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润洲:教师论文写作的思维进路┃论文写作┃​2024年4月18日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4-18 发布于浙江

预约课题论文一对一修改





 论文投稿指导AI写课题论文





本期推送文章





教师论文写作的思维进路

李润洲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教师论文写作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然而,有些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却困于已知而难以突围,不能做到“温故知新”。从思维上看,从易到难,教师论文写作的思维进路至少有三:一是“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二是“找块空地,再播种”;三是“打扫屋子,再请客”。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知识创新;
作者简介:李润洲,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李润洲. 教师论文写作的思维进路[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 (12): 1-3.
点击免费领取课题研究手册免费查选题


教师论文写作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即新想法、新观点的阐发。然而,有些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却深陷于已知中而不能突围,难以做到“温故知新”。个中原因也许有多种,诸如问题意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不过,如果说作为价值创造的知识创新活动,论文写作也是人思维的外化,那么从思维上看,从易到难,教师论文写作的思维进路至少有以下三点。[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搜索和关注小课题研究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一、“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

任何知识创新皆是在已有认识基础上的持续推进,用平常的话说,就是“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而论文写作最忌讳的就是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原地踏步”与“止步不前”,其具体表现就是单纯地信奉、服膺某种理论学说,而不敢质疑其合理性,比如,时兴情境认知,就认为知识教学应嵌入情境中,拒斥无情境的知识教学,而不问即使情境认知是正确的,那么它在何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是否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难道认知不需要“去情境化”,如何看待情境认知与去情境认知的关系等问题。
“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首要的是要运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发现已有研究成果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基于事实或理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证成或证伪。比如,有教师在阅读了关于语文关键能力的相关文章后,发现诸多的关键能力说所阐述的各种关键能力存在着相互交叉、互为融合的关系,难以自圆其说,提出“语文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类,其他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都包含在其中,无法与之并列”的观点。且不说此观点是否周延,仅就其敢于质疑、反思已有诸多有关语文关键能力的做法,就体现了论文写作的知识创新的价值旨趣[1]。又如,有教师发现对“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探讨常常囿于在场,仅仅阐述了教师现场学习的类型、意义与路径,而忽略了教师在现场学习之外需做得准确与延深,因此提出、论证了“教师现场学习之'现场’”是“一种复杂性存在”。而“要在这个复杂性存在的现场中学得更好需要我们有在场的发现、建构与表达,也需要有场外的功夫:进场前的学术准确、离场后的梳理与反思,从而构成'在场而不囿于场’的现场学习的完成意蕴”[2]。当然,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常常是新理念、新观念的践行者,须在明了新理念、新观点意涵的基础上,正面阐述自己的一些做法,从而使论文写作表现为新理念、新观点的贯彻与执行。比如,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那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践行此理念,就成了实践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有教师以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为例,阐述、论证了“学科大概念主题单元孕育有结构的学科能力的路径及策略”,即“通过学科核心概念与某类史实融合,确立主题,创设结构化情境;以学科核心概念主题立意,设计单元目标,提升有结构的学科能力;通过教学引领学生破解整体设计的问题串,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化认识;通过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3]。可以说,一旦新理念、新观念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贯彻、践行新理念、新观念就成了教师论文写作的一个主导趋势。[欢迎老师们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既可以如上所述那样进行逆向思维,即在质疑已有成果的看法中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顺向思维进一步想,即在认同已有新观点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如何贯彻、操作的实践问题。但在“再多走一步”时,无论是逆向思维的“对着说”,还是顺向思维的“接着说”,抑或是正反思维的“综合说”,皆需在明确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一篇文章或长或短,但对于知识创新而言,其关键皆在于“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写出让人眼前一亮、耐人寻味的独特句子,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新颖判断。

二、“找块空地,再播种”

教师写作论文,首要的也是寻找一个空白点。这个空白点具体表现为提出一个相对新颖的问题或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大多遇到的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但对于这些常见的问题,却需要给予不同的回答,阐述、论证别人尚未说过的观点。
如果说“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走一步”侧重于从思路上进行知识创新,那么“找块空地,再播种”则意味着在内容上寻求一个相对新颖的问题或给予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回答。比如,探究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新的主题,但已有的探究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人性化因素的滋养,诸如布鲁姆掌握学习的“反馈—矫正”、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等。鉴于此,有教师将“心理学效应”运用于物理探究模式中,探讨了“人性化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认为“心理学效应描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律,将其作为探究方法论,可以建构出人性化探究教学模式”,并详细地列举、陈述了“北风—南风探究模式”“舍—得探究模式”“怀旧—迁移探究模式”“留白—配套探究模式”等[4],从而阐述了一种人性化探究教学理论。对于教师而言,有无教学主张是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乃至优秀的外在表征。在现实中,许多教师虽然教着同样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但因对同样的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理解不同,其教学形态也千差万别,这些千差万别的教学形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教学主张。当下,为了促使课堂教学拥有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有些教师就阐述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主张。不过,对于何谓教学主张,其回答并不难,因为教学主张无非是对教学所持的观点和看法而已,而难的是有理有据地阐述、论证一种相对新颖、比较深刻的能体现自身教学特色、风格的教学主张。在语文界,曾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主张,诸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智慧语文”“表达语文”等。如果说语文因其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更容易凸显各自的特色,那么即使像数学这种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其教学形态也因教师对数学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态。当下,有些数学教师基于自己对数学的理解,阐发了各种相异的教学主张,诸如“源本数学”[5]“至理数学”[6]与“'经验’数学”[7]等。不过,有些教师在撰写论文之初,就不清楚、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此文,不知道写此文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有答案,只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从而使论文写作在起点上就注定了重复与平庸,难以体验到知识创新的乐趣。而“找块空地,再播种”则提醒教师,在论文写作之初,就要想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否已有答案,即使有答案,自己的回答是否与已有回答有所不同,其不同点在何处等问题。而是否思考上述问题,就直接决定着论文写作的价值。[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也许,有人会说,凡是具有意义的问题,学术界早已研究过,哪里还有等你开垦的空白领域?的确,对于螺旋式增长的教育学知识而言,要想找出一块未被开垦空白领域确实很难。不过,对于教育实践而言,由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迭代与知识的激增等,教育实践是一个持续变化、动态生成的存在,会持续地涌现出新事物、新现象与新问题。在此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实践缺乏空白领域,毋宁说人们缺乏辨识、发现教育实践空白领域的学识和眼光。而要想拥有辨识、发现教育实践空白领域的学识和眼光,则需要在精通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敏于洞见教育实践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从而获得开垦教育实践空白领域的切入口,为论文写作提供知识创新的可能。[欢迎点击加入视频课程学习,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送大量课题资料及配套书籍]

三、“打扫屋子,再请客”

“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将“打扫屋子,再请客”引申到教师论文写作中,意味着先确立、建构出自己对某问题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着这些基本观点进行丰富、拓展,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打扫屋子,再请客”,是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运用,确切地说,就是对某问题先在理论上论证、提出主张,然而再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拓展与丰富。
如果说“找块空地,再播种”易于就某问题建构一种新观点、新看法,那么“打扫屋子,再请客”则易于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对某问题的重新回答,提出、论证某种基本观点,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成就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比如,上好课是每个教师的价值追求,但什么是好课,却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观点。有教师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好课观,认为“评价一节课是否为好课,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而不是根据教师的表现”。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学生向着目标学习”“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而要“催生符合好课要求的学习信息,必须一致性地思考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学习目标的研制是好课的核心问题,评价任务的设计应指向目标、先于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活动应嵌入评价任务,从而实现目标、评价与教学三者的一致性,最后成就好课。”[8]一旦建构了“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的好课观,作者一方面向上提升阐述了“用结构变革撬动课堂转型”的观点,主张用“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的“课堂结构”化解课堂变革难题[9];另一方面向下延深、拓展,诸如编织课程纲要,为一门课程做一学期预算[10];践行“目标、任务与评分规则”的表现性评价[11],并用《灰雀》一课教学的观察报告阐述了“课堂评价模型怎么用”等[12],从而丰富、完善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由此可见,“打扫屋子,再请客”就呈现为先确立对某问题的基本主张,然后在对某问题的基本主张的引领下,既可以向上进行理论提升,也可以向下进行实践检验,从而使对某问题的基本主张更为丰富、更有说服力。当然,“打扫屋子,再请客”并不是拒斥、抛弃已有观点,而是直面教育教学遭遇的问题,在继承已有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处理旧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继承、批判与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三个必经环节。那种无视已有知识而天马行空的言说,只能成为空发议论的玄思,对问题的解决平添阻障。但倘若对已有知识无批判地“照单全收”,则只能停留于对问题的已有认识的水平上。而继承、批判的目的则在于“在借助、反思已有知识中”进行超越和创新。[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是一线教师做课题写论文的好帮手,欢迎关注。]
的确,要想做到“打扫屋子,再请客”式的知识创新,表面上看是提出、论证了一些新观点,但实际上却需要教师对论文写作具有正确的认识,且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践行着研究。确切地说,教师论文写作表面上是写出来的,但实际上是做出来的。没有切实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论文写作将无从谈起,即使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写,其所写内容也会面目可憎、毫无价值。自然,教师论文写作除了“做出来”外,更重要的是直面自己教育教学所遭遇的问题,凭借直觉、感悟或已有理论能创新性地予以解答,从而使论文写作成为一种知识创新的价值创造活动,使论文写作“是其所是”、名副其实。而在论文写作的知识创新中,遵循“在他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走一步”“找块空地,再播种”和“打扫屋子,再请客”则能事先规避那种“无病呻吟”的“重复劳动”,使教师的论文写作,在起步时就能走在知识创新的正确道路上。

本文来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1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