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简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美术(简答题)重点知识整理

 丹儀 2024-04-18 发布于湖南

本篇文章带来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美术(简答题)重点知识整理

简答题

1.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简析】

顾恺之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此题须简述顾恺之的四方面艺术成就及主要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在描绘“七贤”的诗句时,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画过大量同时代人物的肖像,都注重悉心揣摩人物内心状态,以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

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1)曾画过道释和山水,最突出的是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士生活和肖像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那些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2)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并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佩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这一要求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标志着作为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3)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他也注意到其他一些有关因素,如为谢鲲画像时,利用岩壑作背景,鲜明地揭示了对象曾引以自豪的志趣;画西晋名士裴楷像,以加强面颊上的三根毫毛的细节刻画,助成其形象高度传神的效果。

(4)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顾恺之的笔下也有所创造发展。线描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他那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殷的整体。

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洛神赋图》、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主要著作:《画云台山记》《论画》。

2.楷书在唐代的面貌是怎样的?

【简析】

楷书书法家主要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等,此题须分别简述四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统治者大力提倡,朝廷以书取仕、重视书法教育等历史条件下,初唐沿袭“二王”遗风,形成了以欧阳询、褚遂良为代表的崇尚瘦硬的楷书风格。中唐之后则大胆创新、别开生面,形成了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崇尚肥劲的楷书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人尚法”的时代风貌。

楷书既重字体、笔画,又重通篇结构,字体方正,直行纵式,便于书写,基本点画则比隶书丰富。结合毛笔的弹性,用笔多变,体势、形态更加生动圆转而俊美。楷体规整,更便于官府文书。初唐虽重“二王”,却又脱胎于“二王”,楷书遂成为千余年来的“正书”法度。

(1)欧阳询:由隋入唐的书法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瘦硬,结体十分严谨,能体现“意在笔先,文向思后”的意味。行书《梦菌帖》仍有细硬刚劲的风格,字字皆有神韵,外露筋骨,精神洒落但却缺少通篇意趣。《卜商读书帖》则方劲严密,风力振拔,布白有序。

(2)褚遂良:楷书在六朝书法之上加以变化,奠定了唐楷的面貌。《伊阙佛龛碑》,楷书方整挺拔,含有北碑风韵。《雁塔圣教序》,书体字画俊秀,而章法严谨,字体舒展而富顿挫抑扬的节奏,是褚遂良书法中最能代表唐楷精神的作品。

(3)虞世南:广学智永、"二王"书,经陈、隋入唐,为太子中舍人,颇受太宗重视,官至秘书监。《孔子庙堂碑》,楷书谨存拓本。结体圆劲内敛,而含刚柔,道丽秀美,形体常见奇拔变化。行草书《汝南公主墓志铭》草稿,圆活自然,不断被收入各种丛帖之中。

(4)颜真卿:擅楷、行书,以大楷著称,巨书字如锥石,浑厚雄强。论者称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楷书作品,早期有《东方画赞碑》等,成熟期作品有《中兴颂》等,晚年有《颜家庙碑》等,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他的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3.六朝时期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反应出哪些特点?

【简析】

此题须简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精细,保存最完整。竹林七贤是指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七贤是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也是美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顾恺之、戴逵、史道硕及陆探微等都曾以此为题材进行过创作。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画面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隔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与传为顾恺之的作品可相比较。

4.顾恺之和吴道子画风有什么区别?

【简析】

此题须简述顾恺之的四方面艺术成就、吴道子的五方面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

顾恺之: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这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顾恺之曾画过道释、山水及同时代名人肖像。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图》等作品的摹本。他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绘画的重要手段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遒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恺之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相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这里的“神”是指人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情调、情绪),顾恺之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吴道子:

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凡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尤其在宗教画上有突出的成就。《地狱变相图》他佛教画的代表作品,被评之为“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今存流传为他的作品仅有《鬼伯》《搜山图》《送子天王图》。吴道子的画在人物造型上“米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在用笔技法上,早年常摹顾恺之、陆探微,行笔相当细密。中年以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纯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他在设色上“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缭素,谓之'吴装’”。吴道子的画以线条为主体,略加渲染来协助线,使形象有立体感。在张僧繇的基础上,肯定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中具有特色和优秀的部分,而又适当地吸收外来的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

5.简述“昙窑五窟”的造像特点。

【简析】此题须简述昙曜五窟的造像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昙曜五窟由沙门统县窑主持开凿5所,就崖雕造佛像,“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指的就是今天的云冈16—20窟,通称“县曜五窟”。规制宏大,平面呈椭圆形,立面为穹隆顶,造像多为三佛,设计别具匠心。五个窟主体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尊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雕像粗壮雄伟,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6.简述顾恺之《女史箴图》的艺术特征。

【简析】

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写《女史箴》而创作。此题须解答《女史箴图》的题材内容、绘画特点及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善作诗赋、书法,精道绘画,当时就有“三绝”之称,“三绝”指他的“才绝、画绝、痴绝”。他著有画论三篇:《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作画,主张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画史上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女史箴图》是根据张华的 《女史箴》 所作, 分段描绘了历代贤妃的事迹以及上层妇女日常生活等。 

《女史箴图》艺术特点: 

①画面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且又前后照应。 

②画中人物以线造型, 人物衣带飘洒, 并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贵族妇女形象。

③用笔细劲连绵绵, 线条优美流畅, 富有节奏感。色彩典雅, 并以浓色稍加点缀。 

④作品中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 劝诫妇女德行, 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女史箴图》在结构与空间处理上,都已经非常成熟。画面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且又前后照应。在空间处理基本上是按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则,显得稚拙而饶有画意,体现了早期人物画的风貌。主题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赋予各种不同的动作,人物的动态神情呼之欲出。通过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疑将两汉以来的人物画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

7.简述“骨法用笔”。

【简析】此题须简答“骨法用笔”的概念及六法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原指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二)“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三)“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述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四)“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五)“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主要指构图、布局;

(六)“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谢赫的"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著。"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

【简析】

代表书法家有钟繇、索靖、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等。此题须分别简述五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是各种书法交相发展的时期, 隶书继续走汉末程式化的末路,揩书逐渐发展成熟, 草书经章草时期发展为今草,行书在楷隶的递变过程 中从发展走向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 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之中, 楷、草、行等书体发展成熟,产生了像钟繇、王羲之那样伟大的书法家,创作出了光彩夺目、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进而为隋唐书法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1)钟繇:魏国人,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传为钟繇所书的慕刻本有《荐季直表》《宣示表》。

(2)皇象:东吴书法家,擅小篆、隶书、章草及楷书。传为皇象二体(章草、楷书)所书的《急就章》,字体规整、功力深厚。章草笔画简化相连,虽存隶意但磔笔轻,字体方正,字间却不相连属,有"周旋卒迫、纵任奔放"之感,楷体则已成熟。传为皇象的《天发神谨碑》,以隶体效篆书,力度雄强,画如铁石,每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

(3)陆机:西晋文人、书法家,著有《文赋》,影响颇大。传世作品有《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其笔画轻重、字之结体,特别是气势通篇一贯,已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

(4)王羲之:被称作“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诺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王羲之的成就之一是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宛转的书体新风,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变革楷书和行书独创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兰亭序》名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修楔,"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书法精品。代表作有《官奴帖》《姨母帖》《奉橘帖》《黄庭经》等。

(5)王献之: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他的才华特别表现在行、草书上。《鸭头丸帖》为行草,秀媚飘酒,灵动自然,宛转奸媚无不得体适中。《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6)崔浩:《吊比干碑》传为崔浩书,字体方正,瘦硬峻峭,是仿隶笔的楷书。

(7)北朝石刻:文字众多,墨迹则较少。碑码、墓志、造像记等多为楷书,由于大量用于石刻碑版等庄重之处,故"魏碑体"结字方正,笔画齐整粗重,少有圆曲。无论大字小字,多予人以扑面而来的雄强厚重的气息,是脱胎于隶书而形成的第一次楷体高峰。著名的龙门廿品十九方保存在古阳洞,笔笔方正、结体完美,具有力度超拔的特点。其中《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铭》是最有代表性的。

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如何理解?

【简析】

出自唐朝画家张璪。此题须简述张璪的绘画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生

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探讨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并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艺术理论。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来,师法造化一直是创作实践的主流。“心师造化”是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主张,实际上便是“立万象于胸怀”。

到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阐述了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要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造化”指的是客体,即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指的是主体,即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总体来讲是把艺术家对自然物象这种绘画客体与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情思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倡导人们要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要师法自然。画家要深入自然,深人生活,体会自然界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心思”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前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者是艺术的根本准则。

“外师造化” 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的创作素材,通过整理和提炼,并且溶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强调了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造化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客观物象,造化既包括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生活过程中接触的人文环境。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客观事物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渗透到画家的意识,情绪,以手偶得。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中得心源”之“心”就是思,要求作者择选取舍自然景物,考虑到整体布局,反复推敲的作画。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这句话是对“思”进行全面思考的方法,要求作者能从繁琐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张璪中唐人,在水墨一派的山水画创作中卓有成就,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王维,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即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代表作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

10.简述唐代王维、张璨的水墨山水。

【简析】此题须对王维和张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进行简述。

【参考答案】

1.王维,山水画家。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受到吴道子的影响,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能作青绿山水,但以破墨山水特别受到称誉。喜作雪景、剑阁、栈道、晓行等题材,通过单纯墨色的运用,以更好地表现他的恬淡心境和优美幽静的景物。他曾作《辆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被认为是抒发其恬淡闲居生活的代表作品。《铜川图》原作早已不存,现今流传的是一些后世的临本。

2.张操,中唐人,在水墨一派的山水画创作中卓有成就,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王维,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即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代表作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

11.简述《游春图》的构图特点及贡献。

【简析】为展子虔代表作,此题不仅解答《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及影响,还须简述展子虔的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游春图》的作者是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展子虔,汉族,渤海人(今河北沧州人)。展子虔历任北齐、北周、隋,在隋朝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创作的题材比较多样化,他擅画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树石、翊毛等,尤其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隋朝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山水画变成了一门独立的画科,而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中的背景出现。这幅《游春图》恰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山水画正处于变化发展的阶段。

《游春图》描绘了一派明媚的春光气息和游人踏青郊游、纵情于山水之间的神态情景。画作中有花树点缀山野、桃红柳绿,意境颇为优美。河面上有一艘小舟,舟上载有几位男女游人荡漾其中。画中的山峦交叠,气势雄伟,山间寺院、村落依稀可见。山径中游客乘骑行进,岸边有人驻足观景、好似吟诗弄文。这幅画作真实再现了自然春色的美妙之处,而且这些男女游人纵情于山水的那种幸福美感。整体搭配巧妙,一派和谐,山水人物好似浑然一体之感。

《游春图》以全景的形式展现了广阔的山水情景。画作中春意浓浓,水波荡漾,人物融于山水之中。这幅名画意在突出赞美春光、赞美大好河山的乐观个人情感。画作中色彩的使用也被后世称之为“青绿法”、“金碧山水”等。

《游春图》突破了我国古代传统画风的束缚,构图方式体现个人艺术特点。构图比较恰当,崇山峻岭与小山丘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画面的中间,江河、湖水与天空交融,而且辅以小舟搭配,小舟上的人物形态各异,十分传神。

画家展子虔对远景与近景的构图比例表现得非常恰当,把握十分准确。画作是以青绿色为主调,展现了山水盎然的勃勃生机。人物描绘细致入微、到位,从画作中可以看出这些游人游春时的快乐心境。整体画作轻松、明快、细腻、生动。

《游春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卷,这幅名画是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开端,给后世子孙的影响意义非常深远。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风是“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绘画理念。《游春图》自出现以来,大胆地一改了单一的画风,各种人物、景物安排详略得当,有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傲人艺术趋势。这幅名画作可以说具有承上启下的艺术特点,使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画家-展子虔的金碧山水画法也为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传承和发展。

12.简述昭陵六骏的主要艺术特色

【简析】此题须解答昭陵六骏的雕刻艺术特点,还须简述唐代陵墓雕刻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作品背景】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的时代。《昭陵六骏》是其中最为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

【作品内容】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北面祭坛的六块骏马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先后骑过的六匹战马, 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其中一块表现的是邱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

【艺术特色】六骏皆为半圆雕的高浮雕,采用中国传统“起位”的表现方式,延续唐代的写实手法,塑造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战马形象。刻画出六骏或蓄势待发或疾速驰骋的不同姿态,生动的表现出六骏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战争中的不同遭遇。 

【整体评价】《昭陵六骏》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对雕塑艺术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3.简述《历代名画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简析】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绘画通史著作。此题须解答《历代名画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1)张彦远:晚唐重要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采集前人著述加以汇集整理,并发挥了自己的见解。

(2)全书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①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②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赏、收藏;③画家传记及作品。

(3)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归纳。

(4)作者于专辟叙论部分,集中阐述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

①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篇同功,四时并运。”

②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

③指出了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5)全书有七卷篇幅汇集了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集中提供了绘画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分寸地评价了画家的成就得失。一些早已失传的文献经张彦远整理而收入书中,得以流传。这部著作除了涉及到绘画创作和史论内容之外,著录、鉴藏、画价、装裱等与绘画相关的问题也分有章节予以记述,所以在当时可能还具有绘画百科全书方面的性质。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

14.简答《鹿王本生图》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析】此题须简述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鹿王本生图》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鹿王本生图》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行在,而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这幅画是将故事情节分别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是将故事展开的情节自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这种早期连环画式构图发展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格式。

图片

15.简述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特征。

【简析】顾恺之根据曹植的同名诗篇而作,此题不仅解答《洛神赋图》的题材内容及绘画特点,还须简述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多才艺,工诗赋,善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作(摹本)。长卷,绢本设色,横572.8厘米,纵27.1厘米。《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该画在色彩上进行了主观归纳,淡雅朦胧的画面渲染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画面中运用勾线填色为主,在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服饰多用红、黄等色调来突出曹植、洛神这两个主要人物,用素色来表现作为次要人物的随从,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在表现洛神的服饰时,飘带、罗裙各采用了多种颜色,颜色之间相互映照,色彩鲜明而和谐,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衬托出洛神清秀典雅的形象、飘逸脱俗的气质。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处理得当,有的地方运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了凹凸染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质感更为突出。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16.对李昭道《明皇幸蜀图》进行艺术赏析。

【简析】此题不仅要《明皇幸蜀图》的绘画内容,还须简述李昭道的绘画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在唐代,山水画分被后世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就是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着色山水,南宗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风。从艺术史上看,李思训的作品为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李思训(651年—716年),字建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明皇幸蜀图》是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创作的大青绿设色绢本画。

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唐玄宗避难入蜀这一历史题材,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一面而将其粉饰为一派帝王游春行乐景象。

艺术特点:①用散点透视的方法,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把高峻的山峰、潺潺的泉水、曲折的山路、茂密的树林、活动着的人物、驮马等综合到一幅画面上,构图严整周密而又起伏错落。

②此图以青绿色为画中的基调,间以赭色等暖色,在浓重的青绿色彩中闪现出点点红、黄的温暖色光,画面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的富丽气象。

③画全图细笔勾描无皴,人物、车辇、山石、林木的刻画都异常细微,展现出唐代青绿山水的面貌。

意义价值:《明皇幸蜀图》堪称青绿山水经典佳作,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17.简述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

【简析】此题须简述云冈石窟的发展概况、昙曜五窟和大型双窟的佛像造像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杰作。

1.昙窑五窟,由沙门统县窑主持开凿5所,就崖雕造佛像,“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指的就是今天的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规制宏大,平面呈椭圆形,立面为穹隆顶,造像多为三佛,设计别具匠心。五个窟主体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尊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雕像粗壮雄伟,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2.大型双窟,大型双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属云冈第二期石窟。大型双窟以现存第5、6双窟、第7、8双窟、第9、10双窟最有代表性。双窟平面为方形,内设刹心龛柱,雕饰华丽。洞窟形制吸收龟兹石窟和凉州中心柱窟的因素,仿木构窟檐和阙形龛也见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中。雕刻于中心柱正面大龛中的佛像,早期的伟岸之势相对减弱,体量缩小,而和悦平易之感得以加强。菩萨、供养天人、护法神像等各具情态,生动活泼。壁面浮雕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文殊与维摩辩难以及供养人像等,内容繁复多样,构图层层叠叠,设计颇具意匠。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容清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第五窟后室西壁北侧佛龛和南壁门拱西侧菩萨像,第六窟后室中心塔柱上层立佛和供养菩萨可作为这种风格的代表。由县窑五窟的初建到第二期双窟的开造,构成了云冈石窟的基本面貌。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18.简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征。

【简析】此题须对敦煌莫高窟的洞窟特点及规模进此行举例简述。

【参考答案】

莫高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体,被誉为丝路明珠、人类文明的宝藏。总括起来,莫高窟艺术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①分布规模大:莫高窟南北二区现存洞窟计735个,窟内有壁画38000余平方米,彩塑2290余身,是现存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堪称世界古代佛教艺术的集萃。

②历史时间跨度长、延续性强: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艺术传承关系清晰,几乎包括了整个佛教入华以来的开窟造像史,也是一部图像版的敦煌及其周边关系史。

③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莫高窟艺术富于时代特色,在共性上鲜明地体现着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流行艺术样式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敦煌地方化艺术元素,区域性特征明确,反映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旺盛活力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强大整合能力。

④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莫高窟艺术是以石窟营造、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艺术,另有木构窟檐和殿堂建筑,窟前的佛塔、寺院建筑遗迹及出土各类器物,窟内花砖艺术,石雕石刻艺术,以及发现于藏经洞的绘画、刺绣、幢幡、写经书法、木雕、书法等各类艺术品。内容涵盖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世俗生产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山水风景画、图案等艺术题材,包罗万象。

⑤制作技法富于变化:莫高窟艺术是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绘画艺术强调线描与传神结合,以彩色壁画为主,另有白描画、版画等绘画艺术形式;雕塑有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高浮塑、石胎泥塑、模制影塑等,汇集了众多的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技法。

⑥文化艺术多样性特征:莫高窟艺术是以汉民族艺术为主的,包括鲜卑、波斯萨珊、粟特、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广大民族艺术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多民族艺术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敦煌艺术被誉为“形象的历”,它在弘扬佛法、广布教化的同时,客观上也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了自十六国北朝以来敦煌、河西以至中国北方的许多历史真实,以图证史,史料价值极高。

19.张萱和周昉在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张萱和周昉的仕女画绘画题材、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在古代称做官的人为“仕”,“仕女”即为官宦人家的妇女,也泛指上层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社会时代的贵族妇女。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女性,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这些历史中的女性人物,成为了画家绘画及工艺美术常用的题材,也成就了多彩的艺术形象。所以,我们从传世的人物画中可以看出,仕女是历代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隋唐五代是仕女画发展的繁盛期,这一时期的仕女题材画,在造型上追求写实和神韵,在设色方面追求浓艳灿烂,对比鲜明强烈,采用工笔重彩的形式,用笔也较为厚实简约,受吴道子的影响,笔法气势劲动流畅。

一、以画家张萱为例

张萱,以擅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北宋《宣和画谱》中记载张萱画作47幅,其中约30多幅为仕女画,他曾有多幅“虢国夫人”题材的绘画创作,但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传为张萱的作品只有两幅,但由于时代久远,这两幅也是宋人临摹仿制的,据说宋徽宗嗜好张萱的名迹,全力搜罗,仅找到了17幅,所以他命令宫廷画师精心临摹副本以防不测,这些画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直至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东北,最终归辽宁省博物馆珍藏。事实上,张萱的作品也为后人记录下了盛唐时代的历史。

张萱的一幅传世之作《捣练图》,所谓“捣练”,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服装的工序之一,整卷从右到左依次描绘了捣衣、缝衣、熨烫三个场景,但这并不符合制作服装的顺序,正确的步骤应为先捣练,接下来把捣好的素练熨烫平整,最后一步裁剪,缝制成衣。对于这幅画卷出现了步骤上的错误 ,当然也有可能是站在美学角度上的考虑,试想如果将第二组和第三组位置调换,那么两组站立的人在前,一组坐下的人在后,这必然会导致画面出现不平衡感。

《捣练图》在设色方面讲究颜色的深浅变化,整幅画面更注重冷暖对比运用。在人物面部的额头、鼻尖、下颌敷色都采用“三白法”,此方法是唐代人物画经常采用的敷色法。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张萱画仕女用朱色晕染耳根,来凸显女子白里透红的肤色。在线描造型上张萱和周昉都是使用介于“铁线描”“游丝描”之间。用色上,张萱与周昉略有不同,张萱在用色上继承了初唐阎立本的大气 ,但他更多加入了世俗的色彩,更加活泼柔丽。例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设色轻柔雅逸,明快活泼。

《虢国夫人游春图》传为张萱所画,描绘的是虢国夫人携侍从春游踏青的场面,画面中一共出现九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骑三花马开道的男子,途中身穿蓝衣粉红裙的妇人就是虢国夫人 ,梳着坠马髻,脸上并没有化妆,关于虢国夫人天生丽质,不施粉黛是有史可查的。回到这幅画上,其实现代学者对有关于画中谁究竟是虢国夫人是有争议的,但其中有个说法认为画中所有的人都是女性,在唐朝那个时期宫廷女子身穿男装是很常见的,仔细看画中三位男装骑手,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胡须,面相娇媚,圆润的脸庞,红红的嘴唇,画家用很多的白粉来渲染脸部,虽然他们穿着男装,但透过纱质的帽子,可以看到额头的发际线很低并且呈现出波浪形,鬓角是一缕长长的发丝,显然并没有紧贴脸部。这是表现女性脸庞的固定方式之一。所以综上理由可以推断,画面这些男子并非是男子。纵然这有关这幅作品究竟谁是主角有很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幅作品的意义以及欣赏价值。

二、以画家周昉为例

周昉,贵族出身的画家,历史中记载宋徽宗收藏他的作品有72幅之多,但现存仅有4幅,而且多数是宋代临摹本。

在唐代大的社会风气和背景之下,女性的妆扮也发展很快,通过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我们可以看出“唐妆”仕女画从发式,妆容,服饰中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体现的是世俗观念下的一种清朗、健康的美学品质。从技法层面看,周昉的线条更注重线条本身的粗细变化,而且他非常注重线条在依附人体转折时的变化,有人评价说,他的线条如同春蚕吐丝一般,线条依着人体姿态缓缓而行,并且为了突出人物本身的形态和前后转折,有些线条就很弱化,和色彩相融在一起,若隐若现。所以看他的画,人物仪态大方,怡然自得的状态,体现出大唐特有的饱满、富贵和自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线条的美感与人物姿态和服饰在表现人的性格,神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也曾指出:中国人的人物画“在衣褶的飘洒的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描法表现出各种性格和生命姿态”。

周昉的另一幅传世之作《调琴啜茗图》描绘的是唐代仕女弹古琴饮茶的生活情景。作者将画中所有人物的步态、造型、设色、笔墨都纳入了构图的组合与构成之中,使画面形成一个互相平衡呼应的统一体,它的卷首卷尾的宫女或贵妇均作回收顾盼的姿势将体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全卷人物安排虽然较为松散,但各个人物的目光是汇聚在调琴的贵妇身上,值得一提的是从画面偏右侧的小树,它的位置安排巧妙,如果以当代的构图理念来看,此处正是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处。与张萱的设色相比,周昉仕女画设色就更加浓艳大胆,张萱虽然也喜欢用红色,但他的红色较为柔和,周昉的红色就比较浓烈,这是二人在设色上的区别 。

三、结语

纵观整个唐代仕女画历史,我们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展开研究,本文只是从我目前对唐代仕女画的认识写起,笔者个人认为人物画不同于花鸟山水画,山水花鸟记录留住的只是那时那刻的景,能让我们这些看画的人感受到迎面而来的那种气息,没有太多的情节,而人物画所传达出来的是一段感情,一段故事,当一幅画的背后有这些做支撑后,我们再重新捧在手中一定会是另一种体验。

20.简述张旭、怀素的书法风格特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张旭、怀素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张旭和怀素是唐代狂草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之称。

(1)张旭:世称张颠。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源流,旦有厅幺无一点画不合规矩。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等代表作有《古诗四帖》等。

(2)释怀素:草书别创一格,自称草书受夏季云气涌动、变化万端的自然气象的启发。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时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自叙帖》,融会他种笔体而有创新,不古板而刚劲有力,一气呵成,神采流动。《食鱼帖》《苦荀帖》笔墨飞舞,精绝动人,是怀素草书中的精品

21.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简析】此题须简述唐三彩的艺术特点、纹饰特征及制作方法。

【参考答案】

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2.简述隋唐山水画的发展特点。

【简析】主要有展子虔、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王维、张璪的水墨山水等。须分别简述各位画家的绘画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隋朝时期山水画开始萌芽,到了唐代山水画完全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开始成为独立画科。唐代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一些画家开始追求山水意趣,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以及水墨山水两种。青绿山水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主要代表人物;水墨山水以王维的成就最高。

李思训继承并发展了隋朝时期展子虔的绘画艺术样式,设色浓烈,画面富丽堂皇;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以田园气息的题材为主,注重笔墨趣味,创“破墨”技法,意境优美。唐代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青绿山水画派:

以细笔勾斫,并以石青石绿为主的重彩填色,而突出表现锦绣山川之壮丽,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山水样式被称为“青绿山水”,画家如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被称为青绿山水画派。

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山水画卷,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画面取俯瞰式构图,获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思训的绘画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寄寓的情怀,笔格遒劲,勾斫之法画树石,以青绿为质,金碧为文,追求特定的季节效果,奠定了山水画工整严谨一派的基础。代表作《江帆楼阁图》,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李昭道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用线落笔甚粗,石与山都先以墨勾成,上加青绿。代表作《明皇幸蜀图》,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画面中对唐明皇的细节描绘,使重点人物与情景得到了突出。

(二)水墨山水画派

王维,著名诗人,也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王维的作品线条劲爽,用笔利落。王维创举在其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他还以水墨代青绿渲染,创“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并且以相川为题材,为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璪,唐中期人,以水墨作山水松石。他的名言“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强调要通过事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作了深刻的概括。至唐代,山水画自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

23.指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基本特点及书史贡献。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褚遂良和《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雁塔圣教序》是他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共有两块,立于永徽四年(653)。《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纵观唐中期的颜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响,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雁塔圣教序》笔画纤细俊秀,笔笔到位,即使是复杂的波折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在书写时,充满了节奏的跳跃,或快或慢,有条不紊,整篇作品行云流水,且空而不虚,瘦而不弱,充满了空灵内秀之气。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为后人对楷书的创作,奠定了重新的认识,可谓唐代楷书之“开山之作”。

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弧线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增加了柔和委婉。褚遂良在起笔时略微多了点逆笔,然后引回,波转一下。这些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生动活泼,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

《雁塔圣教序》碑的特点清代的王澍评的最好,他说此碑“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残渣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排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

褚遂良善于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表现自己的感情,他的字是一种笔意的华美,他的线条充满生命是智慧的流露。

在唐代,可以说褚遂良是第一位敢于开创新风的天才,糅合行书的灵活遒逸。

24.简述书法《兰亭序》的朝代、作者及艺术风格。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 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是王羲之 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 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 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兰亭序》全文 28 行、324 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境界。作者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 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 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图片

《兰亭序》作品赏析

【作品背景】: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兰亭序》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好友兰亭聚会的情景。

【作品内容】:记述了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的情景。共分为三段分别记叙了兰亭聚会盛况、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以及说明作序的缘由,通过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艺术特色】:整体布局纵行十分清楚规整,横列较为放达随意。前部间距较疏,字体规整;中部行间距均匀,字体灵活多变,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后部十分紧密,用笔厚重,笔势十分急促。字体结构多变, 中锋侧锋结合,刚柔并济。全书笔法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 20 个不同的“之”字,各具风韵。

【整体评价】:《兰亭序》被后世历代书画艺术家所推崇和摹写, 视为书法帖学之祖。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认为是王羲之集大成者的作品。

25.简述唐代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色。

【简析】此题领简述颜真则的书法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书法的特点是: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故而境界瑰丽、雄健,又阔大。他经过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

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 28.2厘米,横72.3厘米, 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26.简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简析】曹衣出水指的是曹仲达,吴带当风指的是吴道子。此题须分别简述曹仲达和吴道子的绘画特点和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所谓“曹衣出水”是形容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绘画风格,他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其所画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衣服紧窄”,衣服被处理得紧贴身躯,人体结构关系清晰可见,宛如刚从水中走出一般,故有“曹衣出水”。

所谓“吴带当风”是形容盛唐画家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他的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他创造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其描绘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招展的动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吴道子的“吴家样”和曹仲达的“曹家样”有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概括。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这一风格特征吸取了印度笈多朝造像的特点,同时融入中原画风,是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曹仲达的作品早已不存,但从克孜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曹衣出水”的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流与融合。

形容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三百余壁,用以组成形象的线条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这种风格被形容为“吴带当风”。“吴家样”与曹仲达的“曹家样”有显著的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概括。这两句评语也概括了两个时代绘画风格的不同特点。曹家样和吴家样的分野,存在于绘画艺术中,同样也存在于雕塑艺术中。

27.简述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艺术特征(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

【简析】此题须对唐太宗时期龙门石窟奉先寺的位置、造像艺术特征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佛坐像: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奉先寺,是这个时期石刻雕塑的典型。本尊为卢舍那佛坐像,两旁依次为:迦叶(已毁)、阿难二菩萨,金刚与神王,再次为供养人。卢舍那佛坐像高13米,面容庄严典雅,脸型丰满圆润,眉俨如新月,鼻梁高挺,口角含笑,表情温和亲切,整体面貌已倾向中国式,菩萨上身不着衣,以丝巾及瓒珞为饰,腰下仍凿细薄裙裳,头上花冠及身后轮光均雕刻精美,图案富丽。神王壮硕有力而威武持重,金刚则筋肉暴起而暴躁强横,阿难外形朴素,而注重表现其内在的含蓄纯厚。这些雕像是印度笈多式与大唐雕刻融合的结品。其艺术上的成就在于能够按照各式形象的要求,塑造出其身份、体态以至性格;这种内在的精神和外表形象的密切联系,是以写实手法为基础而又不违背佛教仪规的原则下作出的。各立像有意识地采取了上大下小的形式,以使站在前下方的观众得到视觉上的真实感,说明作者已掌握了大型石雕的透视原则。

28.简答王维对山水画的贡献。

【简析】

本题的主体为王维,客体是他对山水画的贡献。我们答题要注意,不要直接回答王维的山水画内容、特征等等,题目所问的山水画值得是整个山水画范围,而非王维一家。所以我们的重点要落在王维这个人、他的代表作品、艺术风格等,对山水画起到了哪些好的影响。

答题思路应为:简单介绍王维本人及其代表作+分点回答其贡献。

【参考答案】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与诗人,特别以写田园诗见长,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具有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他又精于绘画,曾受到吴道子的影响,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能作青绿山水,但以破墨山水特别受到称誉。其代表作有《辋川图》等。

其对山水画所做的贡献主要有:

1、王维的水墨山水引领唐代水墨山水一派,他强调“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其作品线条劲爽,用笔利落。后世董其昌把他列为“南宗画”之祖,说他“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2、王维作画不再是仅用线条勾勒物形,而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用笔用线既不象李思训细匀,也不似吴道子阔大雄壮,而是劲爽有柔性,随意而自然;构图多平远法,意境优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3、创“破墨”山水技法,浓墨、淡墨相互渗透,使墨色和水在画面上融合,干湿浓淡变化丰富,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的画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闲适的情怀,追求更多观照内心的与禅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为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王维的水墨画风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占山水主流的文人画,其精神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的隐士型思想:参禅问佛,不羁功名利禄,作画自娱,笑傲林泉 。

29.简述阎立本的艺术特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阎立本的人物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阎立本: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人。他的绘画创作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肖像画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等。今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 《职贡图》 《历代帝王图》(对此图的作者有争议)等。

图片

(1)《步辇图》:(宋慕本)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 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作品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表达出唐代肖像画创作的成就。《步辇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唐代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图片

(2)《历代帝王图》:(宋摹本)为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此图描绘从汉昭帝到隋炀帝十三位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他们的不同相貌表情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委琐庸腐之态。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人物安排原则来处理人物的大小和前后。以重色晕染衣纹,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用线多为粗细均匀的铁线描,体现出初唐人物画的特征。

(3)阎立本人物画的特色(补充):阎立本乃世家弟子,承家学而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画。

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后者描绘历史上十三位君王,作为“兴废之戒”。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写实性强,重人物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差别。

阎立本的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使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

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澹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30.评析《照夜白图》。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韩幹和《照夜白图》的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照夜白图》 是唐代画家韩干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高30.8厘米、长33.5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韩幹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韩幹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照夜白》描绘了一匹骏马“照夜白”的形象。为了在白绢上表现这匹白色的宝马,作者在描绘马时,通过工笔重彩手法,经过巧妙构思、对比手法,选取马鼻被拴的情形,不仅可以表现出“照夜白”的桀骜不驯,在色彩处理上还可以利用马桩的深色调衬托出马的矫健造型,在手法上做减法,达到美妙的画面平衡。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它不甘于束缚、怒目圆睁、昂首嘶鸣,飘逸的鬃毛、耸起的耳朵和抬起的前蹄,加强了画面所要透露的紧张感。这匹桀骜不驯的烈马,整个身体散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动感。据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 

此画构图简单大胆,将马桩直立在画面中央,巧妙地使立柱、横马相交错,形成画面中心而丝毫不觉呆板。柱、马之间,稳定与跳动相对比,细瘦与肥壮相映衬,反映出生命奔放与外来遏制在互相冲突。

技法上来看,《照夜白图》是用水墨线描完成的。 画家以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唯在马首、腹腿等部位略施淡墨渲染,这种绘画方法起源于唐被称为“白画”。 

意义及价值: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观念,为我们研究唐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价值。

图片

31.评析《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张萱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绘画特点。

【答题要点】

(1) 作者: 《虢国夫人游春图》 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

(2) 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妹虢国夫人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 

(3) 艺术特点: 

①全画构图疏密有致, 错落自然, 仕女形象丰满圆润, 服饰柔丽, 姿态从容, 马的步伐轻快, 符合郊游的愉快主题。 

②图中用线纤细, 圆润秀劲, 设色典雅富丽, 格调活泼明快。 

③画家不着背景, 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 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 让人感受到春天 的气息。 

(4) 意义价值: 画面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妇女生活, 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

32.评析《步辇图》的绘画艺术特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阎立本和《步辇图》的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阎立本

1、他师法张僧繇、法士,综诸家之长,善画人物,车马,楼阁。

2、阎立本工于写真,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职贡图》等。

3、健劲的线条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视面部特征的刻画,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创作影响十分深远。

4、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步辇图》

1、阎立本的《步辇图》为宋摹本,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当时的国家大事。

2、画面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抬步葆和掌扇的宫女橙拥着;画面左面依次站立着典礼官、拱手致意的禄东赞及其随从。

3、画面通过对人物衣着、神态举止以及外貌特征的刻画上,表现了汉族和高原民族的区别。禄东赞身着有高原民族特征的小团花衣;相貌上眉弓突出,眼窝深陷,络腮胡须,脸颊瘦肖,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样貌动作和神态的刻画还表现出了他睿智聪敏而又谦恭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则被表现为雍容在度、深沉谦和,具有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白形象。

4、此外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这一方面仅映了目汉代以来中原汉族政权与边远民族通过“和亲政策避免战争,加强友谊的又一历史史实;又体现了唐代民族团结、兼容并蓄、社会安定繁荣的状况。

5、画面除了对不同地位、身份和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有着真实的描绘,还有着强烈的性别和阶级意识。在性别的表现上,画面不仅将人物形象处理成“男大女小”的样式,还按照阶级和民族将人物形象作了划分,唐太宗和典礼官作为汉族的人物形象最为突出;其次是禄东赞及其随从,人物形象相对弱化一一些;而唐太宗身边的宫女作为被统治阶级和女性,无论在形体方面和人物气质表现方面,都相对男性要弱小很多,这既突出了画面上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强大和重要,也发映了古代性别歧视的观念和阶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33.简答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的艺术特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李思训和《江帆楼阁图》的绘画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李思训是唐朝宗室,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他能通过致密的描绘,构拟出动人的意境。他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他的绘画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代表作品为《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的绘画艺术特点:

一是就题材和构图而论,李画的山水多云霞飘渺,峰峦叠嶂,还有湍漱激流、宫殿台阁等,“但出神仙之境”说明在画的布置经营上有比较成熟的章法要理。

二是从用笔方法而论,李思训的线条是细而匀的,无有粗细叙事的变化,这是传统的“春蚕吐丝”线条发展到了一个尽头或是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笔格遒劲”,转折中出现了方笔。皴法已处于从无到有的过渡阶段。

三是就用色的方法而论,李思训的山水画是以青绿颜色为主,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这就是李思训“金碧辉映”山水的用色方法,从而取得恢宏华丽的艺术效果。总之,青绿着色、严谨工细的山水画到李思训已发展到空前的高度。

34.简述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内容。

【简析】此题须分别简述谢赫的绘画特点、六法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原指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二)“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三)“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述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四)“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五)“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主要指构图、布局;

(六)“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谢赫的"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著。"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35.请简述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像体现出的皇权思想。

【参考答案】

(1)本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波状发髻。面圆润丰满,眉秀如新月,目广长,目光向下方凝视,鼻直宽厚,直与广额通连,山根不陷,口角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表情是那样的含蓄和神秘,似笑非笑,严肃中又流露出慈祥,慈祥中又包含着威严,可亲而不可近,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势。既有男性的刚劲,又有女性的温柔。这是一个具有佛的神秘性与人世间最高主宰的无上权威性的集合体。主尊重颐,颈有三环纹,端坐于仰覆八角束腰莲座上。着通肩袈装,衣纹简洁清晰,双手以下残破。卢舍那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其形象正是佛教教义的生动体现,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主尊左边迦叶己残。右侧阿难除双手残外,头身足保存完好,面目作英俊少年模样,通高10米,恭身侍立于八角束腰仰覆莲座上,衣纹流畅,体态自然。

(2)二胁侍菩萨,身光座通高13米,矮于本尊而高于二弟子,形成构图上起伏变化的第一个高潮;天王、力士,通高10米左右,矮于主尊和菩萨,而与二弟子等高,在布局上形成第二个起伏变化。

(3)主尊坐像形体最为高大,其他均为立势,矮于主尊。构图呈半圆形,主尊在半圆直径的中心,造成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九尊大像,除主尊头与身体比例接近真人外,其他八尊均头大身小,初看似乎不合比例,但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从整体效果考虑,这种处理是最理想的方案。

(4)从雕造手法来看,主尊规整圆浑;二弟子线条简练流畅;二菩萨衣饰华丽,线条繁复多变。天王、力士则甲胄整肃,体形块面分明,肌肉暴突,富有动感。从背景处理来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繁简互用。

(5)从背景处理来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繁简互用。主尊身后光和头后光,中心为莲花,再补为七佛。七佛旁皆为胁侍菩萨,环周为唐草纹图案。最外层为飞天。火焰纹伸展至残檐,作熊熊燃升之势,装饰极为繁缛,与主尊的严整圆浑形成对比。二弟子头光只雕成两道光环,平整无饰,与主尊的身后光形成对比。二菩萨头光作火焰纹,与主尊的相呼应。天王、力士头后光雕成两道光环,很少装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