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养生才能把我们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我们选择了 养生,健康、不为别的, 只为对生命的尊重, 对家人爱与责任的体现。现代人都要学会“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懂中医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已病和未病。其实很好理解,已病就是已经发出来的病,已经被身体感受到的病;未病是还没有形成的病。上等的医生给人治病的时候讲究治疗未病,不治疗已病。因为人一旦生了病,身体各器官就已经发生了病变,治疗起来的时候,就非常困难了。西医在这方面的观点与中医不谋而合。西医也认为,人身体内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的。当疾病发展到器质性病变的时候,人就已经“无可救药”了!比如,一个人一旦到了癌症晚期,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了。

图片

现代人一方面受工作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健康饮食药物等毒副作用、环境污染、空气不新鲜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因生活水平提高了,主观上都想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吃遍天下美味,享受口福,“民以食为天”虽无可非议,但却易造成“富贵病”。由于以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代人身体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不注意“养生保健”,身体失去平蘅,极易出现种种带病症状:大腹扁扁过余肥胖的、弱不禁风骨瘦如柴、看似健康却突然瘫、跛的等到处可见;某某名人、某某好人、某某朋友、突发急病死在工作岗位上,也常有所闻,而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去医院医治病却是病越治越多,药物越来越高级,诊断设备越来越先进、误诊率却也越来越高,病人在病床上最后是饿死的、吓死的、治死的……

图片

难到就没有一种办法使人能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既可正常享受美食,又可减少疾病,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吗?有!专家告诉我们,除了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平衡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平时要注重养生,治未病。而仅仅我们自身对“养生”的认识肯定不够,这时候需要专业人士来帮助我们达成养生、防病于未然这一目的。有养生习惯的客户这样说:以前不信,现在很信;不由不信,不信不行。以前觉得傻子才会去,现在觉得聪明人才会创造美丽 、提前储值健康;以前觉得有毛病了才去,现在知道有毛病了去不了;以前以为自己不会出事,现在知道人有旦兮祸福,预防就是最好的人生规划;以前觉得医院是救人的,现在知道医院不是万能的;以前觉得到时候再说,现在才知道,到时候什么都说不了了。以前觉得自己小心点就行,现在才知道那叫做侥幸不能保证一切。人活一世,总的来说,真的不是为了自己。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你是否常感觉颈肩腰腿痛?你是否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易疲劳?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中医将人分为9种体质,分别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健康体质中,阳虚体质的人最多,其次是气虚质、痰湿质。

寻根溯源,亚健康的危害:亚健康主要还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例如:长期熬夜、作息不正常、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期不良情绪影响等。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自身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盲目自信,由于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身体出现了早期病症的信号,也不引起重视。长期的亚健康状态不仅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慢性疾病,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目前已经成为了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如何有效的做到“治未病”呢?

调畅情志,动静结合。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中医自古有七情的说法,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皆可致病。自古以来,善养生者无不重视调畅情志,即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为一时一事而过喜,亦不为一时一事而动怒,时时告诫自己要保持心态平衡,如若遇到突发事件,能坦然处之,静若处子。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过激过极的情绪,以维持身心健康。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活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以至延年益寿。但过度运动也足以为害致病,即“劳大疫大”,故动静相宜方为人体健康之本。在古代中医典籍中也无不强调动静结合,其精髓应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将动静结合的原则用于各个方面,并持之以恒,方能有益于健康。

饮食调养,阴阳平衡。饮食调养是养生的重要法则。“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阴受之,则人五脏。”

讲述了饮食不加节制的严重后果。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饮食不节制,或者饮食不洁净,就会导致疾病。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时,要遵循辨证用食的原则。阴阳平衡则是生命的根本。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人们在养生中也应该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在饮食调养上,从阴阳平衡方面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在如今肉丰鱼盛粮菜充裕的生活环境中,饮食调养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则显得更为重要。

顺应四时,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能调养人的形体和精神,休作有时,形神合一,这样才可顺应四时,天人合一,从而健康长寿。正如《内经》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就会导致体弱多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疾病从果上找到因,从因上去治疗,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未病”理念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乃至于今后,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这种理念值得每一个人去传承与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