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清代银锭、银条、银元宝

 where5 2024-04-18 发布于四川

历史终究是逝去的故事,但是藏家们还能从那些镌刻不同铭文的银锭、银条、银元宝上去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那些早已被人们忘却的历史,这就是他们研究和收藏古代银锭、银条、银元宝的魅力所在。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出产和使用白银的国家。早在唐代,白银就开始作为货币用于各项税收和大额贸易使用,以后各朝各代白银始终是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媒介。由于白银是称量货币,以两为计算单位,故称“银两”。

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外国银元源源不断的涌入,补充了中国的白银存量,各地的自由铸造也使银两成为清朝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来源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流通货币。同时,银锭的铸造也趋于规范,形制固定,铭文格式也按照有关规定戳打,如果是税收银锭(上交国库官银),必须在银锭面上砸上地名(或机构名)、纪年、制银炉匠。这么做主要是便于验收,以资保证对其质量负责。如果是地方商务用的银锭,仅须在银锭上面砸上商号即可。

清代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货币流通格局,即:“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正因为这种货币体系,才使清朝各省产生了各其特色的银锭官银(五十两)和地方流通用的银条(十两)、银元宝(一两)。

今就笔者收藏的几枚大清五十两银锭做如下鉴赏。

图片
图片

图1 大清光绪五十两银锭

左铭文(图2)是“复州复聚炉”(地名);右铭文(图3)是“光绪三十年”(纪念);偏右上方葫芦形铭文是“成记”(银炉匠名);顶部倾斜30度状可见线条波纹,也就是“纹银”之说的来源。

图片

图2

图片

图3

银锭重量:1986克(五十两),通身高:87毫米,长度:118毫米,高翅形状,并留有当年验银时留下的割口一处(图4),此割口的出现是我们当今研究古代银两检验制度的珍贵实物。而且银锭整体下半部密布了不规则的蜂窝气孔(图5),带有黑古包浆。是大清光绪年间典型的法定五十两官锭格式。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清朝时期,复州城是大连地区文化、经济比较集中的县城,地理位置周边都是沿海城市,自古以来,朝廷都在此设有县衙,为朝廷征收税银。税收是当时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银锭验证了一切。


图片
图片

图6 大清宣统五十两银锭

整体形状如僧帽,顶部斜坡20度状,上方有明显铸造时堆积波纹,通称“大清纹银”。

图片

图7

图片

图8

左边有两处铭文,上铭文砸的是“复州”,下铭文砸的是“万盛魁”(图7)右边砸的铭文和戳记是“宣统年、月”(图8)和“土魁”、“仙”字(图9)。

图片

图9

图片

图10

据考证“仙”字两个阴文款是后砸上的。纵观这枚宣统银锭的铭文和戳记有六处之多,恰是为我们今天考证宣统年,清代末期银锭管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银锭重量:1880.8克(五十两),通身高:172毫米,宽度:68毫米,长度:100.2毫米。矮翅庄,银锭整体左下部与底部布满了不规则的蜂窝气孔和鼓起交错的流银纹线(图10),通体灰白色硬包浆,是件难得传世珍品。也是大连地区至今为止发现唯一一两锭大清光绪和宣统五十两银元宝。

贵重的五十两银锭,现在存世量已很稀少,就是旧时代,古岁月,拥有重量级的五十两银锭,也是少数人身份和财富象征。斗转星移,作为历史上最坚挺的称量货币之一的纹银五十两银锭,历来引人心动神怡。现在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宝物,是重量级的收藏品,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清朝晚期朝廷官方税收或其它大额贸易使用银锭(五十两)外,地方贸易流通的还有十两银条,五两银条,一两元宝等货币。

笔者还收藏了几种清末时期地方贸易流通的十两银条(传世品)。

图片

传世品:云南十两银条。从外形纵观作宽长状,四周边缘隆起,中央低洼,无铭文(图11)底部平整。在底部左上方有商号或银庄验银时留下痕迹(图12)。

图片

图11

图片

图12

银条右侧面加盖“徐祥记造”和“如假包换”及“公甲”戳印(图13、14、15)。

图片

图13

图片

图14

图片

图15

银条左侧面加盖了“正庄足银”和“徐祥记”及两方“雄鸡”与“中平”戳印(图16、17、18)。

图片

图16

图片

图17

图片

图18

同时在银条两端之一处盖有双“首”字戳记(图19)。

图片

图19

“徐祥记造”、“正庄足银”,原系使用于云南当地的牌坊银庄,业主徐广祥系辽宁人氏。晚清在云南昆明城搞钱庄营生者,把姓名加戳于银条上,应是将银条视为本地银两流通时所为。晚清时期朝廷对各地方银号立下规定,各银号出银时应加盖铺号以示负责。而对铺号取得,则有同业联保的要求,以避免发生减色时,追索无主。“徐祥记造”和“正庄足银”十两银条是在云南地区流通的货币。银条重量:375.5克,高度:16毫米,宽度:30.5毫米,长度:119毫米。


图片

传世品:云南五两重银条(俗称:鳄鱼银条)从整体上看,流线作细长状,四面用双条鳄鱼斑纹隆起图饰,中央较平有大小坑洼和三个戳记,铭文分别是两个“己”字和数字“5”(图20),其底部平坦无铭文(图21)。

图片

图20

图片

图21

据有关人士考证,此鳄鱼银条,在晚清时期云南地区流通很广泛,使用时间很久远,当时可能是泰国铸造的货币,因地域贸易关系,流入云南等地。可它的银质成色不佳,但很有历史研究价值。鳄鱼在泰国是神圣的动物之一,今天有幸看到远古图腾在银条上出现,也是很难得。因历史原因现存世量已经很少了,是当今比较珍贵的一种货币。它在云南地区的流通,反映了我国与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此银条重量:119.1克(5两),厚度:7毫米,宽度:22×18毫米,长度:129毫米。


图片

传世品:山西十两银条。纵观外形,作细长状,四周边缘隆起,中央低洼,无铭文(图22)。其底部与云南银条不同的是圆弧鼓形,并在左上方有商行验银砸刻标志(图23);

图片

图22

图片

图23

银条右侧面有加盖字母(NW)和符号(0)(图24、图25);

图片

图24

图片

图25

左侧面上盖有“田州”戳印和“公田”戳印(图26、图27);

图片

图26

图片

图27

在银条两端之处加盖了“官省”戳印字样(图28)。

图片

图28

据戳印分析,此银条出自地方政府所铸造后,在市面上商贸流通时,留有银号,商行验银标识。“官省”戳记银条重量:361.5克(十两),厚度:16.5毫米,宽度:30毫米,长度:117毫米。


图片

山西太谷自古以来就是物资集散中心,并作为山西金融商贸巨头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商贸繁盛实为全省之冠。特别是清代晚期晋商空前繁荣,“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背景下,带动了太谷各商行,银号的兴盛(图29、图30业务信札和收银用的银袒搭子)。

图片

图29

图片

图30

自然就有了大量散碎银两流入太谷,而聪明太谷银号业主们,就将零碎的散银熔化后重新铸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十两重的“各商行通用币”,作为地方商行流通用币。

早年出土太谷地区“各商行通用币”,形状是仿战国时期空首布货币(图31)。从整体上看有明显地方土质灰土浸斑锈币的正面有,86×47毫米台阶,面上铸有凸起的两行竖写文字“各商行通用币”,在两行竖字中间下方有一个长 “当”字,币的背面留有铸流口痕迹(图32)。

图片

图31

图片

图32

“各商行通用币”重量:375.7克(十两),厚度:7.7毫米,宽度:57 毫米,长度:70毫米,长30毫米,厚度:1 5×1 0毫米。

据专家考证此种类型银质货币,现国内比较罕见,它的发现为我国地方币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图片

越南旧称“安南”,1802年(清朝嘉庆七年)改国号为越南。中越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就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由于受到中国货币的影响,旧时也维持着“小数用钱、大额用银”的习惯。特别是清朝中期开始模仿中国银条(船银)铸行过一种安南银条(板银),在当时两国贸易中互通有无,流通很广。

传世安南十两银条,整体外形作细长状,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微洼,并盖有三个戳记(图33),分别是纪年“癸”和单位“條”字。

图片

图33

左右两侧面分别盖有“中平“條”“癸”三戳印(图34、图35、图36),可能分别代表本地域采用的平色银质标准。

图片

图34

图片

图35

图片

图36

底部较平并砸刻“吉”字,为银号验银所留或商行标用(图37),两端之处各盖有两枚“看”字戳印,显示该银条已验看无误后放行流通(图38)。

图片

图37

图片

图38

此安南银条重量:382.2克(十两),厚度:14.5毫米,宽度:28毫米,长度:116毫米。

旧时安南银条,虽然在不同时代流入中国,但其中大部分在流通过程中已被投炉改铸或挖掉铭文,另砸戳记变为当地货币进行流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至今日,所以鲜有人知。其问往往有少数“漏网之鱼”,而今有幸拥有“安南银条”者也是难得可贵。


图片

清朝初期民间银号商行在日常交易中,经常使用的螺纹状小银锭的出现,为大清银元货币的称呼“纹银”奠定了基础。类似一两螺纹银锭都是市面上银号所为,它的成色不如五十两“官锭”,各银号制作的螺纹小银锭式样,重量、成色都不等。比如(图39)属于椭圆形,一两重螺纹状小银锭,正面略有明显的年轮螺纹状(俗称:指纹银)顶部有不规则的边翅两端翘起,背面半球圆弧状密布大小不等气眼发灰光(图40)。螺纹银锭重量43.1克(一两),直径:39×27毫米,厚度:9毫米。

图片

图39

图片

图40

藏品(图41)属于圆形一两重螺纹小银锭,正面微凹,中央有个小洼坑,黑古色包浆,螺纹细密,边缘一圈隆起(俗称:小元宝)。背面半球状,并有大小不等气孔密布全身(图42),螺纹小银锭重量:36.9克(一两),直径:35毫米,高度:13毫米。

图片

图41

图片

图42


图片

藏品(图43)“大清光绪念五年”(1899年)一两重小元宝,元宝的外形与五十两银锭基本相同,只不过腰中部两面各有一条半圆弧槽沟(学名:腰宝)。“元宝”二字源于元朝时期,历朝历代沿用不息,很有民意。据监考这枚银元宝,顶部有5处铭文戳记。分别是“光绪念五年”,两枚“全”字和一方“协泰丰”。

图片

图43

戳记压印清晰规整(图44),这枚元宝属于高碗翅(图45),底部布满了不规则的蜂窝状气孔(图46)。小银元宝重量:37.8克(一两),高度22.5毫米,宽度:21×12毫米,长度:36×20毫米。

图片

图44

图片

图45

图片

图46

类似以上的一两银锭和一两银元宝,他们当时主要功能就是货币。因体型小便于携带,流通和储存方便,很受民众喜爱。现在人们要想拥有它,就很难了。

因光绪十三年(1887年),广东省设立钱局,开始用机器制造钱币(银元),至使很多银锭、银条、银元宝熔化后改造为银元。后到民国时期(1937年),全面废除银两改用银元制。从此银两就退出流通领域,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银两使用的历史。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到破坏的今天,我们还能见到这些银锭、银条和银元宝实属不易,至使我们今日重金难求一枚的局面。


作者 徐世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