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文虚词精讲精练(含真题链接)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4-17 发布于甘肃

高考进入倒计时,如果想多提个十分八分,赶紧在文言实词虚词解释上下点功夫,十八个必考的虚词每日一个,牢固记忆,掌握方法,总能如你所愿!

一、而

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吾尝跂起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所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以便'“以此”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

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图片

高考链接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答案:A

A.连词,因为/价词,因为;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为天子,二世而

天下之情与器以异

B.是故法所用易见

秦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使民日迁善远罪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

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答案:C。

A.亡:灭亡/通“无”,没有

句意: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被推翻了/治理国家道理与放置器物有什么不同。

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B.而:都是连词,转折。

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或:或许/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助词无实义。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

图片

三、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有时不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2.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并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习化而登仙。(《赤壁赋》)

3.介词相当于“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引出对象,不译)(《劝学》)

四、乃

1.副词

(1)表示两事顺承或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才”“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范围的限定,可译为“仅仅”“只”。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4)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是”“原来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师说》)

2.副词

(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当”“还是”“一定”。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图片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楚买生鹿

载粟而

B.人民习战斗之道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生鹿藏钱五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