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长征成功的幕后功臣——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自由市民 2024-04-1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1934年,因为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决策,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进行大决战。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红军损失惨重,中央苏区门户大开,国民党军队大举进入党的核心根据地,意图一战而定天下。

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红军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这一块核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当时中央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不可能所有的红军都进行转移,必须要留下一部分红军阻击国民党的追剿,保证大部队的顺利转移,就这样,为了保证大部队的顺利转移,小部分的红军和地方队部武装就此留下断后,依托地形,在南方八省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是长征胜利的幕后功臣。

图片

1938年1月,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将领合影

一、兵力悬殊、损失惨重的掩护之战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8.6万红军正式开始了长征的第一步,留下了红军第24师、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来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的转移,于是临危受命的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在反围剿行动中受重伤的陈毅担起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重要使命。

当时,为了进行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调集了100万的军队,而直接扑向中央苏区的军队就高达20万,而红军却只有1.6万军队来进行阻击,兵力悬殊达到了1:12,可谓困难重重。除此之外,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不仅缺少各种物资,还肩负着收容中央苏区伤病员、给刚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大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等重要任务,这极大地削减了可投入战斗的人员数量,给这场掩护之战带去了更多的压力和困难。

图片

                     项英

在项英和陈毅的领导下,留守苏区的1.6万红军战士们以瑞金为中心,构建了一道道阻击线,面对围剿而来的20万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掩护红军主力的战斗。

项英和陈毅带领留守的红军战士们伪装成红军的主力部队,迷惑国民党军队,从而打乱国民党的部署,为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与移动争取时间。

到1935年2月,留苏区的红军战士就只剩几千人了,2月底,项英、陈毅、贺昌等红军领导人将剩下的红军战士们分为9路,分别进行突围,但最终只有3路共300多人成功突围,至此,中央苏区完全落入了国民党的手中。

正是有了这1.6万不惧牺牲、舍生忘死的留苏英烈们的不巧奉献,红军主力部队才能成功地逃离了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踏上万里长征坚实的第一步。

图片

                           陈毅

二、化整为零、孤悬敌后的艰辛游击之战

1935年3月下旬,项英、陈毅带领红军战士们到达了江西赣州油山,这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战斗彻底落下帷幕,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三年的南方游击之战。

蒋介石在得知项英、陈毅转移到油山后,调集了四万大军对其进行围剿,当时油山的红军武装力量一共只有1400多人,兵力悬殊达到了1:28,在此危难之际,项英、陈毅当机立断,马上将部队分散,化整为零,依托有利地形,在赣粤边境和国民党展开了游击战。

虽然苏区已经沦陷,但是南方八省的红军战士们依旧和国民党展开了艰苦曲折的游击战,除了项英和陈毅领导的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还有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的闽西红军游击队;钟得胜、彭胜标等领导的闽赣红军游击队;关英、唐在刚等领导的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粟裕、刘英等领导的闽北红军游击队等等部队,在南方八省形成了15支相对独立的游击队,游击队的红军战士依托高山密林和百姓们的支持,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艰苦的战斗,并逐渐形成了闽浙赣、闽北、闽东、湘鄂赣、湘赣和鄂豫皖等游击区。

在苏区沦陷后,蒋介石为了不让红军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下令实施“去赤化”政策,一方面派兵继续围剿红军,对曾经的红军根据地实施大屠杀,杜绝红军从广大的群众中补充兵力和物资,对其他地区则实行移民并村,从根源上削弱游击队。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和苏区的地主们合作,依托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来对苏区进行统治,让游击队无法从城镇获取物资,在经济上封锁红军,达到持续削弱红军的目的。不仅如此,国民党军队还采取各种手段诱降红军将领,企图从内部瓦解红军,以达到彻底歼灭红军的目的。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各个地区的游击队缺少有力的物资支持,还要面对数十倍兵力的敌人,更要防备着变节的叛徒们的背刺,处境十分艰难。

例如项英、陈毅领导的游击队就遭到叛徒龚楚的背刺,险些全军覆没。但就是在缺衣少食、兵力不足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依然顽强地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与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使得大量的国民党军队陷入层层交织的游击战之中,甚至反客为主消灭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使得国民党军队无法集中力量去追剿红军主力,还在敌后展开革命工作,将革命的种子播散在敌方的大地上,为燎原之火添柴加薪,扫除长征之路背后的一切威胁。

图片

                          虹桥旧址

三、浴血重生、英勇善战的新生之师

1937年7月,西安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再次迎来了合作,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南方八省的游击队终于雨过天晴,10月,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游击队被重新整编,浴血重生,成为一支新的部队--新四军。

图片

                 新四军抗日誓师大会

从1934年秋到1937年冬,留守苏区的红军战士在南方八省的15个游击区和20万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达3年的游击战,将国民党军队拖入无止境的游击战之中,损耗国民党的精力和军力,减轻长征红军的负担,更是在血与泪、穷与苦中磨砺出了坚毅和智慧,塑造出了一支英勇善战、不惧困难的的忠义之师。随后,这支名为新四军的新生之师南征北战,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为中华大地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四、结语

图片

                      赣南游击词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的《赣南游击词》真实地记录了南方三年游击战的艰苦,但正是有了南方八省游击队的艰苦奋战,长征才能取得成功,从而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

                   来源“地方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