云,至「贖為庶人」。P780

此又帶敘騫事跡,亦不可少。

「是歲,漢遣驃騎」云云,至「到而希矣」。此言匈奴不為通西域之害也,為後文北道伏案。「騫既失侯,因言曰」。

二語寫出騫喜事邀功衷情。

詳烏孫王昆莫事,與前文烏孫「故服匈奴」數語相應。

「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O「天子以為然」。「竟不能得月氏要領」。「騫不得其要領」。皆用疊互之筆前後鉤照處。

「鳥孫國分」云云。

烏孫情形有數層曲折,一一寫盡。「國分,王老」。

此總提也。 「昆莫有十餘子」。 以下詳敘之。

「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此句收勒,手眼分明。

「列於九卿,歲餘卒」。結張騫。

「烏孫使」云云,至「乃益重漢」。烏孫事小收。

「其後歲餘,騫所遣使」云云,至「外國由此信之」。

按:此結過張騫,轉出諸外國通使事,開後半篇南北道、西域諸國文字,是為一篇大關鍵。「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

伏案,事詳後。 「鑿空」。 二字斷張騫精確。

「匈奴聞漢通烏孫」。又應匈奴,妙。

「初,天子發書易云」云云,〔五〕至「名大宛馬曰「天馬』云」。此段借鳥孫馬渡大宛馬,先提作伏案。

「因益發使抵安息」云云。節節應前。

「而天子好宛馬」。

特提宛馬,從諸國側注出,有眼目。「大放博望侯時」。

迴環映照,妙。

「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云云,至「竟莫能得通」。此段接上,復事西南夷,此謂南道也。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云云,至「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按:此段接上「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及發使諸外國事,此謂北道也。

茅坤曰:「以南北道作對紀,甚奇。」〔六〕陳沂曰:「又通前總論當時事情如掌。」〔七〕按:北道一段暢言出使外國者,諸情事曲折,興燕、齊迁怪方士無二。

「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又點入匈奴。

「鳥孫以千匹馬聘漢女」云云,至「四五千匹馬」。此段遥應鳥孫請婚一節。

「昆莫曰「我老」」。只二字,神情如生。

「初,漢使至安息」云云,至「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

此段遥接前「騫所遣使大夏之屬者,〔八〕皆頗與其人俱來」,節節照應,帶敘窮河源一事,尤與「張騫鑿空」影照,非泛及也。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云云,至「自此始」。

此段極寫武帝之夸示外夷。蓋武帝之好大喜功,開邊生事,具見於諸外國傳,而大宛傳尤暢言之。「西北外國使」云云,至「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

按:此言漢使不得志於西北外國之故,特筆洗發一番,爲後伐宛之難伏案。「宛左右以蒲陶爲酒」云云,至「苜蓿極望」。

此段獨述宛俗,漸爲伐宛作引。

「自大宛以西」云云,至「不用為幣」。

此段兼及諸國俗,補前文騫言所未備也,此筆意閒暇處。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云云。

此下始入伐宛,單言宛事,蓋大宛列傳之正面也。茅坤曰:「摹寫漢伐宛處,更精神。」〔九〕「聞之甘心」。

四字寫出愛馬精神,與封禪書「世主莫不甘心焉」「甘心」字同。「而欲侯寵姬李氏」云云。

鐘惺曰:「入得突然而無迹。」〔一0〕「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入此不倫,然窮兵之效顯然矣。「攻郁成,郁成大破之」。

此處略提,後文詳之。「天子已業誅宛」云云。

數語説情勢,曲折勁健。「宛善馬絶不來」句,尤有主腦。「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

P785

極鋪張伐宛事,譏刺宛然。「而拜習馬者二人」云云。

描寫到此,武帝愛馬精神,形容盡矣。「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又覆前案,細。

「決其水源,移之。」應前,細。 「漢毋攻我」云云。

鄧以讚曰:「語精簡有致。」〔一一〕「乃罷而引歸」。

完結伐宛事。

「初,貳師起敦煌」云云,至「逐及大將軍」。此段詳郁成事,結郁成案。

「初,貳師後行」云云,至「因以為質焉」。此段收拾烏孫及諸小國。

P786

「貳師之伐宛也」云云,至「賜直四萬金」。總結封賞。

「天子為萬里而伐宛,不録過」。描寫似極得體,卻非美詞。

「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總結伐宛年歲,筆力千鈞,似吴王傳末結法。「漢已伐宛」云云,至「以鎮撫之」。

此敘伐宛以後事。篇末餘文,亦以見漢之不能以兵力定宛也。「而漢發使十餘輩」云云。

篇終又作不盡之筆,迴環遣使開邊之事,而結之曰「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正與篇首開端相應,意旨隱然,精神完足。

贊語祗拈「窮河源」一事,以辨馬本紀所指崑崙之疑,詞旨隱蓄,風神淡遠,而張騫鑿空之非,以及武帝好奇喜事之過,悠然自見於言外,高絶。

「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奇語。

P787

董份曰:「觀此云「烏覩所謂崑崙」?則前云「案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一二〕蓋譏之也。但其詞微,不易窺見。」〔一三〕

唐順之曰:「匈奴傳與大宛傳體異,匈奴一國而大宛諸國,諸國則錯綜也。」〔一四〕

鄧以讚曰:「只挨平敘去,本好大意,節節生出。中間諸國,隨事插入,或詳或略,事力甚馳騁。風神具,血脈貫。」〔一五〕

鐘惺曰:「大宛之跡,見自張騫二語,本末要領既明,下筆自不犯手。」其「敘諸國情形變化,首尾腰腹曲折無端,而脈絡井然,如目見口陳,只是胸中筆下極透。」〔一六〕

 

【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