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 十二经络3D循行视频,身体不适的辨识方法(2)

 liyh65 2024-04-18 发布于山东
(续前文)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脉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宋·窦材《扁鹊心书》:“学医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经络为识病之要道。”这段话,常用于告诫中医的后来者,要对“经络”有清楚、明白的认识。
(一)了解经脉的循行
赖医生推荐用“阅读《经脉》原文”的方式来记忆经脉的循行,读原文,朗朗上口,有感觉;原文承载了作者所在的状态,放慢语速跟上去,自己的状态也能有一个正向的改变。
在短视频时代,我们有哪些学习经络的资源?
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提供立体经络循行的视频合集,欢迎收藏、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二)了解十二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
在《灵枢·经脉》篇中,每一段经脉循行的介绍之后,都附有大段篇幅的“是动,所生”等内容,即是向读者介绍十二经络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历代有不同看法:
《难经·二十二难》:“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翻阅清代医籍,医家张志聪说:“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
再往前找医籍,明代医家张介宾(张景岳)说:“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
综合下来,前人的表达,可能就是用不同的沟通习惯,来描述一种状态,在《黄帝内经》里头是对具体不舒服的体现,在《难经》里头强调“气血分类”的一个归属,这可能对应着不同的诊病思维。
参考当代医者王伟《灵枢理法》的分享:“我们一旦能够感受到某条经脉的存在,就说明这条经脉中的气血被激惹,气血异常翻腾,这种气血异常的波动就会使人体产生不适,这便是'是动则病’。有邪气入侵人体,(或)经脉所流行之处,有机体的损伤,经脉在经过这里时,会发生异常波动,产生是动病……当整体气血被一条经脉牵引,都往一个方向偏倾,便出现了各种'所生病’……'是动病”为邪气干忤经脉,经脉气血感受到邪气而动所产生的病症,而'所生病为这个'动的进一步影响。

阅读至此,朋友们不妨翻开《灵枢·经脉》原文,读一读“是动,所生”的相关内容,结合“是动……所生……”的这些描述,看看哪一段适合你的当下状态?

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了解)




▼滑动查看更多






是动,所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了解“是动,所生”,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表达状态,知道了当下“哪条经脉异常”是主要矛盾,再结合脉诊,结合与患者相处时的直接感受与体会,诊断是不是有异常,然后,通过祛邪,或者调表里的方式,让患者恢复到从容和缓的正常状态。用该经络(或表里经络)的穴位进行针刺、按揉,或用其他的方法,综合调整

图片

我在诊疗的过程中,会结合“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用如下的方式,判断当下患者的状态是否有异常:
(1)望诊+直接感受:望诊的时候,常看经脉原穴位置的颜色,看经脉循行部位(尤其是五输穴腕踝区域)是否有凹凸等气血分布不匀的象;直接感受的部分是,和患者在一起时候,他的表现及你的感受是否有异常,这个异常的态势在五行中属于哪一种状态。
觉察力的不断提升是内针医生和五行针灸师成长的关键
为什么我能感知到他人的不适?
跟诊日记:感知病人气血,心静方能知微
(2)闻诊:听声音,看声音的起点、听声音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势,是用心在表达,还是用脑在思考?这个态势,在五行中有什么对应?
五行针灸研习与践行分享
(3)问诊:判断不舒服位置与经络的关联(对于“黄帝内针”收集诊疗线索,此项较为常用),问诊所得信息,与“是动、所生”对应的态势有哪些关联,患者不舒服的表现,与《伤寒论》相关条文的有哪些关系(帮助定性分析六经的归属,以及是否有合病并病,或厥阴病错杂等情况)。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选修课自学资料汇总
(4)切诊:腹诊或局部按诊时,指下触感中,是否有条索,筋结,皮肤是否处在紧绷、难以放松、有戒备而不自知的状态;脉诊时重点比较两侧关前一分的情况,看左右脉是否对称和缓,感受指下的脉搏是否有邪气等异常感。
『关前一分』在哪里?
『菽』是什么,是怎么样的脉?
通过脉中的气,感知阴阳气血变化
选修课节选:诊脉辨经络,脉菽定五输穴,行迎随补泻
上述的“望闻问切”过程,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更为详细的内容。教材将各种辨证模式分章节、分篇幅进行讨论,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及学科前沿研究进展等内容,获得一个整体的辨证视角,看见一个人生的病,看见生了病的人,看见病所在的“肉体,能体,主体”层次,看到生了病的人所在的成长环境和生命进步的历程……踏实学习教材,以此作为“读经典,做临床”的基础,知道患者的同一个状态在不同的辨证模型中各有哪些具体对应,知道不同的辨证模式有哪些关联与区别,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去发挥,去应用,便可自在应对,减少疑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