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期关注】郭杰 等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晕呱了 2024-04-18 发布于四川
近日,《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江苏自然资源智库、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南京市举办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规划功能定位、所有权委托代理的法律关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及试点经验总结等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文章,现通过本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图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郭杰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于梦林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所有者权益处  吴飞 成志荣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价值实现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对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畅通“两山”转化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人民需求为中心,构建生态产品分类建设标准、生态产品调查核算、生态修复提升供给、分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制度体系。本文在梳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

1. 生态产品分类

生态产品分类是差异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工作基础,目前主要从生态产品的消费视角出发,将生态产品划分为公共性生态产品、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与经营性生态产品。其中,公共型生态产品是指产权难以明晰,生产、消费和受益关系难以明确,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生态公共产品,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清洁空气等;准公共型生态产品是指通过法律或政府规制管控,具有有限的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包括取水权、排污权、碳汇、碳排放权等;经营性生态产品是指产权明确、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如生态农业产品、生态工业产品、林下经济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

2. 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保护补偿。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调节利益主体关系,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纵向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建设投资以及个人补贴补助等。生态保护补偿主要为政府主导,由政府直接进行生态产品购买或生态资金补助以促进生态产品正外部性内部化,减少生态产品价值流失。生态保护补偿重点在于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科学合理进行生态评估和定价、促进生态产品开发、提升政策监管与执行能力等。

生态权益交易。指生产关系较为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权益和资源开发权益的产权人和受益人直接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的生态产品交易。首先开展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产品(耕地、林地、湿地等产权空间,碳汇、环境容量等生态权益)调查,并结合相关规划及资源禀赋确定区域生态权益产品保有规模;其次对照保有量目标,分析区域生态权益产品供需状况,由相关主体在权益交易市场购买或出售指标(如耕地保有量指标、重庆市森林覆盖率指标、碳汇指标等);最后由自然资源储备中心作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主体,利用所获收益用于生态整治修复及生态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生态权益类产品供给。

生态产业化经营。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机制。生态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资源及其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培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互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化经营过程需要建立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合理分配生态产品经营收益,以推动生态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生态整治修复。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等,主要采取政府与市场混合模式,通过整治修复增加林地、草地、湿地等有效生态空间,增加碳汇、生态环境容量等权益类生态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品牌,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提升。

生态资本收益。指通过绿色金融方式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盘活生态资源实现存量生态资本经济收益的方式,主要有绿色金融扶持、资源产权融资和补偿收益融资等形式,如福建三明的“福林贷”、浙江丽水的“林权IC卡”等。生态资本收益为生态产品抵押融资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对生态产品确权登记、价值核算等,在绿色金融赋能下,有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显化。

3. 价值实现逻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生态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需构建“调查、收储、交易、生产”逻辑闭环。首先,需要明确生态产品认定标准并形成分类目录,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上位引导。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格核算及标准化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核算体系促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第三,需要创新奖惩机制激励社会主体参与动力与完善生态产品交易的市场监管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持续。


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态产品的内涵概念及分类模糊

生态产品分类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尤为重要,目前其模糊的内涵界定和价值解读极大地限制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容。因生态产品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地方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重点及方向引导,生态产品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往往未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等,盲目推动不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生态产品,缺乏针对性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场景,导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可持续。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系统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尤其对非物质类生态产品,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缺乏统一可操作规范,同时自然资源多头管理造成部门间协作困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区域,往往围绕生态产品实现逻辑闭环的单一环节开展碎片化探索,未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体思路框架,造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探索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具有可借鉴意义的经验。

3.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刚性约束不够

作为权益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闭环的前置环节,由于《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湿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生态产品配额的刚性约束及制度安排,因此限制了基于配额方式的权益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的缺失,导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的规划保有目标约束,从而造成生态产品价值的规划捕获机制难以形成。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制度不完善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完善中,自然资源确权、分等定级和定价机制等影响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基础性工作尚不完善,自然资源及生态产品调查缺乏经济可行的调查监测手段。同时,生态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的供需交易市场平台及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多数生态产品难以在公开市场中进行交易。

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配套机制缺失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公共性及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缺乏稳定、可预期的收益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导致其缺乏投资动力,同时由于缺乏财政、金融、税收等配套的“奖惩”机制也影响了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治理对策

1. 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闭环

首先,开展生态产品调查,摸清生态产品家底,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产品规划保有目标,创造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主体;其次,以自然资源储备中心作为生态产品收储机构,储备盈余生态产品指标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形成潜在生态产品的增量供给;再次,构建融合交易价格、交易规则、金融产品设计等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机制;第四,市场主体结合预期收益开展生态修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并在完备的市场监管体系下,形成“需求创造-生态收储-交易实现-产品生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闭环。

宿迁案例:作为江苏省生态大公园,宿迁市遵循“调查监测—规划管制—市场交易—供给提升”的价值实现逻辑框架(图1),破解生态产品调查难、核算难、交易难、变现难与抵押难困境。一是建立基于地类的生态产品分类目录清单。按照“市域—重点区域—细化调查监测区域”三个层级,明确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的项目范围和差异化实施重点,形成土地利用分类与生态产品对应关系,有效破解生态产品调查难。二是开展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测度。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识别生态产品实物量供给,明确生态产品实物量测度方法,并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水质标准等,构建不同资源单位价值的修正系数,形成不同资源实物量单价体系,对生态产品进行科学定价。三是开展适宜性评价,构建价值实现场景。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为基础,进行宿迁市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估,划分生态产品供给分区,以专项规划明确分区分类生态产品保有目标,促进生态产品供需主体的市场交易。四是探索以“绿票”模式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供给的典型模式与路径。生态空间占用主体以生态环境影响为标准购买“绿票,”生态产品供给主体可在专业机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后向“两山”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可用于生态产品培育,形成生态资源与资本的累积上升。

图片

2. 明确生态产品分类目录及其认定标准

从生态产品的物质特性和实现形式出发,划分生态产品类型,建立生态产品分类认定标准。结合区域生态资源实际,构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并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工作为基础,编制区域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绘制生态产品地图,摸清生态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等情况。

3. 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以生态产品调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为依据,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在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指标约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规划期生态产品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创设生态产品供需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交易,挖掘生态产品潜在价值。

4. 建立健全价格核算的标准化评价机制

引入“标准生态产品”概念,以生态产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依据,结合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规程,确定标准生态产品的基础定价。考虑不同生态产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方式、管理难度等差异性,探索构建标准生态产品价格核算体系及不同生态产品转化比率的工程化体系,不同生态产品均按特定比率换算为标准生态产品进入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减少生态产品在价值核算、确权等阶段的交易成本。

5. 创新奖惩机制,激励社会主体参与动力

探索建立企业主体购买生态空间、排放定额或实施生态整治修复的长效机制,并赋予其享受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参与增值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的权利。进一步将生态溢价导致的价格上涨转化为对应数量的标准生态产品,由此类生态产品创造的收益,通过“分红”形式保障相关社会主体共享收益。

6. 完善生态产品交易的监督考核机制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生态产品调查、核算、交易、监督核证等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规范。核查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重要信息,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杜绝恶性投机行为,同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评价考核体系与考核办法,保障生态产品交易的合法合规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